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吉黔 梁成艾 朱德全
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精神的鼓勵下,中國的職業教育取得了非凡的發展成就,但發展進程中的一些無法回避的矛盾和問題也日益顯現出來,這一矛盾和問題主要體現在職業教育的課程與教學模式的改革上。雖然中國從國外引進了許多先進的課改理念和教學模式,但改革效果始終不夠理想,究其原因雖然錯綜復雜,但卻少不了以“福特主義”生產方式等為代表的經濟因素的影響。
眾所周知,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之間的關系密切,職業教育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社會文化情境和經濟發展模式的制約。“福特主義”作為一種以“原福特主義、新福特主義、后福特主義”為外在表象的工業化經濟發展模式,其以人才需求為媒介的外在表征對包括理念與目標、體系與結構、組織與實施、管理與評價等構成要素在內的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模式的影響尤為顯著。為此,準確把握好“福特主義”不同階段經濟社會的發展特點,切實厘清“福特主義”不同階段的發展特點對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模式之構成要素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創設科學得體的課程與教學模式,對推動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進程和提升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有著深遠的影響意義。
原福特主義是一種以泰勒制勞動組織和大規模生產消費性商品為特征的經濟發展模式。這種經濟發展模式是以注重人身駕控和工具理性取向的泰勒主義為理論基礎的,它遵循的是管理者、設計者和執行者嚴格分離的勞動組織結構[1],強調把完整生產過程分成許多瑣碎任務而進行批量生產的勞動方式,標準化、批量化以及對經濟效益和管理效度最大化的追逐是這種經濟發展模式不斷前進的動力源。這種經濟發展模式以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理論為利潤分配原則,把原福特主義時代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利潤通過收入水平、社會保險等形式加以平均分配,借以創造一個高度穩定的社會[2]。原福特主義經濟發展模式的這一旨歸,許多地方與中國建國后的經濟社會發展狀貌有效對接。中國建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家經濟建設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通過解決城市就業問題、滿足人民基本的經濟文化需求等途徑來鞏固國家政權、維護社會穩定[3],這些均表明這一時期的經濟發展模式具有鮮明的原福特主義特征。正是在這種原福特主義特征鮮明的經濟社會結構中,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模式的發展也自然彰顯出原福特主義的特貌。
從理念和目標上來看,由于原福特主義經濟模式將整個工作過程分成了許多獨立的小任務,再加上其科層化、割裂式的勞動組織結構,使得此階段的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模式在辦學理念上追求的是如何吸引更多的社會失業人員和富余勞動力進入技工學校來習得一技之長,借以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經濟文化需求;在教育目標上踐履的是通過精英層級的管理者和設計者的培養,借以保證泰勒制科層化、割裂式的勞動組織結構有效運行之人才需求,進而最終達到鞏固政權、維護社會穩定之政治目的。
從內容和結構上來看,鑒于原福特主義經濟發展模式是以標準化的批量生產和整體過程中的細小任務為外在表征的,故該時期的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模式在課程內容的選設上注重某一標準化單個動作內容的設置,缺乏對相關工序完整動作內容的整體考量;在課程結構的組織上,大多采用基礎文化課、專業理論課、專業課“三段式”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內各門課程之間和每門課程之內的內容結構是按照學科知識的邏輯體系順序來進行排列的,遵循的是“理論到實踐”的思維模式[4],借以隱示原福特主義經濟發展模式對普通工人的勞作技能要求不高這一特征。
從管理和評價上來看,受到原福特主義之“科層化和割裂式”等垂直組織結構特征的影響,這一時期的課程與教學管理無論是課程標準的制定、或是教學大綱的頒布,抑或是教科書的審定,都體現出強烈的國家意識,彰顯出濃厚的政治色彩,地方或學校較少有管理權。從評價層面來看,該時期課程與教學之評價理念的厘定、評價標準的制定、評價方式的選定無不突顯出“整齊劃一、上下一統”的政治價值觀念,學校、企業、學生、教師等的評價地位嚴重缺失。
