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學管理學院企業管理專業 趙相如
創業團隊的結構,行為和績效的關系研究
—— 一個分析框架
暨南大學管理學院企業管理專業 趙相如
本文首先對創業團隊的結構、行為和績效做了界定和闡述,之后分別論述了創業團隊結構和行為的關系,行為和績效的關系,結構和績效的關系,最后基于SCP提出了三者之間關系的模型。
創業團隊 結構 行為 績效
21世紀是以創新為主的知識經濟時代。產品和服務的創新給消費者提供了新的產品體驗,甚至改變了消費者的生活方式,這種改變一直推動社會的發展。在微觀角度,創新這一職能決定了企業在市場中能否獲取競爭優勢,因此,創新活動對企業至關重要。企業創新的表現形式——創業活動是一種全方位的經營,其活躍程度直接反映了經濟運行的基本面。
創業的三個要素是創業者、資源和機會,創業者可以分為個人和團隊,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創業更多的是基于一個團隊而非一個單獨的個體[1],團隊創業的績效也要優于個體創業的績效。當前風險投資者對創業項目考量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創業是由個人還是團隊完成的,創業團隊的結構特點是影響創業績效的重要因素。
本文結合產業經濟學中的SCP理論來分析創業團隊的結構,團隊行為和績效的關系。為了使之具體化,在參考相關文獻的基礎上,本文把團隊結構分為角色結構,技能結構和權力結構三個方面;將創業團隊的行為分為風險行為、決策行為和學習行為三方面;從團隊績效和新創企業績效兩方面來衡量績效。
在以往關于創業團隊的研究中,很多學者從成員的年齡、性別、種族、受教育程度、認知方式、工作經驗,職業背景等方面來解釋創業團隊的結構,這些因素可以分為兩大類:身份異質性和技能異質性。此外,我們將每個成員在團隊的地位也加以考量,將團隊的結構分為角色結構、技能結構和權力結構三個方面。
創業團隊的角色結構可以分為領導者、技術專家和協調者三種[2]。領導者的角色在創業團隊中是非常重要的,創業團隊需要領導者來管理。專家的角色要包括生產技術和市場等方面的專業技能人才。不同專業技能的專家是保證創業團隊順利運行的條件。溝通協調者主要負責協調內部管理職能的事宜和對外與客戶溝通的問題。
在創業中,首先需要營銷方面的人才發現市場機會并對之進行機會評估作出正確的決策,基于此還要制定恰當的營銷策略來傳遞自己的產品;前提是要有物流、生產等方面的技術人才做保障,因此,營銷和技術方面的人才是創業團隊必不可少的。
創業團隊的權力結構是團隊中決策權力的分配和不同角色成員之間權利的關系,其分配方式主要有無差別的分配方式、根據股份多少的分配方式和對新創企業貢獻多少的分配方式。
創業中環境的不確定性使得團隊的行為都處在風險狀態下。創業團隊的風險行為包括風險感知行為和風險偏好行為。創業團隊在識別市場機會、構建運作團隊、整合資源、協調管理職能等方面都涉及決策行為。團隊成員在性別、知識結構、行業經驗、認知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在成員相互交流的過程中會對彼此產生影響,成員之間取長補短,這樣的過程就產生了學習行為。
創業團隊的重要行為特征之一是決策行為,團隊的決策模式和方法會影響決策的效率和效果,進而影響新創企業的績效。
學習行為是團隊成員在解決問題的交流過程中,依據知識、經驗等個人特質的內容對彼此產生影響的過程。這種學習行為能改善團隊的知識結構和決策方式,它既可以在個體層面發生也可以在團隊層面發生。
對于創業團隊績效的分析首先是看企業產出,即衡量新創企業的經營績效,但是新創企業的績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很多學者對其進行了探討,總結大致如下。
可從生存和成長兩個維度衡量,因為新創企業必須先存活下來,之后才能考察其經營狀況。成長績效可以從財務指標(如銷售額,凈利潤的增長等)和獲利潛能(如市場份額,雇員人數等)來衡量。也有學者提出從組織有效性(如資產收益率ROA)、組織成長(如市場占有率增長情況)、組織利潤(如稅前利潤)、組織規模(如雇員數量)、組織成功或失敗(被調查者的主觀評價)以及產品市場占有率等方面來測量。OECD在1993年提出了兩個創新績效的指標:(1)創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總銷售收入的比例;(2)產品生命周期各個階段里的企業的銷售收入。但是在創業階段,新創企業財務數據的規范性較差,且可獲取性低,因此在實際測量中存在諸多困難,本文僅作定性的分析,并不涉及到測量的問題,所以不對測量指標進行篩選的處理,此方面的績效籠統地概括為企業績效。
除了新創企業的績效之外,我們還必須對團隊的績效加以考量,這是團隊創業與個人創業的最大區別。在此績效的衡量上很多學者也作了探討。有學者從團隊內聚力、運轉效率以及工作滿意度三個維度衡量[3];也有學者做實證研究從凝聚力和發展力來考察團隊績效。其中發展力體現出團隊開拓、進取、創新的能力,其表現形式有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關系到公司績效的決策能力等方面;創業團隊的凝聚力反映團隊成員之間關系的密切程度和穩定性。與企業績效一樣,我們不對團隊績效做具體的測量。
現代產業經濟學的“結構—行為—績效”分析范式(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簡稱SCP范式。這一范式認為產業結構決定了產業內的競爭狀態,并決定了企業的行為及其戰略,從而最終決定企業的績效。借鑒SCP模型,本文通過對團隊理論的探析,發現創業團隊的三個關鍵變量——團隊的結構、行為和績效之間也遵循這一規律。
