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柏
在高職院校的改革和發展中,如何能辦成有自身特色的高職教育,在眾多的高職院校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實現從數量到質量的飛越,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總指導方針,“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科學發展觀是現階段解決我國經濟社會中出現諸多問題的有效手段,是黨在社會主義建設指導思想上的重大創新。科學發展觀作為中國社會發展的戰略指導思想和發展模式,同樣也體現在了我國高職院校發展上,為高職院校的改革和發展開辟了一個全新的視野,“以人為本”就要求高職院校在責任教育上堅持“以學生為本”,科學發展觀提供了嶄新認識問題的方法和角度,對促進我國高職教育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有著重大的指導竟義。
以“學生為本”,全面實施責任教育。加強責任教育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它也是培養學生自身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根本出發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具備較好的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素質。責任教育是高職院校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也是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有效途徑。在高職院校大學生素質教育中加強責任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強責任教育研究是高職院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的根本出發點,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
環境可以改變人,但在很大程度卻取決于人對環境的感覺。大學校園的氛圍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直接的影響,它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地,學生每天都需要面對學校的學習氛圍、校園文化以及校園環境。良好的校園風氣,優美的環境,多彩的文化,豐富的活動對一名大學生的個人成長影響是巨大的它不僅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還能有助于學生自身責任感的養成。人的責任感同情感是互通的,責任感的養成完全可以通過學生本人在校園日常環境中所產生的情感體驗、情感意識以及情感態度等方面的性質來決定。一個沒有在責任情感方面有感受的人,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是不可能以負責的情感態度處理事情的。所以,校園文化對學生的責任感培養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要對校園環境建設給予高度重視。創造一個鳥語花香、窗明幾凈、環境幽雅、綠樹成蔭的校園環境,不僅可以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還可以讓學生在潛意識中不知不覺的審視自己的言行,具備主動承擔責任和義務的意識;二是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校園的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嚴謹的校風、扎實的學風,可以使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和行為習慣,對于增強學生本人的責任意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可校園內的明顯場所懸對學生有責任教育意義的名言警句,在學生心中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三是要重視“兩課”(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豐華正茂的年齡階段,自身文化素質決定了他們會經常性的思考有關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問題,高職院校設置的“兩課”內容可以完全幫助大學生樹立自身正確的價值觀。通過改革、修正“兩課”的教學方法和內容,讓學生了解人類的發展歷程、社會的發展規律以及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規律,幫助學生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個人與家庭之間的相互關系,懂得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和義務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唯一途徑,個人價值的體現只有在建立在為國家奉獻、為社會創造價值、為人民服務的事業基礎之上。
責任教育主要分為四個部分,分別為:自我責任、家庭責任、集體責任和社會責任。近年來,有關學者又將其定義為:生命責任、行為責任、成才責任和回饋責任等新四部分。在具體的高職院校教學當中,可以充分結合上述的新老體系內容,以提高責任教育的具體性和實效性。責任教育是一個循序漸近的過程,主要分三個階段。
首先,責任教育首先要從教育學生對自己的行為和生命負責開始。讓大學生們認識到:作為社會未來的精英群體,國家的棟梁、民族的希望,不僅要對得起父母多年來的養育神之恩,自己多年來的寒窗苦讀,更要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負有強烈的責任感,只有這樣才能在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中肩負起重大的歷史使命。通過責任教育使學生更進一步領悟到個人、社會、世界的意義內涵,理解“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的真諦。使大學生在循序漸進的責任教育中逐漸地樹立起強烈的責任意識感。
其次,要以行為責任和成才責任等責任教育內容為主,使學生真正懂得:要想成為社會競爭中的佼佼者,必須努力成才,必須樹立起遠大抱負志向。而成才的前提條件就是就必須具備行為責任意識,通過愛崗敬業教育、誠信務實教育,鼓勵學生在獨立的實踐中養成責任意識行為,只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才能有成才之心、報國之志。
最后,重點進行回饋責任教育和創業教育。幫助學生建立回饋責任意識,通過教育讓學生意識到,為父母、家庭、社會做事情是自身建立回饋責任意識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條件。
在日常的責任教育時,應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結合學生接受實際,變被動式教育為主動式教育。在責任教育中,教師如果不去了解學生的個人實際接受能力,不尊重學生的選擇結果,不把學生的道德學習和個人發展看作是學生自身行為變化過程,這樣很容易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厭惡、煩躁甚至逆反情緒,這樣的責任意識往往起到事倍功半的教學效果。
