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清
(中國工商銀行, 北京市100140)
以前,我國銀行業曾經有幾萬億元的不良資產,如果集體撥備,就是幾萬億元的虧損。經過十幾年以后,如今中國金融業、中國銀行業發展舉世矚目,如中國工商銀行已成為全球市值最大、贏利最多的銀行,且為全球金融業第一品牌,品牌價值高達480 多億美元。為什么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很多學者作了一些理論方面的分析,比如說制度方面,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很多企業不適應,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資產,被轉移到銀行,如今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功等等。但是,也有人把成功歸結為財務重組、改制上市。當然,這些因素都是重要的,但是最重要的其實還是內因。
一個商業銀行發生了重大變化和進步的主要原因是其管理水平的提升,否則無論有什么樣的外因都不可能。我從技術原因上進行分析,而這方面往往是很少為人關注的。
以前,中國金融業的信息技術非常薄弱,這跟金融業當時管理水平低下、存在大量不良資產的狀況是分不開的。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經濟迅速發展,人們的金融需求不斷增長,而在二十多年前,中國的金融業還處于手工時代。很多人都還記得,過去儲蓄所里放著很多紙張,那就是數據庫,里面記載著客戶的存款數額。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這樣的管理肯定是不適應的,因此就出現了大量的風險,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也包括道德風險。那時候包括工商銀行在內的所有銀行都在發放貸款,但都是自我決策。一個銀行就是無數小銀行的集合體,而不是一個大銀行。最近這二十多年,是銀行信息化的階段,不斷地從局部一個個機構、一項項業務發展到業務線,最后變成一個高度信息化的商業銀行。如果拿中國的商業銀行跟西方商業銀行進行比較,有一項我們是完全不輸于它們的——這就是中國商業銀行的信息技術水平(或者在很多方面超過了它們),這是非常值得驕傲的一點。這種改革產生了多么大的變化?下面以工商銀行為例進行分析。
中國工商銀行過去是幾萬個手工銀行,后來慢慢變成幾千個微機,再后來變成幾百臺小型機,再變成與各個省份相對應的三十多臺大型機,十多年前把它歸并為一個計算機(器),真正變成一個銀行。信息大集中完成以后,真正把一個無數小銀行的集合體變成了一家真正意義上的銀行。數據大集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在中國商業銀行像工商銀行,它的不良貸款出現了劇變。過去發放的貸款不良率非常之高,高到現在都難以啟齒。但是擁有風險控制系統之后,所有貸款的錯誤率從來沒有超過2%。以前每發放一筆貸款,都要有一個數據庫進行管理,今天所有的業務全部集中在一起。不僅在國內,在全世界34 個國家240 個機構的所有業務,都實時集中到中國工商銀行總部管理。所以,信息大集中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或者可以說是劇變的開始,是管理思想的一個重大改變。
從技術上實現了數據大集中之后,就開始建立全行的數據庫,先后建立了業務處理中心、金融交易中心、單證中心、報表中心、電子銀行中心、電話銀行中心、短信平臺、遠程授權等集約化的運行平臺,改變了分散作業的模式,實現了后臺業務處理工廠化、集約化和標準化,不僅大幅度地提升了業務運行效率,而且前臺、柜臺服務能力和服務效率也大幅度提高。業務集中處理以后,平均受理時間僅為分散處理模式下的35%,核算質量卻提高了10 倍。比如,過去的授權都是在分行機構,每一個網點都有授權人員,如今把授權歸納到一千公里、幾千公里以外的遠程授權,使效率提升了5倍;過去是每一個分行都有報表人員,數據集中后通過總行編制全國的2500 多張報表,這一項改革就釋放出3 萬名員工,每年減少人力資本支出60億元。
有了數據大集中之后,還開發了一系列管理系統?,F在中國工商銀行每年要開發的各種業務系統、產品系統、管理系統的軟件達700 多個,5000 名軟件工程師天天都在搞研發,使管理效率大大提高。比如,建立了個人和法人統一營銷管理、統一信用等平臺,開發了資金系統和財務管理系統?,F在這樣做的企業越來越多,我們稱之為全球現金管理,一個公司可能有幾百幾千個子公司,但是財務管理只在一個中心。中國工商銀行建立了全行統一的信用風險系統,自主研發了市場風險管理系統,進行內部資本重組評估、風險加權資產計量等風險預測,測算之后再開始做,風險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根據系統中多次發生的一些問題,開發應用了幾百個新的監管模型,及時發現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業務的輻射模式,變為更精準的業務監督;開發應用了新的績效考核體系,從機構、部門、產品、客戶和員工五個維度構建完整的績效評價體系,激發了經營活力和價值創造力。同時,中國工商銀行還建立了全球共享的信息咨詢平臺,國有銀行和國內的分行共同在一個信息平臺上發布信息。就這樣一個系統,投入使用幾個月已經轉化信息應用成果1800 多項。