總之,這一時期中國的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模式具有鮮明的原福特主義特貌,國家意愿、政治導向是該時期課程與教學模式不斷發展的動力和航標,而“三段式、群集式”等學校本位的一元制模式則是該時期課程與教學模式的典型外在表征。
以Williams等為代表的學者認為,那種資方對雇傭勞動進行強烈的壓榨——通過降低勞動力報酬和抨擊勞動力保護法來建立高度彈性勞動市場以提高邊際利潤的戰略,但仍然保留泰勒主義科學管理原理的大規模生產模式即為新福特主義[5]。而新福特主義經濟發展模式實際上是對美英兩國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實踐的概括[6],它強調重新恢復市場機制,建立更加彈性的勞動市場,使工人獲得的收入能根據他們在不受管制的勞動市場中出賣其技能、知識的狀況來決定[7]。新福特主義的這一以市場為核心、以競爭為手段的發展理念與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有許多切合之處。作為與經濟社會聯系最為緊密的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模式自然就無可避免地要凸顯出新福特主義的意蘊,而這一意蘊又主要是從以下幾個緯度來加以表征的。
針對新福特主義經濟發展模式注重市場化、競爭性這一發展理念,新福特主義時代的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模式在教育理念上也十分重視通過市場競爭機制來改良教學管理、改進教學質量、進行課程改革、優化教學效果,借以增強職業院校的市場競爭力,使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模式在滿足國家經濟發展需求和區域企業發展訴求的過程中不斷彰顯其社會價值取向和工具理性至上的教育理念。
鑒于新福特主義經濟發展模式是一種以更加彈性化的勞動市場為經濟發展平臺、以技能和知識的出賣狀況為員工收入標準的新型模式這一事實,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模式在培養目標的設定上比較觀照通過加大實踐技能和專業知識的練習比重來鑄就培養對象的專業素質和操作技能,以期通過對實踐技能的強調訓練來養成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改善其在市場中出賣技能和知識的狀況,實現激烈競爭的勞動市場對復合型人才的渴求愿望。
考慮到新福特主義經濟發展模式采用的是通過建立高度彈性化的勞動市場以提高其邊際利潤的戰略,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模式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充分考慮到了經濟社會發展現況的這一實境,注重以勞動市場的迫切需求為出發點,根據企業行業的實際工作任務及崗位需求狀況有的放矢地設置一些能提升學生職業崗位一線專業技能、職業素養和操作水平的課程內容,努力通過這一課程內容的達成來養成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從而縮短學生與企業崗位要求的磨合時間,借以滿足勞動市場的及時需求,并最終解決人才和技術短缺問題,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
很顯然,新福特主義時期中國的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模式具有典型的市場化特色,圍繞市場競爭機制不斷提升培養目標的勞動技能和專業素養是該時期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模式改革的恒定主題,為了彰顯這一主題,這一時期的“五段式、六位一體式、技能訓練式、任務引領式、主題拓展式”等學校本位和社會本位并舉的多元化的課程與教學模式都做出了艱辛的探索和努力的嘗試。
后福特主義是指以滿足個性化需求為目的,以信息和通信技術為基礎,生產過程和勞動關系都具有靈活性(彈性)的生產模式[8]。這種經濟發展模式是以注重個性解放和自我生成價值取向的自組織系統的魯棒性為理論建構基礎的,它遵循的是政府、雇主和工會通力合作的扁平型的勞動組織結構,強調既能實現企業生產效率提高之需求又能滿足員工個性化發展之愿望的大規模定制式的生產方式,重視通過人力資源的開發和互信伙伴關系的構建來推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后福特主義經濟發展模式的這一以個性解放和互信關系為核心的發展構想與21世紀中國經濟社會的建構藍圖巧妙相撞,而且這一相撞的境況也日趨明朗,如對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的強調已成當前企業管理的熱門話題,有些大型企業(如寶鋼)已經開始采用后福特主義的生產模式。企業發展的這一趨勢使我們有理由預測,不僅未來企業內部培訓會得到較大發展,而且企業完全有可能在更深的層面參與公共職業教育體系[2]。這即預示著這一時期的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模式將呈現出更加明顯的后福特主義特征。
