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點菜給別人”

朱國良,《浙江日報》高級記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散文創作委員會副主任,著有《劍氣簫心》、《硯邊閑話》、《浮生夢影》、《冷雨敲窗》、《經夢燕語》等散文、雜文、隨筆等多種著作,其中《冷雨敲窗》獲浙江省優秀散文選集。朱國良先生的作品多次獲中國新聞獎、全國副刊金獎、《半月談》雜文大賽獎、浙江省好新聞一等獎等殊榮,已發表散文、雜文、評論等各類作品700萬字。
做人總是少一些霸氣、痞氣和蠻氣好,事實上,在人性關系上,義氣、和氣和文氣總遠比前者好。人與人之相處,所求的不正是留一點給別人的那份關愛與疼惜嗎
在街巷市井,總有一些大氣、大度、大方的老年女性,她們雖然文化不高、讀書不多、出門蠻少,但往往知大理、明大事、識大體。我的已逝去的慈母可算是一位佼佼者。別的且不說,記得小時候,正在長身體的我對于那些少得可憐的菜肴,往往是“老虎舔蝴蝶”,可以一掃而光的,但母親就常常會對我說:留點兒給別人吧。她指的是留點菜給未歸的妹妹們。留菜是一種最樸實最直接的關懷,是平常人家最真誠貼心的“想到別人”。在我成長的那個年代,是最可表達對親人的疼愛,對他人的關懷的行為方式。當我晚歸時,見到餐桌上還有那刻意留下來的那點菜,心里真是比如今吃山珍海味還舒暢。
如今,對家人親密的“留菜”回憶早已停在了上個世紀,而那一份溫情總也抹之不去,那淡淡的記憶,那甜甜的回憶,常伴隨著我去待人處世。而我的“留菜”意識也從不自覺、不情愿而成為生活習慣,凡事我都喜歡“留一點給別人”,習慣與別人分享,不喜獨吞,雖然談不上“車馬衣裘,與朋友共”,但我也深深地感到:兩人分擔痛苦,變成了半個痛苦,兩人分享歡樂,變成了兩個歡樂的道理,在留點東西給別人的這個理兒上。做人總是少一些霸氣、痞氣和蠻氣好,事實上,在人性關系上,義氣、和氣和文氣總遠比前者好。人與人之相處,所求的不正是留一點給別人的那份關愛與疼惜嗎?
如今,生活中的“菜”是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厚了,這些實惠的“菜肴”,總有著千葷萬素的誘惑,如獎金、福利、證券、外快等,但留點或多留點給別人卻是一個恒遠的題目。“留”,其實就是一種境界,一種氣度,也是一份寬容,一份厚重。臺灣早期股市好手陳逢源生前最有名的一句話是:“賣股票時,記得留一點給別人賺。”股市是不講情面、不留余地的投資市場,為什么要留一點給別人賺?其實,留一點給別人賺,正是給自己賺錢的機會,要留給別人賺錢的機會,您才能放出手中的股票,立刻取得現金;留一點給別人賺,別人才會接手您可能遇到的股市風險,這可能注釋為“與人方便,自己方便”吧!如果說這句話有點功利,也有點庸俗,是為了“多種花,少種剌,留得人情好辦事”,那么,我很喜歡這樣一句話:“人情留一線,日后好相見。”這相見之下,就不會難為情,就沒有內疚感,甚至負罪感,有的只是尊重、敬重和情義重。因為你無愧于別人,對得起良心。
寫到這里,想起了一則頗可把玩的事。在韓國北部有一個柿子園,也是喜鵲的棲息地,農民們往往會留點“飯菜”給這些精靈:總會在枝頭留下一些熟透的柿子。一些游人經過這里時說,這些又大又好的柿子,不摘真可惜。農民們則回答,這是留給喜鵲的食物。留在樹上的柿子吸引了許多來這里過冬的喜鵲,它們直到春天也不肯飛走,整天忙著捕捉果樹上的蟲子,從而保證了這一年柿子的豐收。在收獲的季節,在有實惠的時候,不忘留一些“柿子”在樹上,因為給別人留有余地,懂得報謝他人,那怕是動物,往往也給自己留下了生機和希望。
人際關系中,留一點給別人的觀念十分重要。這個時代,應該重提報恩。不要小看留一點的力量,往往就是得到他人回報的核心關鍵。漂母留一點飯團給韓信、王寶釵送一件寒衣給薛仁貴,這都是中華傳統美德放射的光華。如今,或許您不在乎留一點,甚至全然不留,但是你敢保證你需要別人留一點給你的時候,別人會留一點給你嗎?對于那些大象也收、小鼠也要,西瓜要抱、芝麻不舍的人,自己留下的雖是金錢和利益,可失去的卻是道義、信用、名節、信任種種,這值得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