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化移 張 娟
關于教育目的,在英文中常用卻又分別有著不同內涵的概念及表述方式通常有aims、goals、objectives,而在中文里,長期以來基本上采用“目的”這一概念,沒有可以與其分別對應、字面不同而又相互關聯的概念。在需要時,人們往往采用在“目的”前面加上適當修飾的方法強調區別,如教育目的、學科目的、教學目的等。近年來,隨著國內外教育理論的發展,開始有研究者注意到普遍使用“目的”概念可能引起的泛化和混亂,于是逐漸出現了不同層面的有區別的“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與教學目標”等概念,同時在使用時也比較明確地賦予它們以不同的含義。這些概念依次對應于英文中的aims、goals、objectives。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不同的學術傳統,在西方的教育理論中,也有對教育目標、課程目標、教學目標之間沒有嚴格區分的教育家,如美國著名教育家、課程理論專家泰勒(Tyler)在他的著作中就經常交叉使用教育目標、課程目標、學習目標等概念,且基本上是同樣的含義。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學家布盧姆(Bloom)關于目標的研究也是在“教育目標分類學”題目下完成的,因此在布盧姆那里就很難分清楚他到底指的是教育目標、課程目標還是教學目標。
在我國,一種較為普遍的看法是,“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與教學目標”單獨出現時往往可以通用,無太大區別,但同時出現時是有一定區別的。
教育目的(aims)指國家或社會對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質量規格的總設想或總規定,指希望通過教育活動所獲得的教育結果。教育目的是各級各類教育必須遵守的統一規范,是國家級的人才培養的總目標,是高度概括和抽象的。
培養目標(goals)是指對各級各類教育所要培養的人提出的具體標準和要求,是不同學校、不同學科、不同專業對人才培養的方向和規格做出的符合各自特點的規定,因此是具體的,有其特殊性的。我們常說要打造自己的品牌與特色,就是因為各個學校、學科或專業都有其特殊性。當我們說到某個學校或某個專業時,不能說其教育目的是什么,只能說其培養目標是什么。培養目標以教育目的為指導和依據,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和系統化,教育目的要通過國家的整個培養目標體系來實現。
課程與教學目標(objectives)則是指微觀層面的具體某一課程所要達到的教學要求,是實現教育目的的直接依據和評價標準。課程與教學是實現培養目標的主要途徑,但不是唯一途徑,學校的其他工作也是圍繞培養目標而展開,為培養目標服務。培養目標需要落實和分解在課程與教學目標以及其他工作的目標中才能得以實現。
綜上所述,教育目的,通常指的是國家總的教育目的,即國家對教育應培養什么樣的人的總要求。各種類型的教育,各級各類的學校,無論具體培養什么社會領域和哪個層次的人才,都必須使其培養對象符合國家提出的總要求。
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是我國職業技術教育的主體,歷史上,我國的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有三種不同的實施形式: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和職業高級中學。他們的培養目標曾經有所區別,中等專業學校主要培養中級技術、管理人才,即培養技術員;技工學校主要培養技術工人;職業高級中學則介于兩者之間,既培養技術員,又培養技術工人。由于這三種辦學形式同屬于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其培養目標也互有交叉,我國教育部決定合并這三類學校,形成三位一體,合并后統稱為中等職業技術學校。2000年,教育部制定的《關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指出,中等職業技術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轉變教育思想,樹立以全面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的觀念,培養與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能力,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培養的學生應“具有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具有基本的科學文化素養、必需的文化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比較熟練的職業技能;具有繼續學習的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立業創業能力;具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的培養目標: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其基本要求是畢業生要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黨的基本路線,懂得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基本原理,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具有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門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備較快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崗位需要的實際工作能力;具有創業精神、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健全的體魄。(參見:《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2000]2號)
由此可以看出,中、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在培養目標上有許多共性,如中、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本質上都是對人的職業技術能力的培養,兩者都具有職業性、實用性、基層性等特點。但兩者同時也具有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上的差異性,其培養目標主要從行業或企業的職業崗位的不同要求及其相應規范中確定。二者的主要區別體現在對學生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要求程度的不同,體現在培養專業人才的不同層次上。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屬第二級教育,相當于“國際教育標準分類”中的3B、3C或4B,主要在初中教育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高中階段文化知識的教育,同時根據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對學生實施基本專業教育和職業技能訓練,強調以能力為本位,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目標。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屬第三級教育,相當于“國際教育標準分類”中的5B,主要為國民經濟的生產、管理、服務領域培養應用型、管理型和高技能型人才。
