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忠
我在30年的中醫實踐中,深深體會到了,中醫不學脈理脈診就失去了中醫意義。不能辨別脈象,就不能辯癥施治。只有掌握了脈理脈診,在很多大病、難病、重病診斷上才能提高,在治療上才能引深觸類。在八綱辯癥,七情六欲的診斷中,脈理脈診起著非常重要的主導作用。不但要懂得脈理,還必須認識脈象。病人的脈象很少有單純的,單一的脈象。有的醫生診脈,只認浮、沉、遲、數、壯、弱,就想定乾坤,確不知離真正的脈診還有千里之遙。李時珍把脈理、脈象講得既詳細,又形象,說的再好不過了。有的醫生把脈訣背的滾瓜爛熟,實踐中卻模糊不清,病情稍有復雜就不知所措了。浮脈并不都主表癥,必須認出浮什么脈,沉什么脈,數什么脈等,綜合分析,不同的脈象是由不同的病因形成的。再加上望、聞、問、查,確診自然就順理成章了。否則,就只能依靠書上的經驗和方子,對號入坐了。大病治不了,難病不會治,不會辯癥,書本就成了扔不掉的拐棍了。在中醫路上永遠處于迷茫之中。我們的前輩把創造出來的中醫成果用書本的形式流傳了下來,還教我們如何掌握好和學好。而我們連學都學不會,還談什么發展,更談不上創新了。脈理、脈學、切脈,應該說是中醫入門的中心課題,現在有很多醫生,特別是年輕的醫生毫不重視。
病情越重,越復雜,脈象也隨著更加復雜。對于寒熱交加,虛實交加,表里合并癥等,如果不懂得脈學,是行不通的。
科學的東西,來不得半點虛偽和驕傲。中醫學本是一門非常深奧的科學,學中醫不能是形而上學,教條主義,走馬觀花,或死記幾個方子等,這樣是學不進去的。
學中醫只要學得了入門,就可以從不照湯頭走老路。就能靈活運用每一味中藥了。每開一味中藥都是要有根據的,用量的大小、藥味的多少是通過五診合參得出來的。所以沒有入門的中醫是不能夠代表中醫的。要讓中醫水平充分發揮出來,首先就必須學好中醫脈學。入了門的同志,還要解放思想,打破舊的傳統觀念,如何讓中國中醫世代相傳,為中華民族爭光,我們不但將真正的中醫水平發揮出來,還要提高質量,有所創新性的發展,不要讓不懂中醫的國家看不起我們中醫,還要為人類的健康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