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視大學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任務,如果一言以蔽之,就是“辦好開放大學”。再具體點說,就是基于開放大學的宗旨、定位、功能作用及其對于質量和特色的追求,實現廣播電視大學戰略轉型——換個說法,實現早就確定的建設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遠程教育開放大學的發展目標。人們注意到,對所涉及的許多問題,比如什么是開放大學,在中國要辦的是什么樣的開放大學,怎么才能辦好開放大學,怎么才算辦好了開放大學,現在都還不能說已經形成足夠共識。開放大學和廣播電視大學到底是什么關系,似乎也有些似是而非的說法,甚至有意無意貶損廣播電視大學及其30多年探索開放大學發展道路的實踐,自然難免引起人們的憂慮,還有惶惑。
鄧小平當年批準創辦廣播電視大學,初衷就是要辦中國的開放大學,從而開啟了在中國探索開放大學發展道路的歷史進程。開放大學在不同國家和地區會有不同的發展軌跡,而且開放大學建設本來就是個過程,不同發展階段也會表現出不同的特征。我們說廣播電視大學就是30多年來開放大學在中國的存在形態——盡管中國教育乃至中國社會總也沒有真正準備好接納開放大學這樣的新型大學,廣播電視大學作為開放大學的功能并不完整,但在國際上早被普遍承認就是中國的開放大學。探索過程中有很多曲折和遺憾,但無論出于何種動機和考量,對廣播電視大學及其30多年的探索采取歷史虛無主義態度,恐怕都是要不得的。
廣播電視大學戰略轉型,顯然不能說是“翻牌”為開放大學。置于開放大學發展歷史進程中考察,更意味著開放大學在中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中國社會發展及教育需求變化,教育改革特別是教育體制改革,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與教育深度融合的趨勢,還有廣播電視大學自身長期以來蘊蓄的變革能量,都要求廣播電視大學戰略轉型,而且為其實現戰略轉型提供了強大動力。有人說廣播電視大學是否改稱開放大學并不那么重要,似乎不無道理。中國人講究名正言順,在廣播電視大學基礎上建立開放大學或者更名為開放大學,當前可能是比較現實的選擇。需要強調的只是既要重“名”,更該重“實”,最要緊的還是以此為契機,破解那些制約開放大學作為新型大學生存和發展的瓶頸問題。
創造未來或許當以敬畏歷史為邏輯起點。本刊卷首數次提及國外學者關于采用歷史研究方法研究遠程教育的觀點,意在倡導借鑒這種方法研究我國遠程教育發展問題,并表達本刊對于相關研究成果的期待。以在中國特有國情條件下探索開放大學發展道路為主線,研究廣播電視大學30多年發展歷程及歷史經驗,包括進行深刻的歷史反思,可能是個很有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的研究課題,非常需要這種“歷史研究”的學術視角和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