與普通教育目的的確立不同,職業技術教育目的的確立除了要考慮學習者的需要、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外,還要考慮到職業發展的需要。
學習者的需要歷來是教育理論中教育目的的基本來源,從18世紀法國哲學家、教育家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論”,經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論”,到當代人本主義教育思想,都有著很深的思想淵源,特別是杜威對此有過巨大的貢獻。杜威的“從做中學”思想源遠流長,他認為要實現“從做中學”的教育思想,最好的教育形式便是職業技術教育。所謂“兒童中心”,就是圍繞學生的個人需要與興趣來確立教育目的并組織課程,它反對通過對一個學科的內容與結構的系統學習來發展學生的智能。當代人本主義教育論者對此有許多新的闡發,總體上認為學生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對人的生命與價值的關懷是學校教育價值的最高展現。學生的需要來源于對學生的研究,因為只有在對學生的研究中發現了其身心發展和認知發展的規律,才能用以指導教育目的的科學確定。所以,職業技術教育目的的依據首先來源于對接受職業技術教育學生的研究。
當職業技術教育目的對學習者的需要予以充分關注的時候,學習者個人的發展與個性的形成就成了職業技術教育的主流精神。對職業技術教育來說,關注學習者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一種簡單的特長教育,也并不意味著職業技術教育課程能夠滿足所有學習者的各式各樣的需要。職業技術教育如何來滿足學習者的需要,一條可能的實現途徑就是吸納學習者進入職業技術教育的全過程,使學習者本身成為職業技術教育課程開發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學習者的生活史、文化背景、知識經驗、發展需要等要予以充分的關注,甚至把學習者看成是知識與技能的創造者。我國職業學校的學生,一般都已經歷了一定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習,身心都有了一定的發展,并正處于身心的成熟與定型階段。在職業技術教育的不同階段中,學生的認知、情感、興趣、需要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增加而發生一定的變化,因此,初、中、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目的的確定,都要從學習者自身身心的發展規律進行全盤考慮。
學習者的個體發展總是與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交織在一起的。職業技術教育目的的確定不僅要符合學習者身心發展的規律,而且還要適應社會與經濟的發展,保證學習者社會生活目前和未來的需要。以社會與經濟的需要作為教育目的的基本來源,最具代表性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風行的美國改造主義教育流派。改造主義教育家認為,教育是改造社會的工具,教育的目的就是改造社會、實現社會理想,從而認為學校課程應包含各種社會問題,新的學校課程應當從當前社會問題和特征中直接產生,并且極力倡導課程對社會生活進行批判與重建。
職業技術教育是最貼近社會與經濟的教育,社會與經濟的發展變化對職業技術教育目的有著非常直接而巨大的影響。21世紀初,世界正在進入一個以高新技術產業為支柱的知識經濟時代,這個時代以創新為靈魂,以資產投入無形化、世界經濟一體化、價值取向智力化、學習終身化、經濟發展可持續化、市場競爭合作化為主要特征,對勞動者素質、就業方式和就業結構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職業技術教育要做到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在專業設置、教育體制、課程等一系列方面進行改革。職業技術教育的教育目的,尤其應考慮到當代社會與經濟的需要。隨著教育的財富理論逐漸成為現代社會的主流話語,教育被看成是一個關涉到國家現代化的宏大問題,是一個能有效增加社會智力資本的龐大產業,直接與物質財富的積累與經濟指數的增長相關。與此同時,職業技術教育在很多國家成為了經濟發展的秘密武器,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已經成了一種國家行為。在此背景下,社會與經濟的需要就更應該成為初、中、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在進行銜接時所關注的焦點。在制定教育目的時,職業技術教育應重視學習者創新能力、職業行為能力、自我完善與發展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技術與方法的運用能力和組織領導能力等核心能力的培養。
職業技術教育主要培養生產、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因而職業自身的發展規律對職業技術教育目的的確定有著客觀的要求。所以,研究職業及其發展,對職業技術教育目的的確定是十分必要的。自第一次工業技術革命以來,許多發達國家都十分重視對職業及其發展的研究,形成了許多十分有價值的理論方法與職業標準。我國也于1999年出版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勞動部門也在最近幾年制定了一系列職業崗位技術標準,這些標準的制定為職業技術教育的教育目的和課程目標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依據。
當然,我們在確定職業技術教育目的制定的依據時,采取一種多元整合的觀點也是很有必要的。職業技術教育目的的制定不可能以一種純粹的“個人本位”或“社會本位”的形式出現,在現實中,職業技術教育目的的制定往往是多種依據的復合,也就是說,職業技術教育目的的確定依據,可能是以某一種依據為主,但同時也會參照其他的依據。為此,在制定職業技術教育目的的時候,我們必須對它們進行一定的整合,而整合的模式又是多樣的,這要依具體的情況而定。
[1]國家教委職教中心研究所.職業技術教育原理[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2]黃克孝.職業和技術教育課程概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肖化移,李仲陽.職業技術教育原理[M].海口∶南方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