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文永
融入新一輪沿海開發熱潮
□文/蔡文永
推進沿海大開發,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必須抓好發展規劃定位,必須推進產業創新轉型,必須加快東部城市副中心建設,必須建立健全沿海大開發體制機制
2012年以來,受國際經濟環境和自身產業結構影響,溫嶺工業經濟發展回落、外貿出口增速放緩、市場有效需求不足、企業經濟效益下滑,溫嶺經濟的內生動力明顯不足。土地等生產要素已明顯制約溫嶺以沿路開發模式為主的塊狀經濟的發展空間,溫嶺必須向大海要發展空間。推進沿海大開發,發展海洋經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顯得尤為迫切。溫嶺在新一輪沿海開發熱潮和海洋經濟發展格局重大變革中一定要抓住機遇,順勢而為,乘勢而上。推進沿海大開發,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必須抓好發展規劃定位,必須推進產業創新轉型,必須加快東部城市副中心建設,必須建立健全沿海大開發體制機制。
溫嶺是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中“九區”之一的臺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沿海大開發,必須強化以規劃為龍頭,突出產業提升和空間優化,從更大、更深、更廣的層次系統研究溫嶺沿海布局定位,統盤考慮并對接臺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規劃。按照建設溫嶺城市副中心的定位要求,系統研究東部沿海開發的空間布局,合理確定重點建設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重點考慮產業提升、資源開發、生態保護等問題。圍繞“一副中心、四大城鎮、兩大圍區”的總體布局,加快濱海、箬橫、松門、石塘等沿海城鎮群整體規劃布局,細分各城鎮的功能定位與職能分工,加快東部新區與四大城鎮聯盟培育。
立足沿海大開發總體規劃和戰略定位,要重點編制各功能區塊開發規劃。龍門港是一個難得的深水良港,可建5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35個,可滿足5萬噸級集裝箱船舶全天候進港,10萬噸級散貨船乘潮進港。龍門港規劃面積24平方公里,規劃海岸線長18.7公里,要做好龍門港區與沿海高速公路、沿海鐵路貨運專線等交通基礎設施規劃的銜接。推進中心漁港經濟區建設規劃,加快中心漁港石塘港區、箬山港區、釣浜港區等標準漁港建設規劃。加快中心漁港二期工程(箬山港區)初步設計批復等前期工作,盡快啟動建設。
圍繞石塘的曙光文化、石屋文化、漁村文化,規劃建設石塘半島旅游區,建設曙光園三期工程、海洋休閑廣場、金沙灘度假村、石塘上馬旅游綜合體、箬山歷史街區、環島海景觀光道路、旅游碼頭。啟動建設水桶岙旅游度假區,規劃建設漁村接待區、景區道路、旅游度假山莊、游船碼頭、景觀設施、瞭望塔、沙灘浴場等。規劃開發建設三蒜島,發展旅游業,建設入口商務區、生態休閑度假區、漁家樂活動區、三蒜風光區等區塊,重點建設旅游度假村、購物點、游船碼頭、環島景觀道、大酒店、海上游樂項目、觀光游船等。
加強無居民海島的開發保護。對無居民海島的省島號、海島志號、名稱、行政隸屬、島嶼面積、岸線長度、地理位置、島嶼特征、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與利用現狀、海島分類等進行普查、規劃和造冊。對列入國家海洋局公布的第一批開發利用無居民海島名錄的小龜嶼、二蒜島盡快啟動編制無居民海島開發利用規劃。
積極推動環樂清灣合作,在重要規劃無縫銜接、重大基礎設施對接、特色產業協作配套、旅游資源合作開發、社會事業深化交流、生態環境協同保護及信息資源交流共享等重大領域全面加強合作,聯手推動環樂清灣區域的一體發展。積極推動環樂清灣區域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突出溫嶺溫嶠、塢根、城南等鎮在環樂清灣區域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多年的產業積累,溫嶺已初步形成泵與電機、汽摩配、鞋帽服裝、船舶修造、塑料建材、機床工具、廚衛家電、水產食品等八大類傳統產業和新能源、電子信息、生物醫藥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但受行業本身以及出口等外部環境影響,八大類傳統優勢產業仍處于制造業全球價值鏈的低端,僅泵與電機、機床工具等少數幾個行業發展態勢較好,新能源、電子信息、生物醫藥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尚在培育中,并沒有形成規模效應。
要承載經濟新一輪成長,必須加快推進產業創新轉型,必須提升以制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發展水平,必須搭建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大平臺。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和“后開發區時代”的挑戰面前,溫嶺沿海大開發要堅持產業高端化發展,以大平臺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建設為抓手,提升發展優勢主導產業,培育發展新能源、海洋生物、海洋裝備工程、光電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構建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的現代產業體系。