在理念與目標層面,后福特主義經濟發展模式追求的是一種既能實現企業生產效率提高之需求又能滿足員工個性化發展之愿望的綜合性發展理念。這一綜合性的發展理念啟示大家在確定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模式之發展理念時要權衡考慮社會、個人和學科三者的切身利益,設計一種能綜合體現經濟社會進步、個性品質完善和學科專業發展之需求的適宜的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模式,使后福特主義的綜合性發展理念能在職業教育的課程與教學活動中不斷得以彰顯。
理念是后福特主義經濟發展模式運行路徑的先導,而目標則是該模式運行方向的準確定位。后福特主義經濟發展模式追求的是個性解放、互信互利和自我管理的理性發展目標。這一理性發展目標啟示著該時期的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模式應立志以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和創新能力為發展目標,強調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建構和核心發展能力的培養,關注學生完整職業能力的養成和可持續改進能力的鑄就,嘗試去追求一種將行為目標、生成性目標和表現性目標三者融合而成的混合型目標借以實現后福特主義的理性追求。
在體系與結構層面,鑒于后福特主義經濟發展模式對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和滿足個性化發展并舉之需求,大規模定制已成為該時期經濟發展之外在表征。這一表征在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模式研究領域則表現為產品多元化與需求拉動等表象,具體來說就是課程體系的多元化和教學內容結構的顧客化。所謂課程體系的多元化就是指在課程設置時,根據后福特主義經濟發展模式之產品多元化的發展特征,理性建構一種既能培育學生完滿個性涵養又能養成學生綜合職業素質還能鑄就學生完整職業技能的“三愿一體”式的課程體系,讓學生在這種“三愿一體”式的課程結構體系中不斷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和超越自我。而教學內容結構的顧客化,就是指在選擇教學內容時,要根據教育工作的本質規律,在強調教學內容的企業性和實踐性及實用性的同時,要有針對性地收集、篩選培養對象的需求信息,找出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一致的本質部分組構成教學內容,并根據教學內容之間的工作過程邏輯順序關系編排成教學內容結構,使教學內容結構盡量符合培養對象這一顧客體的本質需求。
在組織與實施層面,后福特主義經濟發展模式承認勞動者不僅是生產過程中的必要因素,而且是使生產效率最大化的重要因素,注重將勞動者的作用最大化,強調發揮每個勞動者對生產的能動作用,各個層次的勞動者都有權利提出改革建議,以完善生產過程和產品質量[9]。后福特主義的這一發展理念啟示我們在建構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模式時,要遵循“自主學習、行動導向”的教學組織原則,關注教學過程的組織策略和實施步聚,重視在教學組織的過程中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通過師生的積極參與和主動創造來實現學生能動作用的最大化,讓學生在顧客多元化產品需求的頻變中養成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在企業彈性專業化的工作流程中增長實踐知識與專業技能、在車間精益化生產過程中通過工作實踐輪訓策略和信息無礙交流處理育成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及和諧人際關系,最終實現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工作思維、積累學生的行動知識和陶冶學生的職業情操等全面發展之目的。
在管理與評價層面,后福特主義經濟發展模式的勞動過程是由通過信任關系聯系在一起的小型企業所構成的區域團隊組織來對生產質量進行管理的,它重視在生產中強化過程的管理與質量的評價。后福特主義的這一區域團隊管理理念和過程質量評價觀念啟示大家在設置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模式時要加強對課程活動的管理和教學效果的評價工作,在課程活動中充分體現后福特主義的區域團隊管理理念、在教學效果的評價上努力彰顯后福特主義的過程質量評價觀念。為此,21世紀中國的課程管理活動應在認真遵守國家宏觀管理政策的前提下,充分結合所在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特征,努力借鑒后福特主義區域團隊管理理念,建構學校、企業、社區、家長、學生、專家和教育行政部門七家齊抓共管的團隊課程管理體系,以形成強強聯合、有效溝通的區域團隊課程管理新格局。至于該時期教學效果的評價工作則應在充分重視評價主體多元性和評價對象完整性的同時,積極弘揚后福特主義經濟發展模式的過程質量評價觀念,結合職業院校教學過程的實際情況,加大對教學過程的評價力度,借以彰顯教學效果的動態評價和過程評價的重要作用。
