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娥 劉蓮順
(吉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 吉林 長春 130118)
不同層次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趨同化現象分析
劉秋娥 劉蓮順
(吉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 吉林 長春 130118)
隨著職業教育規模的擴大,職業院校“千校一面”、缺乏特色的趨同化現象也越來越嚴重。本文通過對10所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比較,探討了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趨同化問題,并分析了趨同化的消極影響及其原因。
不同層次;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趨同化
什么是趨同?趨同的本意就是指個體或團體之間平均或一致化的動態的過程。從趨同化的表現形式上來看,主要是從眾、統一化、標準化行為等。在這個過程中,模仿、學習、交易等行為構成趨同的主要路徑。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趨同化是指各級各類職業院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的指導下,為實現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而采取的教育教學組織樣式和運行方式,所表現出來的相互之間均同化或一致化的動態行為過程以及在表現形式上越來越相似、越來越雷同,特別是辦學模式、教學模式、課程設置等都大體相似。
為了分析吉林省不同層次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趨同化問題,筆者于2011年9月到10月底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對吉林省10所職業院校的學生進行了調查,其中,有5所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和5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共發放835份調查問卷。收回有效問卷807份,中高職分別為414份與393份。筆者選取該調查中的6個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分析,分析結果如下。
同一層次橫向比較,即5所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比較和5所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比較。筆者設計的問卷中,人才培養包含了6個方面的因素:培養目標、專業核心課程、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教學基礎設施、學生對專業的興趣。
5所中等職業學校人才培養趨同化現狀 5所中等職業學校的會計專業均開設財務會計學、電算化、會計成本、財務管理等課程。有些中職就是財經學校,會計專業有其自身的特色優勢,讀這個專業的學生要求成績好、分數高。但有些中職不是財經類學校,卻開同樣的課程,使用同樣的教材,由于培養的畢業生較弱,因而難以找到工作,既加深大眾對職業學校的偏見,又影響職業學校的發展。在5所中等職業學校實踐教學的三個方面會計模擬實習、教育實習、ERP軟件中,開展會計模擬實習占50%以上,對軟件實習不太重視的占18%左右,主要是因為有些中職學校“跟風”開設這門專業,其學校又沒有完備的基礎設施,不具備開設此專業的能力。5所中等職業學校的師資力量建設仍存在通病,“雙師型”教師仍然缺乏,最好的中職學校“雙師型”教師還不到一半,而較差的職業學校由于各種原因“雙師型”教師還不到20%。總的看來,中職的師資力量建設方面都相差無幾。
5所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趨同化現狀 在5所高等職業院校教學基礎設施的調查中,軟件設備、圖書館藏書、業余活動空間、師生比均趨于相同,凸顯高職院校在教學基礎設施上還較薄弱,政府應投入一定的資金加以扶持。5所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報考會計專業時,有80%的人是不了解該專業的,是在家長或朋友的影響下才選擇會計專業的,有60%的學生后悔選擇會計專業。由此可見,高職院校的學生因素也有一定的趨同性與相似性。
不同層次橫向比較即高等職業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比較。筆者設計的問卷中,人才培養包含了6個方面的因素:培養目標、專業核心課程、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教學基礎設施、學生對專業的興趣。
在人才培養中,高等職業院校與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核心課程分別占64%與62%、實踐教學分別占50%與46%、師資隊伍建設分別占52%與48%、教學基礎設施分別占48%與46%、學生對專業的了解分別為50%與46%。在培養目標上,中等職業學校與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一模一樣,均為50%。可見,中等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等同于高等職業院校的培養目標。
綜上所述,在人才培養中,高等職業院校與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核心課程的相似度為90%,實踐教學相似度為85%,師資隊伍建設相似度為80%,教學基礎設施相似度為89%,學生對專業的興趣相似度為88%。特別是在培養目標上,中等職業學校與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幾乎一模一樣,趨同性為99.9%。
如果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來看待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這一問題,職業院校追求更高的發展目標,拓寬自己的教學領域,向著高一等的目標邁進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我們應該看到職業教育系統不是一個獨立于社會之外的系統,而是受社會中很多因素制約的系統,因此,對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進行思考時,不僅要考慮學科建設的發展要求,也要考慮社會需求方面的要求。如果每所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都朝著整齊劃一的“高水平”目標前進,就會對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消極影響,這些消極影響主要有:
其一,培養的人才雷同,不能滿足社會對多樣化人才的需要。這將會導致結構性失業,一些專業型人才嚴重過剩,而生產第一線的人才卻很短缺,將嚴重阻礙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當前,社會需要的是各種類型、不同層次的人才。
其二,職業院校只片面注重規模,容易導致重復建設,造成職業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一些高等職業院校為了進入所謂的“高水平”大學行列,花大力氣和代價擴充自己的學科覆蓋面,舉債建設一些所謂的專業實驗室等,造成財力、物力和人力的極大浪費。
其三,不利于對各級各類職業院校進行指導。由于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趨同化,造成了各級各類學校間缺乏明顯的區分,使得政府在對職業教育進行整頓與管理時,無法按照特定的職業標準進行分類指導,常導致“一刀切”和“整鍋端”的后果。
