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霑
(四川省新津縣職業高級中學 四川 成都 611430)
“做中學,學中做”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李霑
(四川省新津縣職業高級中學 四川 成都 611430)
從大語文觀的視角,探討了“做中學,學中做”在中職語文教學三個主要階段中的應用,嘗試改變中職語文學科教學現狀和學生學習現狀,尋求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途徑,以更加切合社會經濟和企業發展對人才的需要。
中職;語文教學;做中學;學中做
“做中學,學中做”的教育思想從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提出至今,雖時隔近一個世紀,但在我國教育界中,該思想卻依然令我們感到新鮮,并逐漸被大多數教育工作者所認同,視為現代教學的一個根本性思想。相對于專業課教學的大力推廣與應用,基礎文化課的學科教學卻是搖旗吶喊者多,捉刀上馬者少。在職校語文教學天地里,大多數教學活動仍是“以教師為中心”,體現不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體現不出時代精神和職業教育的特色。
如何改變中職語文教學現狀呢?筆者認為,首先要樹立正確的育人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其次,要積極而自覺地投身到教學改革之中,不只是將改革作為一個時髦的詞語停留在口頭上,應從立足陶冶情操、提高修養、提升素質、培養能力等方面探索新途徑。而基于“做中學,學中做”的應用探索,不失為一種好的切入點。
促成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達成有機統一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兩個基本特點,“做中學,學中做”是把“工具性”與“人文性”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不會只偏重某一方面。那種“先實現工具性目標,后補充人文性內容”,或者“先實現人文性目標,后強化工具性訓練”的做法都被有效地屏蔽了。這種教學強調語文學習的過程,強調的是“做學合一”,既是學生認知和再認知的過程,也是激發學生創造力和生命力的過程,是實現學生自我成長的過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提供了客觀基礎。
促成語文課程教學基本任務高效完成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指出語文教學的任務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與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和思維發展,加強語文實踐,培養語文的應用能力,為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以及繼續學習奠定基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吸收人類進步文化,為培養高素質勞動者服務。那么,中職語文教學任務如何才能得以有效完成?筆者認為,應用“做中學,學中做”,可以有效回答這一追問。理由有三:
1.可使職教語文教學回歸到鮮活的現實生活。語文作為漢民族的母語,反映的是中華民族的生活,傳承的是中華民族的文明,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因此,中職語文的學習內容不能游離于現實生活場景,學習方法不能脫離學生所構建的現實世界。“教育就是生長、就是生活、就是經驗的改造或改組”(杜威語)。而“做中學,學中做”正好搭建了語文和生活間的立交橋,有效實現了職教語文“為了生活,服務生活”的教學追求。
2.可使職教語文教學回歸實在的職場。教育部組織編寫的與專業緊密結合的模塊式課程,可視為引導中職語文教學回歸職場的風向標。在教學中,創設職業情境,開展職業語文實踐,引導學生體驗不同的職場,產生互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必要的職業語文能力,將一部分語文功能轉化為職業能力,形成具體的專業所需的語文技能,從而使職場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平臺,成為學生展示語文能力和文化素質的舞臺。
3.可使職教語文回歸豐富的精神生活。“做中學,學中做”給學生開辟了一片精神沃土,在語文實踐中,學生會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能關照到學生廣闊的精神世界。有利于學生體驗人生、感悟人生,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促成教師素質快速提高 雖然培養和打造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有多種方式,但筆者認為,教師自覺地參與“反思、研究、創新”是教師提高素質的戰略 “三部曲”。“做中學,學中做”倘若成為中職語文教師堅守的教學理念并應用于整個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之中,在實踐中反思,在實踐中研究,在實踐中實現教育的創新,何愁不能實現自我超越?