綜合上面有關后福特主義經濟發展模式的相關闡述,大家會發現,產品需求多元化、區域團隊合作、過程質量管理與評價已成為該經濟發展模式的主旋律,緊扣這一經濟發展模式的特征,充分發揮團隊精神和市場需求及過程評價的作用,努力探索“生產島式”、“項目主題式”等企業主持、個體主體、學校主場、政府主導的“四主一體”式的實踐本位樣的課程與教學模式,是今后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模式改革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應努力的路向。
“福特主義”經濟發展模式按時間維度可劃分為原福特主義、新福特主義和后福特主義三種類型,透析這三種經濟發展模式的典型特征,大家會發現,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實況與原福特主義、新福特主義和后福特主義階段的表象有著許多驚人的相似或重合之處,這一點在與經濟社會聯系最為緊密的職業教育身上表征得更是明顯。但從現階段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征來看,中國社會的經濟發展模式偏向于新福特主義,可目前中國政府主導的非完全市場化的公共職業教育體系卻彰顯出許多后福特主義的特征,這種經濟發展模式與職業教育發展體系錯位的格局導致中國職業教育發展處境異常艱難。而扭轉這一尷尬發展局面的良方恐怕還得問診于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模式的改革、求訴于以市場為輔、人力資源為根之企業發展動力觀念的變革。
在當前世界經濟日趨一體化的發展格局面前,眾多中國企業已認識到后福特主義某些發展理念的重要性,并逐步在企業生產過程中采用后福特主義的生產模式。中國企業的這一發展趨勢給職業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平臺和導航路向。因此,緊托政府現有的公共職業教育體系,努力開拓國內外職業教育市場,并通過加大“理念與目標之高效化與個性化、體系與結構之多元化與顧客化、組織與實施之自主化與最大化、管理與評價之團隊化與過程化”等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模式之構成要素的改革來推動職業教育走內生式發展之路,已成為提升職業教育辦學質量和增強職業教育市場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可以預測,今后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隨著后福特主義經濟發展模式在中國市場的逐步拓展,那種以“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個性解放及再學習能力”等的塑就為旨歸、以“生產島式”、“項目主題式”等的構建為表征的企業主持、個體主體、學校主場、政府主導的“四主一體”式的實踐本位樣的課程與教學模式的改革將成為職業教育走內涵式發展之路的主導路向。
[1]Albritton,R,Itoh,M.Westra,R.&Guege,A.(Eds.)(2001).phase of Capitalist Development:Booms,Crises and Globalizations.
[2]石偉平.職業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11-112,123.
[3]張社字.建國后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動力的歷史分析[J].教育與職業,2007(11).
[4]梁成艾,朱德全,等.職業教育項目主題式課程模式的建構[J].職業技術教育,2011(01).
[5]謝富勝,黃蕾.福特主義、新福特主義和后福特主義—兼論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生產方式的演變[J].教學與研究,2005(08).
[6]Amin,A.(ed).Post-Fordism:A reader[M].Cambridge:Blackwell,1994.
[7]徐國慶.新福特主義與后福特主義職業教育發展模式比較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04(12).
[8]井上宏,錢秉剛.智慧與創造的經營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118.
[9]萬喬.后福特主義對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啟示[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