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靜 張帆
(1.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安徽蚌埠233030;2.中信銀行杭州分行,浙江杭州310020)
政府公共投資結構效率是指政府如何把有限的社會資源分配給各個部門和地區,以實現資源利用結構的效用最大化。政府公共投資結構效率從理論依據上可以解釋為西方經濟學中的帕累托最優。所謂帕累托最優即資源配置達到這樣一種程度,以至于資源的任何一種重新分配,不可能在不減少其他人的福利的條件下,增加某些人的福利。從資源流動的規律角度看,在一個經濟環境中,資源會從邊際生產率較低的地區和部門流向邊際生產率較高的地區和部門,在這種規律的作用下最終使不同地區和部門的資本產出率趨于均等化,從而實現全社會經濟福利的最大化。對于政府公共投資而言,要想使產出達到帕累托最優,就必須使各地區和部門所投入要素的邊際轉換率趨于相等,只有在這種狀態下的政府公共投資才能實現結構效率。從市場的角度看,由于市場存在自身固有的缺陷,市場調節下的投資結構也是有缺陷的,而這一缺陷可通過政府調整公共投資結構來彌補和完善,特別是在政府公共投資規模固定時,為使有限社會資源發揮出最大效用,使全社會資源配置帕累托最優,從而促進經濟發展,這就更需要政府通過調節公共投資結構來實現。從這個層面上講政府公共投資是政府從宏觀上調控經濟,彌補市場失靈的一種手段。但在現實中政府不可能只一味地追求帕累托最優,而是應具有公益性,即需要考慮公共需求的結構、社會公平、未來產業結構的升級發展、社會和諧等問題。只有充分反映社會公共需求的政府公共投資,其產出才是有效的產出??傊?,政府公共投資結構就是指政府公共投資的各個不同組成部分組合在一起的狀態及其各個部分的數量配比的總稱。政府公共投資結構效率反映的是政府公共投資的結果,即政府作為投資總體投資的各個類別之間實現最優的數量比例關系。本文主要分析政府公共投資資源配置的效率。
許多學者對于結構效率的研究多建立在分析財政支出結果的基礎上,其方法是將財政支出劃分為不同部分,再運用計量工具考察各個財政支出部分與國民經濟的關系,用每個部分所發揮的效用大小來考察政府公共投資結構是否達到最優。建立在財政支出基礎上的政府公共投資結構效率評價模型為:

其中GDP表示國內生產總值,C1、C2、…Cn分別表示財政支出的不同部分,β、α1、α2…αn為待估參數,μ1表示財政支出外其他因素對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對上式取對數后,求得各項財政支出的產出彈性分別為:

αn表示財政支出的某一部分增加1%時帶來的國內生產總值增加的百分數,從而可以得到財政支出每一部分對GDP的影響程度,確定財政支出的結構。
資本配置效率是指在一定技術水平條件下各投入要素在各產出主體的分配所產生的效益??梢詮膬蓚€層面來理解其含義:從宏觀層面,社會資源的資本配置效率是通過整個社會的經濟制度安排來實現的;從微觀層面,資本使用效率指生產單位的生產效率,通過生產單位內部生產管理和提高生產技術實現。資本的配置效率不僅直接影響總產出水平,也是經濟市場化的重要指標。資本配置效率不管是在理論上還是在現實中都具有重要意義。
基于資本配置效率對政府公共投資結構效率的研究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從資本回報率均等化的原則出發,所謂資本回報率均等化是指資本會在不同部門之間流動,從資本利用率低的部門流向資本利用率高的部門,最后使各部門的資本邊際產出率趨于相等,因此可以用各部門的資本邊際產出率的差別程度來判斷政府公共投資的資本配置效率,這種方法的準確程度取決于生產函數的選擇。另一種是直接研究資本配置效率,即用資本對于行業盈利能力的敏感性作為衡量社會資本配置效率的主要指標,因為一般來講資本配置效率提高意味著政府會在高回報率的部門繼續追加投資,而在低回報率的部門減少或撤出投資。
為研究政府公共投資結構效率,將政府公共投資分成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進而分析各個部分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得出最優政府公共投資結構。
由于存在投資邊際效率遞減效應,政府投資各個部分與經濟增長之間不是線性關系,即不是投資越多,經濟增長越快,任何一個部分的過度投資都可能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只有在政府投資的各個部分間進行合理分配才能最大程度對經濟增長做出貢獻。本文采用非線性模型來衡量各個部分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模型如下:

