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 大學經濟學院 馬 曉錦
為了觀察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本文選取宏觀經濟增長和居民收入分配等來衡量東西部地區的發展現狀。
據統計,2010年全國主要東部省份(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西和海南)和西部省份(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值分別為47541.83元和21422.3元。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值分別為21671.48億元和6016億元。東部主要省份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均值大約為西部主要省份的2倍多。就國內生產總值而言,西部地區普遍低于東部地區。在經濟增長方面,西部地區經濟增長速度較為緩慢,與東部地區差距較大,將增大東西部地區發展水平的差距。
在居民收入方面,選取城鎮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和城鎮家庭平均每人全年實際收入兩個指標。2010年,東部地區城鎮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平均值為22312.73元,高于西部地區平均值14708.44元許多。在城鎮家庭平均每人全年實際收入這一指標下,可以看到西部地區平均值16232.97元遠低于東部地區的24757.95元。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落后于東部導致收入方面也普遍低于東部地區。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國東西部區域經濟發展是極度不均衡的,東部地區經濟增速遠遠高于西部地區,如果在現有的經濟條件下,區域差距會以較快速度增大。
(1)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首先要考慮的原因是區位因素和自然因素。西部地區地處西北內陸,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基礎設施不完善,致使經濟發展受限。工業企業的設置成本增加,運輸成本較高,所以大多數的工業企業愿意選擇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交通便利為企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便利的條件。由于產業集群效應,工業企業在東部地區的集聚提高了區域生產率,促進技術創新,又推動東部地區經濟發展,吸引更多投資者投資,形成良性循環。相比較而言,西部主要省份大多地區主要以農業為主,而且工業企業設置較為分散,或者集聚規模較小,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甚微。因此,在區位選擇和自然因素的影響下,西部地區發展受到限制。
(2)改革開放后國家的區域經濟政策和制度也導致經濟發展的差距。80年代初期,以沿海開放為特征的非均衡戰略率先在東部沿海開始實施,國家將經濟發展重心轉移到東部沿海,大力支持其發展。整個80年代,國民經濟以超過12%的增速增長,主要得益于
東部地區更高的增長速度。與此同時,相對減少西部發展的支持,西部經濟發展勢頭減弱,東西部地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絕對值和相對值都在迅速擴大。從那時開始,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差距存在并擴大,西部經濟發展開始滯后。
(3)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西部地區工業基礎薄弱,經濟發展緩慢,第一產業所占比重較大。東部地區在改革開放以后,經濟迅速發展,第二、三產業比重都遠大于第一產業,農村工業化及城鎮化程度高,生產力水平高不斷提高。在此基礎之上,產業結構的不同決定了東西部區域經濟的發展差距。
在國民經濟整體中,東西部地區是相互依存的,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滯后,會影響東部地區經濟發展以及國民經濟整體的穩步發展。西部地區生產力水平不能提高,影響到東部地區以及西部地區自身發展所需要的資源供給,進而影響我國經濟增長。另一方面,西部地區大量資金、勞動力、人才流向東部地區高回報產業,增加了東部地區就業、基礎設施的壓力,也致使西部地區發展能力減弱。不均衡的發展導致更大程度的不均衡,對國民經濟整體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經濟的發展為文化的發展奠定物質基礎,制約著文化發展,文化的性質和發展方向也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另一方面,文化與經濟的交融,也對經濟發展產生影響,文化產業的崛起已經成為經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落后的經濟發展之下,西部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也隨之落后,又反過來影響經濟。
區域經濟發展的水平影響就業、收入等許多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方方面面。根據羅爾斯《正義論》的相關觀點,除非是為提高效率所采取的措施使所有人都獲益或無人受損,這些措施所帶來的不公平分配才是可接受的,如果在提高效率過程中,使一部分人獲益或者一部分人利益受損,這種情況下的提高效率的措施導致不公平分配是不能接受的。西部地區有不少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這些地區經濟的發展水平與其他地區差距過大,如果不及時加以控制,可能導致區域之間、民族之間對于這種差距或不公平分配的質疑,影響各民族團結和穩定,有悖于我國共同富裕的目標。
(1)我國應當實施整體均衡趨勢下的局部區域非均衡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國民經濟整體的發展中,經濟增長是首要任務,而區域間均衡發展是最重要的前提。只有區域之間協調、同步增長,才會加強區域間合作、相輔相成,實現整體更高水平更快速度的經濟發展。目前我國經濟區域中,東西部差距巨大,嚴重阻礙區域間合作,影響資源在東西部地區分配,減緩國民經濟整體的發展速度。在全國均衡的大前提下,應當借助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大對西部地區建設發展的支持力度,引進人才和先進技術,引導西部地區步入高效經濟的良性循環中。實行整體均衡趨勢下局部的非均衡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局部經濟落后地區發展,平衡區域之間的收入分配,保證全國人民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2)升級和調整產業結構,著重發展特色經濟。東西部地區差距的主要一個方面是產業結構的差距。西部地區過大的第一產業比重和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導致經濟增長不能實現飛躍式發展,并且造成一定程度上資源浪費。受到區位因素和自認條件限制以及交通不便利的影響,西部地區不能完全模仿東部崛起之路,西部地區應當根據自身條件,走出一條自己的發展道路,充分發揮區域優勢,發展特色經濟,建立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與東部地區相比較,西部地區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發展前景,假以時日,西部地區必當實現高效經濟,走上快速發展之路,為國民經濟增長提供動力。
[1]戴宏偉.從非均衡到均衡:改革開放30年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轉變[J].黨政干部學刊,2008(12).
[2]汪榮有,由元元.當前我國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的公正視角[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08(2).
[3]李輝山.均衡與非均衡的戰略演進——試論新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演變[J].開發研究,2004(2).
[4]張國紅.探究區域經濟發展差距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J].商業研究,2005(4).
[5]陳秀山,石碧華.區域經濟均衡與非均衡發展理論[J].教學與研究,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