東部大開發為溫嶺提供了廣闊的產業提升空間,在新一輪產業轉型升級浪潮中,東部不僅要承接西部的產業轉移,更應該在培育大企業、構建大平臺、引進大項目、打造大產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東部沿海地區必須發揮后發優勢,率先做大做強做優,著力構筑現代產業集群,提升產業層次。提升園區集聚效應,通過實施“騰籠換鳥”,大力發展園區經濟,提高單位面積的有效產出。依托現有的產業基礎,著重承接西部泵與電機、汽摩配等產業,為西部企業整體搬遷擴張提供發展空間。緊密結合本地比較優勢,選擇基礎性好、關聯度高、市場前景廣闊的泵與電機、汽摩配等主導產業,支持企業增資擴產、拓展市場、提升品牌、兼并重組,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逐漸形成區域性產業集群。大力發展大型專業市場、現代物流、技術研發、金融信貸等生產性服務業,為產業集群提供配套服務。
以36.9平方公里的東部新區為核心,以松門、箬橫、濱海、石塘等沿海城鎮為結點,以大平臺、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為支撐,推動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業化融合發展,形成輻射整個溫嶺東部的城市副中心,建成產業發達的創業新區、生態友好的宜居新區、自然優美的休閑新區。
東部新區北片工業集聚區重點發展泵與電機、汽車摩托及配件、機床裝備等傳統優勢產業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新興產業,打造3—4個產值超百億元的現代化產業集群。中片生態旅游區按照“成片、生態、高檔”的開發原則,積極打造龍門湖休閑旅游度假區、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現代農業觀光園區。南片城市核心區重點建成現代商業商務集聚區、外商投資產業基地、上市企業總部基地等,打造成為集商住、商貿、工業于一體的新城綜合體。
建設東部副中心城市,必須完善東部新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衛生院、中學、小學、幼兒園等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建設。在東部新區新建專家樓、人才公寓、保障性住房、工人宿舍等配套住房,留住高端人才和產業工人,打造人才集聚高地,為產業發展和提升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加快推進沿海高速公路溫嶺段、75省道南延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東部新區對外交通條件,建成溫嶺東北角對接臺州市區的前沿和重要節點。加快推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建成龍門湖生態濕地公園、沿海防護林、生態綠地系統和生態河道系統。
建設東部新區城市副中心,有利于加快東部地區人口集聚和城市功能的提升,有利于就近解決當地居民和外來務工人員的就學、就業、就醫、住房等民生問題,緩解溫嶺主城區交通、就學、就醫、住房等壓力,減少主城區的擁擠程度。建立健全大開發體制機制
加快建立發展海洋經濟的協調機制,按協調規格不同,分綜合協調、專題協調和日常協調三個層次。一是綜合協調,由溫嶺市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召集,研究部署重點工作和任務,協調解決綜合性的重點難點問題;二是專題協調,由常務副市長牽頭,根據推進情況,不定期組織召開專題協調會,及時研究解決建設中的突出矛盾和難點問題;三是日常協調,由市海經辦協調解決一般的問題。
推進沿海大開發投融資機制創新。積極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不斷完善投融資方式,充分發揮政府性投資對民間資本和金融資源配置的導向作用。結合國家、省相關海洋經濟政策,加強項目前期工作,加大政府投資項目儲備庫建設,爭取中央、省預算內投資資金和省海洋經濟發展專項資金支持。加大地方財政對沿海大開發的投入力度,通過溫嶺市國有資產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發行企業債券等多種融資形式,增強資本運營規模和效益。對企業投向技術創新、高新技術產業化、海洋產業、海島開發等領域,財政可采用貸款貼息方式予以支持。促進海島開發投資主體多元化,按照“誰開發、誰經營、誰保護、誰收益”的原則,加大招商選資力度,爭取國資、激活民資、優選外資,培育發展多元投資主體,共同參與重要海島的開發建設。
鼓勵各類資本多渠道投向沿海大開發。積極承接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吸引外資投向沿海港口等重大基礎設施,引導外資投向海洋新興產業,加快新產品的研發、應用和產業化。努力拓寬民間資本投資領域,鼓勵民間資本直接投資現代海洋產業、海洋基礎設施建設、海島開發等重點領域。通過政府投資補助、貸款貼息等優惠政策對民營投資的重大海洋產業發展項目予以支持。對民營投資建設的基礎設施等公益性、準公益性項目通過財政補貼、價格補償、資源補償、稅收返還等多種方式保障民營投資獲得合理回報。
溫嶺市發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