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軼清
游牧性是浙商的突出特征,走得遠、出去多、分布廣是浙商區別于其他地域性商人群體的顯著標志,也是浙商成為影響深遠商幫群體的重要因素。浙江省委政研室、省經合辦2010年11月發布的《關于促進省外浙江人經濟與浙江經濟互動發展的調查報告》顯示:據全國29個省級浙江商會的不完全統計,截至2010年,浙江在全國各地(除浙江外,不包括港澳臺)經商辦企業的人員約為600萬,創辦各類企業26萬多家,各類專業市場2000多個。
在省外浙商創辦的26萬多家企業中,有礦產資源企業3851家、農業企業4315家、電子電器企業18856家、輕工機械企業17606家、建筑企業14707家、商貿企業20230家。浙商投資的項目規模引人注目,目前省外浙商在外投資億元以上的企業項目達到2561個,其中投資10億元以上的達到454個??偭可峡矗⊥庹闵淘谌珖耐顿Y總規模已經超過3萬億元之巨。這一規模比2004年增長了10倍之多。通過舉辦各類企業,浙商累計為當地解決了1100余萬人的就業。浙江是全國各省區中GNP與GDP比值最高的省份,這是浙江的比較優勢,也是“浙江人經濟”的主要載體。
省外浙商秉持浙商精神,逐漸融入創業地,是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據不完全統計,省外浙江人在當地擔任人大代表的達424人,其中擔任省人大代表45人;擔任政協委員756人,其中擔任省政協委員73人。以當地名額擔任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也有多人。不少省外浙商在當地發展中貢獻突出,被授予各種榮譽,其中榮獲“五一”勞動獎章的有106人,榮獲當地優秀企業家的達772人。
浙江在更高的層面搭建平臺、在更大的范圍營造氛圍,全球浙商整合資源、匯聚合力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海外浙商陣容也龐大。全省有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150余萬,分布在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海外的浙江籍華僑華人中,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自主經商的比例非常大。可以說,150多萬浙江華僑華人中大部分是浙商,歸僑僑眷也有近150萬人。
“海外浙商”是浙江華僑華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主要的經濟力量?!昂M庹闵探洕敝饕侵敢浴昂M庹闵獭睘槭袌鲋黧w的多種經濟組織形式的總和,包括海外浙江籍華人華僑在僑居國創辦的個體工商戶、企業和市場,以及浙江省內企業“走出去”在海外創辦的產業和留學人員在海外的創業。
受到國內和僑居國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等因素的影響,海外浙商的發展過程可謂篳路藍縷、曲折跌宕。根據不同時期海外浙商發展的速度、規模和特點,大致可以分為四個主要階段:一是起步發展階段(古代至1949年);二是緩慢發展階段(1949年至1978年);三是快速發展階段(1979年至2000年);四是提升發展階段(2001年至今)。
進入新世紀以來,在幾代海外浙商的辛勤耕耘下,海外浙商經濟進入到多元化、全球化、現代化的發展快車道,產業規模和經營范圍不斷擴大,創造和積累的財富也快速增長,經濟實力大大增強。
受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的沖擊,海外浙商經營的產業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打擊;再加上國內人民幣升值、勞動力和其他生產要素成本上升,發展迅速的華僑貿易急轉直下。不少海外浙商在逆境中求生存,其應對策略,概括起來就是“就地拓展、回歸發展”兩個大方向。
海外浙商素有“反哺家鄉、造福桑梓”的光榮傳統,特別是初步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海外浙商,隨著國內改革開放后商機的勃興,以各種方式熱心支持、參與祖國和家鄉的現代化建設。截至2009年,在浙江投資創業的僑資企業達到了28000多家,總投資1500億美元,分別約占全省外資企業總數的65%和外資總額的60%;浙江籍僑胞在全國各地累計捐款已達120億元,其中省內捐贈款物折合人民幣累計達34.69億元。海外浙商的經濟實力從源源不斷的僑匯和回鄉投資中可以管窺一斑。2004年,青田一個縣的僑匯就達到了5億美元。
2011年10月,首屆世界浙商大會向散落在全球各地的浙商發出“創新創業闖天下,合心合力強浙江”的口號,吹響了全球浙商回歸發展、融合發展、轉型發展、提升發展的集結號,正式向在外浙商發出邀約,歡迎他們回來建設家鄉、投資家鄉。
