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應斌
力挽狂瀾、中流砥柱,可能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充任的,不過,每個人卻是有可能、有機會做一個謙謙君子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一項在線調查顯示,85.7%的受訪者肯定當下社會需要君子人格,71.0%的人認為君子人格可以重構國民道德與價值觀。與之相對應,89.0%的人直言當下社會“君子”少見?!熬印钡母拍畛綍r代局限、常說常新,甚至有人將“君子之道”視為可以醫治市場經濟環境下諸多現代病的濟世良方,并明確倡言,我們的社會要創造一個成全君子的制度環境,讓君子更容易成功,而不是做君子更容易吃虧。
考察“君子”、“君子之道”的涵義,表述雖有細微差別,內核卻大同小異,不外乎強調內在修養,講求責任擔當,“君子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君子坦蕩蕩”、“君子喻于義”……這些震鑠古今的話語,其中最核心的意味,乃是個體的修養而并非是外部環境。
君子之所以成為君子,并不特別將路徑歸結于一個君子的制度環境,“自強不息”也好、“厚德載物”也罷,指向的都是生命個體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努力和擔當。或許有些悲壯,或許有些無奈,但事實就是如此,從來沒有、也不會有一個預設好的君子國,然后規訓所有的人都成為君子的先例。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中間的每一個人都是撐起君子環境的一片綠蔭。一者,君子本來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有“小人”、有利欲、有寡德,才有君子。君子的典范意義,往往是在對立、沖突乃至墮落的語境中得以格外彰顯。這樣說,可能不免消極,卻也是君子之道艱難險阻的實情。惟其艱難、惟其孤往,方才能夠于微茫之中點亮他人、照亮周圍,方才能夠在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個體努力與群體共鳴中成為社會的最強音,“蔚為大觀”。
一個正常的、有道德的社會環境,往往是建立在每一個生命個體都能夠自珍自重、自我救贖的基礎之上的。古人所謂的“修身”、“齊家”,其所孜孜以求的,無非就是這種超越周圍環境的個體努力。這種努力是如此之寶貴,往往讓無數仁人志士畢其一生去追求、去改變周圍環境。事實上,這種求索精神正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浩浩傳統社會留贈給我們的最大財富。
二者,當下社會當然需要君子人格,國民道德的重構,一樣有賴于大家都是君子的理想環境。不過,這種重構并不能憑空等來、坐享其成,而是需要每一個人的積極作為。舉凡見危不救、失德無恥、甚至作奸犯科、貪贓枉法等種種情由,可能有大環境濡染的因素,也不排除小范圍的整體性潰敗因素,但卻不能將根源完全推給環境、推給社會,而無視每一個人的責任與擔當。
至于說,因為做君子容易吃虧,所以大家都遙相企慕卻敬而遠之,更是一種不明智的行為。設若每一個人的生命之燈都暗淡無光,則所有人都不可能逃脫晦暗,逃脫惡劣環境的轄制而臻于美好的境地。這一點,古有明訓,不復贅言。即以輿論沸沸揚揚的“老人倒地扶不扶”話題而言,如果一個社會始終過于粘附于一時之具體利益考量,則受害者只能是我們中間的每一個人。
1914年11月10日,梁啟超在清華大學演講“君子之道”時,神情勉勵清華學子,“深愿及此時機,崇德修學,勉為真君子,異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瀾,作中流之砥柱,則民國幸甚矣?!绷ν炜駷?、中流砥柱,可能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充任的,不過,每個人卻是有可能、有機會做一個謙謙君子。自珍自愛、有責任、有擔當,以公民精神踐行君子之道,其實并不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