在責任教育中應注重具體的教育方法,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多以“隱蔽教育”(教育者為實施德育目標,有組織、有計劃地在教學范圍內以各種方式,通過受教育者無意識和非特定的心理反應,使他們獲得道德情感方面的經驗的教育)為主[1],在學生心理不設防、主觀上樂于接受的狀況下,潛移默化將責任教育意識在學生的頭腦中不知不覺的形成。實施隱蔽教育方法可以結合具體實際不限形式和樣式,如上文提到的環境氛圍情景教育。當然,日常的課程教學是最重要的方式,學校可以舉辦多種活動。如“獻愛心,為社會做貢獻”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在主觀上學會關心身邊的人,更懂得情感上的能夠融洽同學關系,增強集體向心力;如:開展“對父母、社會感恩“活動,制定發感謝短信、寫感恩信、制訂“親情還債計劃”等方式,通過親情打動,使學生明白自己的能夠成為大學生與父母多年來看養育是離不開的,成為祖國的有用之是對父母的最好回報,這樣,在學生的腦海中無形培養了學生的家庭責任感。在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時,教師應當注重引導學生保持充分發揚民主的風格。有關心理學權威曾發表過相關的研究見解:人們對自己在主觀上感興趣并主動選擇參與的活動或者行為,通常情況下,人們都會盡自己所能,想盡辦法將其做好,并且能夠主動地樂于承擔由此所帶各種風險和責任,所以,自由度越大,人的責任感越強。因此,高職院校在開展相關的以責任教育為主題內容的教學活動時,要盡一切可能為學生創造條件,提供可參考空間和回旋余地,在學生中間努力創造一種相互尊重、互相批評、民主平等的人文環境氛圍,借此來增加和培養學生的主人翁責任感意識,調動起學生自身的的責任積極性。通過上述活動的開展,可以使學生在畢業進入社會后,具備對自身所處的生活工作中所遇到各種角色,各種不同見解,解決各種沖突利害關系,平衡各種利益,體會各種責任,履行自己責任義務等方面的能力。
當前,我國的責任教育開展所遭遇的最大難題是教學成果不能令人感到滿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多年以來,多數高職院校在確定自身的責任教育目標時,通常都注重責任教育的統一性和高尚性,而在具體實際教學當中所缺乏行為導向、可操作性以及學生個體的不確定性等方面均重視不夠,最終,導致責任目標泛泛化,不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社會發展的需要,促進學生個人的成長。多數高職院校的畢業生都反映,有關責任教育內容同學生自身的思想狀況差距甚遠;多數都停留在講大道理,沒有說服力,不能夠有針對性的引導和解決學生的心中困惑和實際。所以,高職院校在進行責任教育時應高度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尊重學生獨立人格和個性需求。對于社會中正面的事例可以大加宣揚和剖析,但是對于社會生活存在的不正之風,陰暗面也不能一味的回避,應該坦率、堅決地加以評價和譴責,以幫助學生弄清是非,形成自己的正向思維方式,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在責任教育中,應該注重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和理解社會的主流意識和思想,客觀地辨析社會發展中所存在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提升其推動社會進步的思想意識
教師是高職院校責任教育內容的主要實施者,教師自身品德的好壞對學生的影響深遠。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同時,榜樣也意味擔負著更多的責任,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的主體。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在教育中一切都應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
正如上所說,任何人都不可能將自己不具備東西傳遞給別人,大學生從小到大都在校園,沒有踏入過社會,涉世不深,自身的思想感情都非常單純。教師是學生的認識自我、了解社會、樹立人生價值觀的一盞明燈。“言教不如身教所以”,我國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的責任教育的同時首先要從自身做起,自己的人格是教育學生前提和基礎,自身日常的各種自覺不自覺的言行舉止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學生,有些自己不在意的言行可能會深刻留在學生腦海中甚至會影響他們的一生。因此,教師第一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種責任感、使命感主要體現在自身的愛崗敬業上、對教育的責任心上、對學校教學的務實上、對學生學習的負責上,在具體日常教學當中,教師能夠以較強的責任心和事業心全神貫注的投入到教學工作當中去,那么,就會產生偉大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同化著身邊的學生,激發出他們強烈的責任感意識,成為現實教學中的最有效、最生動隱性課程。所以,作為高職院校的教師,在日常教學當中,應該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執著的事業追求,高度的敬業精神和負責精神來教育和感染學生;應該用自己的優良品德,自身端莊的行為舉止來引導和影響學生;應該用扎實的教學理論知識,自身淵博的學識、嚴謹的教學態度來打動學生。此外,培養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責任感意識、樹立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應具備多方面條件,只靠教師的努力在學校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學生生活大學校園的幾年時間里,要與身邊周圍各種各樣的人接觸,學校的每一項管理規定、每一項不同的變化,都會給他們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都有可能成為責任教育的正面或者反面教材。因此,學校的每一項教學內容、管理規定,無論是教學、服務還是后勤方面的,都應把學生責任感教育因素考慮進去,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從教學到管理,從服務到生活,都應建立一套科學、合理、有效的責任制度。讓學生處在校園教育制度管理中,始終都以欽佩的心態來體驗和感受責任感教育。
當今的知識經濟時代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對高職院校推進大學生責任教育提出了更加嚴峻的挑戰。科學發展觀的本質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它為高職院校開展責任教育研究指明了指明了方向,也高職院校從傳統的專業人才教育模式轉變為以提升人的綜合素質為目的的素質教育模式提供辦法。
[1]賀永萍.談學生的責任教育[J].鎮江高專學報,2005(2).
[2]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3]魏良福,趙慶敏.當代大學生責任教育的實踐模式探討[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