從手工時代到計算機集中處理的飛躍,實現了金融的電子化,而且是由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組成的電子化。目前中國工商銀行網上銀行的客戶超過一億個,每天要辦理6000 多萬筆電子銀行、網上銀行業務,電子銀行對傳統柜面業務的替代率已經達到71%,如果沒有這樣一個系統,中國工商銀行就基本癱瘓了。
中國銀行業的信息化之路已經走過了二十多年,但是,仍然要實現新的轉變,即必須從銀行的信息化走向信息化的銀行。從環境變化來看,全球經濟一體化、金融一體化正在深入推進,新的金融改革已經付諸實施,利率市場化加速演進,對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發展方式特別是對資本、成本的約束不斷加強,新一輪科技革命席卷全球,以云計算為代表的智能新興技術風起云涌,極有可能顛覆我們對傳統銀行的認識,銀行現有的地域、網點等方式可能不復存在。
中國銀行業的信息化是分步驟的、漸進的。在信息化初始階段,系統之間的專業分割、標準、關聯非常復雜,流程過長,運行成本較高,隨著銀行規模的持續擴大和國際化、綜合化發展速度的加快,這些先天不足衍生出來的部門各自為戰、信息傳導遲緩、市場反應遲鈍等大企業病越來越明顯。從信息理論角度來看,大企業病是企業管理能力低下和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信息對稱對銀行和企業都至關重要。如果信息不對稱,即使有的企業有海量信息,也可能因為信息割裂而使挖掘和貫通環節患上信息貧血病,因此必須建設信息化銀行。
總而言之,目前銀行信息化的時代已經接近尾聲,將加速進入信息化銀行建設的嶄新階段。只有實現信息技術與經營管理的高度融合,才能打造不可復制的核心競爭力,因為信息化銀行是管理的思想、管理的戰略,是非常難以復制的。誰能在信息化銀行的建設中占有主導地位,誰就能在未來的發展中保持戰略優勢。而且,銀行之間競爭力的代際差異將會出現。從銀行信息化到信息化銀行,不是簡單的應用范圍的擴大,而是在銀行信息化的基礎上真正實現融匯、貫通,促使銀行經營管理產生根本性變化。具體說來,可以歸納為八個字:集中、整合、共享、挖掘。
集中就是要轉變為規?;藴驶淖鳂I模式,實現業務集中處理,最終達到經營管理的全面集中、集約,使銀行在業務量快速增長、業務復雜性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下,依然保證業務運營的高質量、高效率,有效降低生產運營成本,控制經營風險。最近摩根大通銀行20 億美元在衍生產品交易中出現風險,其實這種風險屢見不鮮,百年老行巴林銀行就是因為交易員的一個錯誤最后導致破產的。在歐洲,這樣的悲劇一次又一次地重復上演,為什么就不能避免呢?其實就是一個技術問題,只要通過計算機的集中和限額控制,任何交易員的違規行為都是無法通過的,如果做不到就說明銀行在技術上存在重大瑕疵。
技術整合就是按照統一的信息技術架構,將銀行內部各管理系統全部整合到一個系統管理平臺上,實現各系統的互聯互通。這是非常難的。我曾在國防大學了解軍事上如何集成、如何整合的問題。軍事上有很多兵種,有前線,有后勤,對銀行來說也一樣,有非常多的業務線,這種業務線如何整合?比如,有大型企業信貸,在這些鏈條上,可能有幾百家上游企業和幾千家下游企業,它們之間是互相關聯的,為什么銀行信貸就不能把上下游企業結合起來呢?包括在國際上也一樣,大量的企業走出國門,我們把這個供應鏈隔斷了,各個環節之間不能打通,其實一個好的跨國公司實際上就是把它的供應鏈、產業鏈內部化。所以,這方面系統的整合就是要真正實現現代技術與一個企業或者銀行的經營理念、核心業務管理方式和客戶服務高度融合,使銀行的經營更具靈活性、協調性,提高對戰略決策的響應力。
有人說大企業面臨的信息共享問題比較嚴重,實際上很多中小企業同樣面臨這一問題。也就是說,一個大企業,它可能得了老年病,而現在有一些中青年也得了老年病。現在信息量非常大,如何突破信息傳導和查控的限制,提高可用性和易用性,是非常重要的。中國工商銀行在這方面正不斷向前邁進,最近又建成了新的咨詢平臺,把190多個業務系統整合到一個系統上,把內部、外部信息共同整合好,形成一個共享的信息庫。這一信息平臺投入使用后,已經收到非常明顯的效果,為工商銀行帶來了大量的業務機會和收益。
在海量數據面前,如何對銀行或者企業非常需要的管理信息、客戶信息、產品信息等進行收集、儲存和處理,進行挖掘和歸納性梳理,以充分利用有價值的信息,幫助管理者判斷市場,發現價格,評估風險,配置資源,提供決策支持。隨著社會的變化,如在線社區、社交媒體、交互廣告的出現,與客戶的溝通方式也發生了變化,銀行可以通過數據對客戶的行為特點進行挖掘,從而開發針對性強的產品和服務,制定更加切合實際的價格體系,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改變世界,信息引領未來。雖然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的痛苦,但是金融領域改革的步伐會因此而加快。目前全球銀行業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劇變,包括金融格局、金融版圖也在悄然變化,許多國際領先的銀行正在療傷,傳統的銀行漸行漸遠。對國際銀行業而言,這是一次極富挑戰的轉身,中國銀行業應該在這一歷史劇變中擔當職責,為銀行信息化建設走出一條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