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瓊
溫針灸治療60例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療效分析
鄧瓊
目的 對60例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采用溫針灸治療的方法,分析其療效優勢。方法 將60例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給予溫針灸治療,對照組口服黃連素、思密達、谷維素治療,兩組均以2周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結果 治療結束時觀察組治愈17例(56.67%),總有效率達到96.67%;與對照組治愈14例(46.67%)、總有效率86.67%相比具有明顯差異(P<0.05)。治療結束后3月隨訪觀察復發情況對照組復發70%與觀察組36.67%相比具有顯著的差異(P<0.01)。結論 溫針灸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具有加強疏肝解郁、健脾和胃、調暢氣機以及鎮痛、降低腸道敏感性、調節胃腸功能的作用,對腹瀉型IBS有較好的療效,并且無任何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溫針灸;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
腸易激綜合征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腸道功能紊亂性綜合征,有特殊病理生理基礎,臨床表現類型多樣,有腹瀉型、便秘型、混合型三種,中醫學屬腹痛、泄瀉等范疇。運用傳統中醫針灸療效在臨床上有其獨到的優勢,現將自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采用溫針灸治療本病患者的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病例來源我院門診病例,均符合腸易激綜合征的中西醫診斷,選擇符合腹瀉型的患者共60例,按入組的先后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其中觀察組男12例,女18例,年齡22~49歲,平均34.2歲,病程1.7~4.8年,平均3.3年;對照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26~52歲,平均37.2歲,病程1.5~4.6年,平均2.9年;臨床主要表現為排便頻率異常,每天>3次、排便性狀異常(稀便、水樣便或伴黏液)。檢查方面所有病例3次糞便常規、培養及糞便隱血試驗均陰性,且缺乏癥狀形態學改變和生化異常其他原因,排除腸道器質性疾病。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無統計學意義,表明資料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考內科學第七版教材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綜合制定其診斷標準,排除組織結構或生化異常對于癥狀的解釋,在過去的12個月內,至少有12周時間(不必連續)出現腹部不適或疼痛癥狀,且這些癥狀具有以下3種特性中的2種:癥狀可因排便而緩解;癥狀的發生與排便次數改變有關;癥狀的發生與大便性狀改變有關。
1.3 治療方法 觀察組以采用溫針灸治療,基礎方:天樞、中脘、足三里(雙),脾虛配脾俞(雙),肝郁配肝俞(雙),腎虛配腎俞(雙),每次留針20 min。對照組口服黃連素2片/次,3次/d;蒙脫石散3 g/次,3次/d;谷維素片20mg/次,3次/d;兩組均連續治療2周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3 d,連續治療2個療程。治療期間均停服其他藥物。治療結束后及治療后3個月隨訪統計其臨床療效。療效評定標準:
1.4 療效 主要臨床癥狀消失,每天大便 1~2次,成型,無黏液,穩定半年以上;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大便基本正常;有效:臨床癥狀明顯好轉,大便次數比治療前明顯減少,或偶有黏液;無效:臨床癥狀或大便次數無改善或較前加重。

表1 治療結束后療效對比表(例,%)

表2 治療結束后復發情況比較
結果表明,治療結束時觀察組治愈17例(56.67%),顯效9例(30.00%),有效 3例,無效 1例,總有效率達到96.67%;與對照組治愈 14例(46.67%)、顯效 11例(36.67%)、有效1例(3.33%),總有效率86.67%相比具有明顯差異(P<0.05)。治療結束后3月隨訪觀察復發情況對照組復發70%與觀察組36.67%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1)。
腸易激綜合征是門診常見疾病,有資料表明發病有上升趨勢[1],臨床上表現為病程長,易復發等特點,在祖國醫學中屬于“腹痛”、“泄瀉”等范疇。中醫學認為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實,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疏肝健脾為本病的主要治療原則,針灸治療所選中脘、天樞、足三里能調整胃腸之運化與傳導功能,以止瀉;天樞穴位于腹部,是針灸治療腸腑病的要穴,艾灸此穴可調腸腑,理氣滯,更能扶陽固本,鼓舞機體正氣[2]。針脾俞可加強健脾益氣的作用;肝俞可疏肝解郁;腎俞助以命門,可溫腎壯陽,溫養脾腎,運化水谷以治本。同時現代研究表明,針灸可鎮痛、調整機體各系統的功能和增強機體的防疫免疫功能等三方面發揮中藥作用,針刺對胃腸道功能有雙向調節作用,對胃腸功能紊亂的疾病最為合適,同時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影響大腦皮質的神經活動過程,具有使興奮過程與抑制過程恢復平衡的調整作用。本研究表明,治療結束時觀察組治愈17例(56.67%),顯效9例(30.00%),有效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達到96.67%;與對照組治愈 14例(46.67%)、顯效 11例(36.67%)、有效1例(3.33%),總有效率86.67%相比具有明顯差異(P<0.05)。治療結束后3個月隨訪觀察復發情況對照組復發70%與觀察組36.67%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3-4]。綜上,溫針灸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具有加強疏肝解郁、健脾和胃、調暢氣機以及鎮痛、降低腸道敏感性、調節胃腸功能的作用,對腹瀉型 IBS有較好的療效,并且無任何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尉秀清.陳曼湖,王錦輝.等.廣州市居民腸易激綜合征及功能性便秘的流行病學調查.中華內科雜志,2001,40(8):517-520.
[2]LIU Hui-rong,WU Huan-gan,WANG Xiao-long.Clinical Research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Treated by Electroacupuncture on Tianshu(ST 25).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2007,5(2):91-94.
[3]郭光麗,鮑虎豹,張亞濱.溫針灸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療效觀察.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16):1998-1999.
[4]王穎.中藥配合針灸治療腸易激綜合征臨床觀察.實用中醫藥雜志,2012,28(2):102-103.
610100 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衛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