要想完成職業教育任務,唯一可行的選擇就是多樣化。因為隨著職業教育的普遍化,受教育主體也變得越來越多樣化,而職業院校的趨同化則很難滿足不同受教育主體的需求,長此下去,將會出現職業院校千校一面,人才結構單一,大眾化難以實現的尷尬局面。
管理體制指的是職業教育外部管理體制,實際上是指政府教育部門與職業學校之間的關系問題。政府教育部門與職業教育學校之間的關系歷來是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外部關系,因此,教育管理體制是影響職業教育發展以及人才培養模式趨同化的首要制度因素。科學、高效、合理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能充分發揮職業院校辦學自主性,也能引導各級政府在科學認識職業教育規律的前提下促進職業教育發展。反之,不完善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則會禁錮職業教育的發展。
行政管理體制與職業教育學校的趨同 由于政府教育部門對職業學校的“自上而下”式的行政管理體制,對全國職業學校的教育方針政策、建設計劃、學校院系和專業設置、招生任務、財務計劃、重要的財務制度、人事制度、教材編審、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生產實習等事項統一掌控起來。使得我國職業學校對政府教育部門有極高的依附性,最終在辦學結構上越來越趨向于政府教育部門的要求。鮑威爾(Powell)也曾說過:“組織間的依賴程度越高,則組織的類似程度越高”。
職業教育學校領導班子在管理方式上趨同 職業學校領導人的行政管理習慣,容易導致他們以學校 “管理者”、“領導者”,而不是以學校“服務者”的面貌出現。有人總結了我國高等教育院校的校長“專家型的多,管理型的少;硬專家多,軟專家少;事務主義者多,從事教育研究的少”。而職業院校的校長也有類似的情況。這些特征盡管描述得不夠全面,但的確反映了當前職業院校管理者在專業背景和管理方式上的趨同。
教育行政部門助長職業院校趨同 教育行政部門不僅支持高等職業院校擴大規模,還鼓勵高等職業院校提高辦學層次,往大眾型、綜合性、高水平的大學方向發展,同時也支持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破格升級、改名等行為。這樣,許多職業院校不顧自身條件提高辦學層次,從而導致整個職業教育領域內的從眾行為,出現了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趨同化現象。
傳統文化觀念以一種更微妙、更隱蔽的方式導致了我國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趨同。這種觀念通過信息傳播的方式根植于職業教育利益相關者,如政府官員、職業院校管理者、教師、學生、家長們的頭腦中,使他們產生一種根深蒂固的“規范性”理念,在這種規范性理念的引導下,不同的人對職業院校都有類似的期望,正是這種期望成為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趨同化的一個重要來源。
整體思維模式導致了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趨同化的存在 中國傳統的思維模式的特點是注重整體。中國哲學把全世界看作一個整體,一切都是從整體上來把握,認為“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注重整體把握的思維方式,從職業教育整體的、運動的和聯系的角度來看問題,具有整體、系統、全局的思想成分,引導人們從職業院校整體利益出發思考問題,強調整體價值,但無法充分認識到職業教育整體的各個組成部分與細節。因此,帶來了職業教育系統的不確定性,忽視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理論體系的建立。在這種思維模式的指導下,職業院校的發展便漸漸趨向于尋求統一,導致人們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職業院校用同一個標準要求,忽視了職業院校差異性的存在,從而出現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趨同化發展。
盲目跟從、攀比的行為習慣導致了職業院校缺乏獨特的個性 自古以來,我國傳統文化中盲目服從、平均主義、相互攀比等消極習性制約著人們行為的理性化。而如今,在整個職業教育領域中盲目跟從、相互攀比盛行,造成職業學校重結果而輕過程、重形式而輕內容。加之由于職業院校與其他強勢地位的高等教育相比,個體地位不高,因此,在面對外界諸多壓力時,難以保持自身特色而盲目跟風。不同職業院校間的相互確證、相互模仿,影響了職業教育的發展,使職業院校個性不足、缺乏特色。職業院校盲目跟從的專業一般具有以下兩個特征:一是辦學成本相對較低。特別是一些應用人文社會學科專業,幾乎不需要投入任何實驗設備,只需要支付教師的工資,至于實習基地建設等工作,往往不在辦學者的思考之內。二是由社會需求而設,社會需要什么專業,就開設什么專業。
大眾、企業與社會要求制約了職業院校人培養模式的發展無論是職業教育研究者、職業教育管理者,還是大部分的職業教育辦學者,都意識到職業院校的特色、辦學多樣化是符合當前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的,也是職業院校提高人才培養效率的途徑。但是,在社會現實中,一所職業院校的發展又不得不考慮社會對它的期待、民眾對它的認同。再加上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極度不平衡,各地區差異較大,市場經濟制度不夠健全,各用人單位在人才使用上追求高學歷,本來可以用中專生的工作卻聘用大專生,本來可以用大專生的工作則聘用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等。低學歷的人難以就業,人們就熱衷于攻讀大專本科以上學歷。可見,任何社會事件、社會行動背后都有著某種驅動力,這種驅動力與該社會的文化背景緊密聯系,它的形成是長期的、緩慢的,但對社會發展產生著持久和深遠的影響。從文化觀念這一深層次視角來分析我國職業院校發展中的種種問題,能夠更加客觀和深刻地認識到我國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趨同化現象,從而為尋求對策提供依據。
職業院校該如何發展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近年來,有關人士一再呼吁,職業院校應辦出特色來,各類職業院校應該找準自己的目標定位,各類職業院校應有自己的價值取向,不應追求規模,不要“跟風”等。隨著我國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以及日益國際化,要避免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趨同化現象,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勢在必行。
[1]謝康.系統不確定性、趨同與優化[J].中山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2):90.
[2]Walter Powell.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M].University of Chieag Opress,1991:254.
[3]易中天.中國文化現象解密[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5:136.
[4]江小明,李娟娟.以就業為導向規劃高職專業設置[J].職業技術教育,2005(4).
G718
A
1672-5727(2012)08-0159-02
劉秋娥(1985—),女,湖北石苜人,吉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2009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基本原理。
劉蓮順(1964—),女,吉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學校教師和學生及師生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