1.在實踐中反思。在實踐中反思是高素質教師的重要品質和特征,教學活動更是教師進行自我提高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師實踐和智慧獲得的重要途徑。教學反思作為教師的一種工作方式,要求教師經常、系統地采用多樣化的反思方式進行自我提高,從而獲得教學的優化和自身實踐智慧的提升,其基礎來自“做中學,學中做”思想。
2.在實踐中研究。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斷地形成教學問題——制定教學計劃——采取教學行動——進行教學反思——產生新的教學問題,從而達到實現教學的創新和超越、提升自我素質的目的。
3.在實踐中創新。在實踐中,教師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困惑,這會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學會與專家、學者以及同事進行對話與合作。在對話與合作中獲得新的教育理論、教學策略和方法,豐富自己的教育思想,提升自己的理論品質,更新自己的教學行為,分享教學經驗,拓展思維,開闊視野,獲得智力援助,同時也為同行貢獻智慧力量,從而實現教師群體的進步和提高。
“做中學,學中做”強調的是“做學合一”,偏重于“做”,在應用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四個原則:(1)職業性原則。教師首先要樹立大語文觀,清楚地認識到語文與生活、語文與職業之間的關系。其次,在教學過程中,要依據中職教育理念,明確語文教學必須適應社會需求、結合專業特點,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根據學情和專業特點,教師要有計劃、有重點地在教學中引入具有專業色彩的語文知識,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充實教學內容,增強語文職教特色,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服務專業的語文教育體系。(2)可行性原則。中職學生語文基礎普遍較差,且參差不齊,因此,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語文實際水平和認知能力、閱讀能力、表達能力、寫作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出操作性強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易到難、由簡到繁、遞進深入、優劣兼顧,以更好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3)活動性原則。教師要根據中職學生的特點,調動各種資源,設計出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創設出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啟迪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能力。(4)參與性原則。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做到人人參與,既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又要培養學生的人際溝通和交往能力,同時還要培養小組間、學生間的競爭意識,為將來的職業競爭、市場競爭打下基礎,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
“做中學,學中做”,杜威給出了五步教學法,其實質是強調在做的過程中學生自己發現先前的設想、假設的真實性和有效性。筆者認為,杜威解答的是教學過程中間環節的“做”與“學”,而沒有解答活動前教學素材處理的“做”與“學”,以及教學后評價的“做”與“學”,屬于微觀的、割裂的、單面的。只有對三個層面都做出解答,才稱得上是宏觀的、統籌的、立體的。因此,筆者認為“做中學,學中做”的應用應該貫穿于教學內容安排、教學方法實施和教學評價三個階段。
構建模塊化教學素材 我們所使用的中職語文教材是以“語文基礎模塊、職業模塊、拓展模塊”模式來設置語文學科體系的。大模塊下的知識內涵又可進一步以小模塊形式組合,并與學生的專業課程和應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結合起來。在此思路的引導下,筆者把教材中的每個單元又切分成若干個更小的模塊,圍繞每個模塊創設一個課題,再讓學生分小組搜集相關素材。鑒于學生知識面相對較窄,對古今中外或富有時代特色的名篇美文把握不到位,教師可給學生提供一些必要的資料搜集范圍,力求做到中外兼顧、古今兩利。其主要做法有二:
1.整合教材,內外并施。所謂整合教材,是指在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學情和大綱要求,在大模塊的基礎上,自主分解成若干子模塊,按照有利于歸納知識體系的要求打亂教材次序、重新安排教學內容、教學時間、習題設計、考試重點等。例如,筆者在教學《語文(職業模塊)(下冊)》的“閱讀與欣賞”模塊時,把該模塊細化為“感悟文化”、“對話歷史”、“觸摸世界”、“走進心靈”、“直面社會”等小模塊,根據模塊內涵,把幾個單元的選文作重新組合,以最能體現模塊主題為目的。所謂內外并施,是指課內活動與課外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兩線共進。細分模塊的目的,是為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動起來,學生要參與模塊素材的選擇取舍,圍繞一個模塊,學生的活動有兩個方面:一是選擇教材中已有的文本,看哪些文本最適合體現該模塊內涵;二是在課外搜集與模塊相適應的文章,每位學生都要規定任務,然后在小組討論后利用課前五分鐘推薦到班上。