2008年金融危機的陰霾讓在全球各地的浙商生意受到了影響。而早些年遠走他鄉從事低端轉口貿易的浙商,在積累了第一桶金后,也開始覺悟到自身轉型升級的需求。從浙江省內自身的情況來說,本省的經濟環境也在變化,本土產業正在轉型升級,需要一股力量來推動。此時呼喚在外浙商回歸發展,可謂天時地利人和兼備。
在外浙商回歸分為三種層面:一個是資本回歸;一個是人力資本、企業管理經驗的回歸;還有一個是情感和文化的回歸。還有一些海外浙商的回歸投資附有一種附加值,包括海外信息、市場渠道、網絡資源等,這些跟本土經濟發展方向相結合,可以達到雙贏的結果。
浙江省是資源小省,環境的承載能力有限,要進一步開拓發展空間,建設“省外浙江”,有利于緩解省內資源瓶頸、環境瓶頸制約。把“省外浙江”建設成為“浙江省”的能源資源供應地、農副產品原料的種養與初加工地、浙江產品銷售地、人才資金成長地、浙商文化輻射地、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地。而其得天獨厚的載體就是浙商,這是浙江新時期最大的比較優勢之一,必須充分做好這篇大文章。
遍布省外的750萬以上的浙商,是浙江的寶貴財富。而且隨著產業梯度轉移的持續推進,目前這一群體仍有擴大的趨勢。隨著省外浙商在外創業時間的推移,與家鄉的經濟文化聯系會逐漸變得淡漠,產生歸屬感危機。如何從感情上、政策上、產業上密切與省外浙商的聯系,做到協同發展、聯動發展、互惠發展,需要有新思路、大手筆、緊迫性。
隨著首屆世界浙商大會的成功舉行,在更高的層面搭建平臺,在更大的范圍營造氛圍,全球浙商的凝聚人心、形成共識、整合資源、匯聚合力將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浙商回歸工程”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要決策。浙江從2006年開始就著手實施引進省外浙商回鄉創業的工作。為此,浙江不斷完善總部經濟、科技創新、人才引進方面的優惠政策。截至目前,省外、海外浙商共返鄉創辦企業2470多家,投資900多億元人民幣。
許多與省外浙商打交道的同志都經常聽到這樣的“抱怨”:無論土地價格,稅收優惠,原材料成本,還是招工用工,往往沒有外省有優勢,特別是政策優惠力度和政府服務,不如很多中西部省市區“靈活和熱情”。浙江到底靠什么吸引浙商回歸發展呢?在如何創造高層次創業環境上,給浙江各級政府提出了新的挑戰。
在現階段,與內地部分省區的招商政策和行政力度相比,由于浙江省各級政府比較規范的程序意識和法制觀念,再加客觀上資源要素不足的制約,往往表現為政策靈活性不足彈性空間不大,認定或審批較嚴,直接成本沒有優勢。
這是現階段許多省內浙商感受到的問題。這一問題我們必須辯證地看待:政策彈性小程序規范意識強恰恰說明了浙江省市場經濟基礎相對完善,應該理直氣壯地堅持。同時,因為宏觀環境和市場在不斷變化,我們應該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優化和完善公共服務職能和手段,為浙商持續健康發展創造更好的外部環境。
從政府和社會層面看,應致力于為浙商創造一個公平合理的良性市場競爭秩序。一個有序的市場經營環境,應當由政府、社會和企業共同來營造。從現階段來說,公共部門可以作為的事情很多,比如低成本高效率的公共服務、制止知識產權的侵權以及公正透明的司法、信用體系的建設等。同時,行業協會也應當履行自身責任,規范完善行業自律和競爭秩序。
在新的環境下,地方政府服務于區域經濟的職能、角度、方式、方法都要發生變化。地方政府要從直接扶持某一產業或企業,逐步轉變為首要任務是怎樣營造一個有利于創新、有利于公平競爭、更加寬松的市場環境。政府應該像對待“三農”問題那樣扶持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少取、多予、放活,切實減輕中小、小微企業負擔,要重構金融體系,鼓勵引導規范民間金融,加大財稅扶持,營造企業良好創新、創業環境。
完成了原始積累的在外浙商回歸發展,不是簡單地衣錦還鄉,也不是把帶出去的項目再帶回來,換一個地方發展,而應該在更高層次上提升發展。實現浙商回歸的關鍵是招大引強、招才引智,把高、新、大的好項目引回來,促進浙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浙商回歸,除了政府營造較好的經濟環境外,企業的產業競爭優勢必須從低端向高端轉化,實現資本、技術等各種力量相互融合。這其中,發展總部經濟和創業園區,建設創新平臺是引導浙商開展新一輪創業創新、實現浙商回歸的現實途徑。
在這樣的內外契機下,不少地方已經開始適時設立回歸浙商創業示范園區。創業示范園園區兼有產業和人文功能,成為高新技術研發交易、浙商總部基地、浙商教育培訓、浙商文化交流的基地,對加強省內外浙商有效互動、共同提升具有窗口和平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