劉寶翠
腹外疝患者的臨床護理體會
劉寶翠
目的 探討腹外疝患者的臨床護理方法。方法 收集臨床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腹外疝患者40例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均應盡早施行手術治療。結果 經臨床治療效果滿意。結論 疼痛得到緩解或控制?;颊呶窗l生水、電解質、酸堿代謝紊亂。并發癥能得到預防、及時發現和處理。
腹外疝;手術;護時
腹外疝是由腹腔的內臟器或組織連同腹膜壁層離開原來的部位,經腹壁或盆壁的薄弱或缺損處向體表突出而形成,是外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選取臨床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腹外疝患者40例手術前后臨床護理體會分析如下。
本組40例,男32例,女8例,年齡40~93歲,平均66歲。斜疝30例,直疝8例,股疝2例。
2.1 心理護理 對患者可能出現的焦慮不安等情緒反應及時給予解釋和安慰,告知手術的方法及注意事項,目前采用無張力疝修補的手術方法能大大降低術后的疝復發,消除患者的顧慮。
2.2 術前護理 擇期手術患者術前須注意有無腹壓升高的因素,如咳嗽、便秘、排尿困難或腹水,應先期處理。否則這些因素存在,會影響修補部位的愈合,使手術失敗。積極治療支氣管炎、慢性前列腺炎和便秘等。吸煙者應在術前2周戒煙,注意保暖,預防受涼感冒;鼓勵患者多飲水、多吃蔬菜等粗纖維食物,以保持大便通暢。向患者說明腹壓增高因素的存在可導致疝修補術失敗和術后疝復發。有咳嗽、便秘、排尿困難的患者必須積極治療,癥狀控制后再行手術;吸煙者,術前2周開始戒煙;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多飲水,多吃蔬菜等富含纖維素的飲食,以保持大便通暢[1]。嚴格備皮是預防切口感染導致疝復發的重要措施,應對患者陰囊、會陰部皮膚做仔細的準備。囑患者沐浴、更衣,生活不能自理者應給予協助。會陰部剃毛時既要剃凈體毛,又要注意不可劃傷皮膚,如有損傷應待傷口愈合且傷口痂皮脫落后方可手術。手術當日晨要檢查手術區皮膚,如有化膿性感染發生,應暫停手術。手術前晚給患者灌腸,清除腸內容物,防止術后便秘和腹脹。進手術室前囑患者排尿,必要時留置尿管保持膀胱空虛,防止術中誤傷。
2.3 術后護理 術后宜取平臥位,膝下墊軟枕,髖、膝關節略屈曲,以松弛腹肌,減小腹壓和手術切口處張力,以利于緩解傷口疼痛、防止疝修補處組織裂開,術后次日適當進行床上活動。臥床時間長短,依據疝的部位、大小、腹壁缺損程度及手術方法而定,一般在術后3~6 d可下床活動;但對于年老體弱、復發疝、絞窄性疝、巨大疝的患者臥床時間延長至術后10 d方可下床活動,以防止術后初期疝復發。臥床期間要加強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進食、排便的照顧,術后6~12 h可進流質飲食,次日進軟食或普食。術后注意保暖,防止受涼咳嗽,影響切口愈合;如有咳嗽時先用手掌按壓傷口處,然后再咳嗽,以減少對傷口愈合的不利因素。保持大、小便通暢,及時處理便秘,告知患者排便時勿用力增加腹壓。術后的尿潴留也要及時處理。絞窄性疝手術后,應密切觀察患者的體溫、脈搏、呼吸及血壓變化,有無腹痛等,遵醫囑輸液、應用抗生素。預防陰囊水腫,術后可托起陰囊或必要時放置砂袋壓迫。密切觀察有無切口出血、感染,保持切口敷料清潔、干燥,避免大小便污染。防止腹腔內壓力增高,如患者有咳嗽應及時治療,咳嗽時協助患者用手按壓切口部位,以減少局部壓力,避免局部修補處裂開[2]。疝手術為無菌手術,不應發生感染,而絞窄性疝行腸切除、腸吻合術,易造成切口污染。要注意保持敷料干燥、清潔,避免大、小便污染。對嬰幼兒尤其要加強觀察,發現敷料脫落或污染應及時更換;必要時在敷料上覆蓋塑料薄膜,做好傷口的隔離保護。對施行腸切除、腸吻合術的患者,遵醫囑使用抗菌藥物。術后48 h后,患者如仍有發熱、訴切口處疼痛,可能為切口感染,應報告醫生給予處理。術后仍需注意保暖,防止受涼引起咳嗽;指導患者在咳嗽時用手掌扶持、保護切口,在增加腹壓(如咳嗽動作)時用手掌稍稍加壓于切口。保持排便通暢,便秘者給予通便藥物,避免用力排便。因麻醉或手術刺激引起尿潴留者,可肌內注射氨甲酰膽堿或針灸,促進膀胱平滑肌的收縮,必要時導尿。為避免陰囊內積血、積液和促進淋巴回流,術后可用丁字帶托起陰囊,并密切觀察陰囊腫脹情況,預防陰囊水腫。切口感染是引起疝復發的主要原因之一。絞窄性疝行腸切除、腸吻合術后,易發生切口感染,術后須應用抗生素,及時更換污染或脫落的敷料,一旦發現切口感染征象,應盡早處理。
通過對手術前后患者的臨床護理消除腹內壓增高的因素,解除疼痛,對有嵌頓性疝或絞窄性疝者,保持水、電解質平衡。預防和及時發現并發癥?;颊邔︷薜陌l病原因,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及預防了解。出院后仍應適當休息,逐漸增加活動量,一般3個月內避免重體力勞動或劇烈活動。多吃富含纖維素的食品,如新鮮蔬菜、水果等,以保持大便通暢。若有疝復發,應及早復診,以便及時治療。
[1]魯連桂.外科護理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9.
[2]王英.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的護理.護理與康復,2004,3(5):334.
163001 大慶油田總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