2.結合專業,體現特色。教材只是一種普適性的教學資源,是開展教學活動所用的范本,專業特征并不明顯,即使現行的“職業模塊”教材也難以突顯具體的專業特色。因此,教師要對教材進行大膽的取舍,針對不同專業,選擇與專業結合緊密的文本,并進行側重教學。杜威也認為“教師不應注意教材本身,而應注意教材和學生當前的需要和能力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搜集模塊資料時,學生更應搜集自己感興趣的、與專業相結合的文章。例如,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大多數性格開朗、活潑、喜文藝,因此,在教學中應首選那些語言優美、音韻和諧、情感豐富以及故事性、娛樂性強的文章,散文、詩歌、小說當是重點關注的教學素材。
創設活動化的教學手段 杜威說:“教師所要做的事,是使每一個學生有機會在有意義的活動中使用他自己的力量。”葉圣陶也認為,教學“無非是教師幫著學生學習的一串過程”。因此,中職語文教師的當務之急是正確處理“導”與“學”的關系,切實抓好學生主體地位,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習興趣,掌握學習方法,在“做中學”獲取知識,在“學中做”鞏固知識。
1.課內活動的創設。“做中學,學中做”教學模式的課內活動很多,如以學生為主角的討論法、講解法、演講法、辯論法、表演法等,都是不錯的選擇。教師可根據情況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筆者在教學中主要借鑒了任務教學法和杜威的五步教學法,活動過程大致為:教師給出話題(同時設計若干個與話題有關的問題)——學生圍繞話題準備材料,得出問題答案(小組合作)——交流答案,提出看法,達成共識(教師參與并引導)——活學活用,遷移鞏固——評價總結。
2.課外活動的創設。美國當代教育家卡爾·羅杰斯在闡述學與做的關系時,提出這樣的學習原則:大量有重要意義的學習是從實踐中獲得的;學生負責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對學習才會促進,使學習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啟動的學習是最持久的、最深入的。所以,教師應將語文實踐活動視為學生“活學活用”的真正舞臺,是激發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最佳途徑。課內活動的每一個話題都可成為學生語文實踐活動的主題,教師應充分利用和把握這個契機,引導學生回到真實的生活中去,深化和探究知識。例如,筆者在《邊城》教學后根據課文那充滿鄉村氣息的田園山水圖,設計了以“請到我的家鄉來”為主題的旅游宣傳活動,讓學生從審美的視角展示家鄉的美麗。
落實多元化的評價體系 關于語文教學評價,新大綱有兩點很好的建議:一是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加強形成性評價;二是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重視定性評價。該建議明確告訴我們,語文教學評價形式應是多元化的。那么,與“做中學,學中做”的教學模式相適應的評價體系應如何建立和落實呢?筆者認為,應從評價內容、評價方法、評價成績三方面進行考慮。
1.評價內容專業化。在確定評價內容時,要體現中職培養目標和課程目標要求,重點考查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兼顧考查語文基礎知識,針對不同專業確定具體內容,而不應是文理不分,全校一套試題。例如,對學前教育、旅游服務與管理等偏文科性的專業,多考查其朗讀、理解、欣賞和口語表達能力,對機械、計算機等理工科專業,多考查其應用寫作能力及抽象思維能力等。
2.評價方法多樣化。“做中學,學中做”教學模式的評價方法宜以形成性評價和定性評價為主,形式應靈活多樣,或閉卷與開卷相結合,或口試、筆試與技能操作相結合,或采用開放性試題,考查學生的思維方法、思路見解等。例如,在考核應用文寫作時,可采用“情境模擬”的形式:教師設置一個情境,利用口試、筆試與技能操作相結合的方法,先讓學生在情境中完成一系列考查內容,使考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3.評判成績綜合化。在評定學生語文成績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縱向發展進行綜合評價,著重對學生的過程考核,以更合理地衡量學生的學習狀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總之,中職語文教學應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切實理順“做”與“學”的關系,注重教學實踐,體現職教特色,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素質。
[1]王俊填.中職語文學科的教學現狀及改進對策[J].職業時空,2010,(2).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3]俞國良.創造心理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李霑(1971—),男,四川巴中人,四川省新津縣職業高級中學教師,中學一級教師,主要從事語文教學及教學管理研究。
G712
A
1672-5727(2012)04-01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