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對比“第三意大利”模式和“浙江模式”,不難發現意大利遭遇的困境與浙江面對的挑戰并不一樣,其癥狀和病因各不相同
30多年來,浙江一直是關注度最高的中國省份之一。浙江經濟充滿活力,其發展模式和內涵與其他兄弟省份相比呈現差異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世界范圍內,“浙江模式”常常被認為與“意大利模式”相似度較高,兩者經常作為“姊妹模式”被放在一起對比分析。目前,意大利危機深重陷入泥潭,而浙江省的GDP增速也逐漸掉到“隊尾”,這個時候再來看兩者的異同,有助于我們更深刻地認識“浙江模式”的內涵。
嚴格地說,浙江經濟與“第三意大利”模式在表現形式上有著諸多的相似之處。差不多與浙江民營經濟萌芽同步,從20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意大利的東北部到中部一帶的農業地區(被稱作“第三意大利”地區)經濟迅速發展,其典型特征就是存在專業化的企業集群,大量中小企業形成高度靈活專業化的生產協作網絡,具有很強的內生發展動力和整體競爭力。有意思的是,不僅兩者起步的時間差不多,而且產業元素的相似度也很高——都是出口型、家族企業、中小企業聚合產業集群,集中于輕型制造業即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典型行業包括紡織、制鞋、瓷磚、工藝品、家具制造等等。可以說,是螞蟻雄兵支撐了意大利經濟的繁榮。
如今,意大利經濟遭遇滑鐵盧,持續多年萎靡不振。特別是去年以來隨著歐債危機的升級,意大利成為其中的重災區。這是不是中小企業集群這種經濟模式發展到一定階段不可避免的必然結果?如何規避化解?意大利的今天是否會成為浙江的明天?意大利的發展路徑及其目前的境遇很值得浙江借鑒。
近年來,浙江區域經濟出現減速跡象。浙江GDP增速已經連續10年下滑;2001年至2008年浙江經濟增速從全國第6位跌落到第22位;2004年以來,浙江已連續7年GDP增速低于江蘇。浙江在長三角經濟總量中的比重自2003年達到33.43%的高點以來,份額呈持續下降狀態。目前,浙江生產總值排名全國第四,但已和前三名拉開較大差距。在2009年第一季度,浙江省GDP一度跳水,下滑到只有3.4%。2011年,浙江省GDP增速放緩到全國倒數第三。
仔細對比“第三意大利”模式和“浙江模式”,不難發現意大利遭遇的困境與浙江面對的挑戰并不一樣。其癥狀和病因各不相同,意大利集群化經濟仍然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浙江的中小企業及其產業集群則到了必須脫胎換骨的時候。
產業集群的基本特征就是通過中小企業分工外部化實現規模和效率的統一,即“既有恐龍的身段,又有猴子的身手”,其核心在于協同創新。浙江的很多塊狀經濟生存了二三十年,急需“轉換軌道”或者“換檔位”前進。在網絡化、信息化背景下,地理空間集聚的便利性、簡單的“總裝——部件”式配套合作、傳統專業市場在產業集聚中的物流功能,以及建立在上述基礎上的低成本優勢,各方面都出現下降趨勢。急需從地理空間的物理性集聚上升為產業鏈的有機聚合,避免“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低水平重復和低效率生存。其中的關鍵,就是遏制同質化競爭,實現真正的協同創新。
“第三意大利模式”的柔性生產和競合文化,是我們很多塊狀經濟的短板。意大利在最普通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中,各企業之間、各勞動者之間既合作又競爭,共同鑄成縱橫交錯的網絡關系,在有利的創新環境之下,使用柔性生產方式,提高生產效率和市場競爭力。
產業集群是浙江區域經濟的主體形態,鏈接企業、行業和地方政府,是推動轉型升級的重要載體,一定程度上決定浙江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未來。海寧皮革等一批浙江特色產業區,在傳統商品集散的基礎上的準公共平臺,探索價格形成機制、技術信息流動機制、人才和品牌培育機制。提高產業區內人際關系信任度,減少博弈和消耗,形成穩定持續的創新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