Y為每年經濟增長率;G1、G2、G3、G4、G5分別為政府投資的5個部分占當年GDP的比重;模型若要得到各個部分的最優比重,必須滿足下面的條件(以G1為例):a<0、b>0,2aG1+b=0。那么得出的G1的最優規模為-b/2a;若得出的結果與上述條件不符,那么可能存在兩種結果:政府在該部分的投資比例還不夠大,即還沒有達到最大規模,該部分的政府公共投資還可以繼續增加;或者政府在該部分的投資已經過大,效率已經非常低,對經濟增長產生了負面影響,那么可以適當減少對該部分的投資,轉而將這部分資金投向其他效率高的部分,從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對經濟增長作出更大的貢獻。
選取1993—2009年的上述五個部門的投資統計數據。雖然在固定資產投資中這些數據可能還包含一些來自非政府投資的部分,但是這些行業基本都是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來源主要是政府預算內和預算外的開支,還有一些來自國有經濟或者集體經濟的資金,在數據可獲得的情況下也可以認為是政府公共投資的一部分。將所得到數據除以當年的GDP就可以得到這些部分投資占GDP的比重。
由于所選取的數據為時間序列數據,先對數據平穩性進行檢驗,檢驗結果見表1。

表1 時間序列平穩性驗證

G4 -4.5679 -3.0988平穩G5 -2.9068 -2.7137平穩
通過平穩性驗證發現,所選取的時間序列都是平穩的,可以用OLS進行回歸,運用上述模型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回歸結果見表2。

表2 政府公共投資的結構效率模型OLS回歸結果
從回歸結果看,雖然一些系數不顯著,但整個方程的F檢驗可以拒絕非顯著性,說明整個模型還是存在顯著關系。R-squared系數為0.98,說明回歸效果良好。得到的方程結果如下:

從回歸分析數據得出以下結論: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占GDP比重存在一個最小規模,即該部門占GDP的比重大于0.04858才會對GDP的增長有正的拉動作用。從歷史數據看,1995—1999年該比例都低于0.04858,而這個期間GDP增長率從32.2%跌到7.7%。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和物流行業是息息相關的,從經濟發展狀況來看,浙江省經濟發展模式是以貿易為中心展開的,而物流發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對于浙江省而言,在該行業內投資過小將會影響省內的物資運輸,從而使經濟發展受到制約。因此,政府應增加在該領域的投資。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占GDP比重的最優比例為0.03657,說明該部門的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效果最明顯。電力、燃氣行業和重工業緊密相連,在浙江省的經濟結構中重工業比重相對較小,因此對于該行業的投資也應相應較少。過大的投資規模不能被省內的產業所消化,會形成浪費。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占GDP的比重的最優規模為0.0444。由于浙江省重工業所占比例相對較小,因此在環境問題上,政府公共投資的壓力相對較輕。從歷年數據來看,浙江省政府在環境方面做得很好。從2001年起,公共投資在環境方面的投入比重接近0.0444的最優規模水平,從而為浙江省經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占GDP的比重存在一個最小規模,該部門占GDP的比重要大于0.00399才能對GDP增長有正的拉動作用。由于這個部門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對該部門的投資不能太小,只有民生得到保障,才會有經濟建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但是從2005年起,浙江省公共投資中在這一塊的比例都低于本文計算出來的最小規模。因此政府應適當加大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方面的投資力度,為廣大人民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和服務,使社會更加和諧穩定。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占GDP的比重還不存在最優規模,目前該部門的投資一直對經濟增長有正的效應,該部門的投資效率還沒有達到效率遞減的區間。
[1]于長革.政府公共投資的經濟效應分析[J].財經研究,2006(2).
[2]郭慶旺,賈俊雪.政府公共資本投資的長期經濟增長效應[J].經濟研究,2006(7).
[3]殷強.中國公共投資效率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4]張宇.轉型期政府投資的多效應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