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新宇米奇彥
浙江省在縣域經濟發展上領先于全國,很多省份都在學習浙江的管理模式,但在市區經濟的發展上卻相對較弱(除杭、甬外)。以湖州市為例,湖州市設于1983年,下轄德清、長興、安吉三縣和吳興、南潯兩個區。湖州自建市以來,市區GDP年均增長速度為17.4%,比全市平均速度低0.28個百分點,比三個縣的發展速度都慢,占全市經濟的比重也從1983年的48.9%下降到2010年的45.8%,近年這種差距表現得尤為突出。
湖州市區在20年里有三次行政體制調整。比較各個時期湖州市區和三縣發展的相對速度就會發現,行政體制與發展速度的關聯性并不強。這說明,影響經濟發展速度的因素很多,僅僅依靠行政管理體制的調整不能完全解決問題。
在市區經濟發展上,一個經常提到的問題是財政體制。上世紀80年代,許多省份撤地建市,把原來由省管的縣級財政改由市管理。但浙江省從1953年有市、縣財政以來,一直堅持省財政對縣財政的直接管理。省管縣財政的優點是減少了一個行政層級,激活了縣域經濟發展;缺點是減弱了地級市政府對全市經濟的調節管理能力,中心城市發展緩慢。省管縣財政對于區級來說只有半級財政。在市區范圍內,市政府與區政府按照稅種的不同劃分為市級收入、區級收入和市區共享收入,也就是說,區所轄范圍內很大一部分財政收入要上繳市財政,市區財力明顯偏弱。
市區財力明顯弱于縣的主要原因是比縣多了一個市級機構,這一機構不僅指政府部門,還包括教育、衛生、文化等諸多方面以及對縣的管理成本等。而市區經濟發展與行政管理體制沒有決定性的關系,與省直管縣的財政體制也沒有負面的必然聯系。加快發展市區經濟的突破點不在行政體制,更不在財政體制,而在中心城市自身的發展,以及市與區之間的工作機制,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構建中心城市優先機制。中心城市的發展并不僅僅是人口和建筑面積的簡單增長,而是要通過提高城市功能,成為全市的經濟高地。要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集聚一批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大企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發展上領先一步。中心城市要成為服務業發展高地,需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成為地區的教育中心;大力發展醫療衛生事業,成為地方的醫療衛生服務中心;發展商貿綜合體,成為地方商業中心;發展文化娛樂事業,成為文化娛樂中心;加強環境改善,完善交通規劃,建設宜居城市,成為地區的居住中心;建設交通樞紐,完善鐵路、公路、水運網絡,成為地區的物流集散中心。
——構建市區經濟崛起機制。加快平臺建設,大力招商引資,全力推進項目;加快推進城鎮化,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推進小城市、中心鎮建設,加速農村市區化。改革生產關系,最重要的是在工作機制上,要實現市區聯動。將市政府部門也作為市區發展的直接責任部門,在現有行政機構不變的情況下,加大市級部門的責任。對此,規劃上要統一,工作上要聯動,考核上要合并。
——構建全市經濟統籌機制。市級政府雖然對所轄縣沒有財政管理權,但作為行政上的上級政府,依然承擔著對整個地區經濟社會的統籌協調任務,履行管理職責。有必要建立全市經濟統籌機制,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市政府對全市經濟進行統籌協調,在經濟發展、社會建設、環境保護等方面加強領導,統籌規劃,特別是在交通、工業平臺和產業布局、跨縣區合作等方面發揮領導和主導作用;另一方面,為增加市級經濟的調控能力,對縣收取一定的行政管理經費,這也符合按勞分配原則,為保持縣域經濟活力,收費比例不宜過高,這需要認真研究。
市區作為一個地方中心城市所在地,具有對周邊的帶動引領作用,如果經濟實力持續不斷地下降,其帶動性就不能有效體現,對全市的調控能力也會減弱,整個區域經濟的協調性可持續就會受到影響。因此,市本級經濟的發展亟需引起各方面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