在有關創業團隊結構和績效的研究中,有些學者提出類似的觀點。Hackman&Morris認為團隊特質影響團隊的互動過程,團隊的互動過程影響團隊的產出。團隊的特質包括結構因素和組成因素,團隊的互動過程包括了溝通、決策、影響力、合作和競爭,團隊的產出包括了團隊的凝聚力、生產力、顧客的滿意度等。這里的團隊特質就是團隊結構,團隊的互動過程就是成員在溝通過程中的一系列行為,團隊的產出就是團隊績效。因此,這種規范性模型認為團隊結構影響團隊行為、團隊行為影響團隊績效。具體地,下文將展開論述。
創業團隊中,普通成員的決策權較小,承擔的責任也小,其更多關注的是如何完成自己職能范圍內的事務,而領導者則對整個新創企業的績效負有主要責任,其更關注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所以管理者更關注風險信息,故團隊的不同角色對風險的認識存在差異。
不同的專業技能結構的成員對風險的認知不盡相同。多數情況,創業團隊成員只對某一領域比較熟悉,這樣不同成員對風險的感知就存在差異。比如,團隊中市場方面的專家對市場非常了解,有自己的判斷,其對市場存在風險的感知要比技術專家少。不同的風險認知行為又會影響團隊對風險的選擇行為[4]。
此外,創業團隊中不同的權力分配使得成員在風險感知行為和風險偏好行為上存在差異。例如,企業高管享有的權利較大,對經營業績負主要責任,這樣他們對風險的認識就會更加客觀全面,對風險的選擇會很謹慎。
因此,團隊的角色結構、技能結構和權力結構會影響創業團隊的風險行為。
創業團隊的決策通常涉及到企業經營的重大問題,這種決策不能僅依賴于個人,更主要表現為群體決策,需要成員依據各自的知識和經驗共同商討,作出決策,這樣的決策過程對創業團隊的結構有高度依賴性。
第一,創業團隊中領導者角色的特殊性利于達成統一意見,如果團隊中成員的地位都平等,那么統一意見達成的效率會降低。同時,創業團隊不同職能角色的成員會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從多個視角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角色結構的廣度和深度必然會影響決策信息的完整性,進而影響決策過程的效率和效果。
第二,技能結構也是影響決策行為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成員在各個技能領域有各自的特長,對特定問題認識的程度存在差異,因此,決策時不同成員的意見應當差別對待,以便作出準確的決策。
創業團隊成員權力結構的根本就是決策權力的分配問題。在不同的情況下,參與決策的人數和決策制定的程序會因為權力不同而在成員中顯現差異[5]。另外,權力的不平等決定了團隊中成員的責任有大有小,這也會影響參與決策的積極性,從而影響決策質量。
很多學者研究了團隊異質性對團隊互動過程的影響。具體地,異質性涵蓋了年齡、性別、種族、教育背景、專業技能、行業經驗、認知方式等變量,這些變量就是角色結構和技能結構的具體體現。此外,研究表明團隊成員決策權利的大小和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呈現正相關的關系。
創業團隊置身于動態的環境中,宏觀政策的變化會給企業的運營帶來風險,團隊對風險的認知和偏好直接影響團隊的選擇,而選擇結果會影響對市場機會的把握和創業戰略的制定,進而影響團隊的發展力[6];此外,團隊對風險的評估和統一意見形成的過程會讓成員之間加深了解,這必然會影響團隊信任和合作,進而作用于團隊的產出。
創業的決策行為對團隊的凝聚力和產出效果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決策正確能提升群體的士氣,帶來積極的業績表現;相反,決策失誤會使成員之間產生不信任感,同時也會有損企業的業績。從決策的重要程度來看,決定企業發展方向的戰略決策對團隊和新創企業的影響較為深遠,而具體的某一職能的策略型決策對團隊和企業的影響較弱。
此外,團隊的績效也受到創業團隊學習行為的影響。首先,創業團隊要搜集各個方面的信息,成員的內部和外部學習行為使得信息的搜集更加全面和準確,這樣會對決策過程會產生積極的影響,進而影響團隊和企業績效。其次,不同的專業背景和知識結構會使得成員之間相互影響,同時也讓他們更加了解其他成員的特質,進而增強團隊成員的信任和合作[7]。再次,學習行為能提升創業團隊的發展力和凝聚力,這必將會改善新創企業的績效。
在已有的實證研究中,有證據表明團隊的學習行為越強,則團隊產出的結果越理想。新創企業所處的宏觀和微觀環境都有不確定性,創業團隊需要通過持續的學習行為認識市場的變化,滿足消費者的即時需求,并通過富有成效的內部管理用以提升團隊績效和新創企業績效[8]。
基于以上的論述,我們總結下圖來展示創業團隊的結構,行為和績效之間的關系。(如圖1)

圖1
此模型的提出基于SCP,是描述創業團隊的結構,行為和績效的關系的一種方式,但是各個變量之間有多大的相關性,彼此之間的影響是不是顯著,這種影響是通過什么路徑實現的等問題還有賴于做進一步的實證研究才能得出準確的結論。
[1]Afuah,A.N.,Utterback, J.M.The dynamic “diamond”:A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spective [J].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 1998,6(2/3).
[2]Enslye,Michael.D.Investigating the Existenee of the Lead EntrePreneur[J].
[3]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00.
[4]Hackman,J.R.Morris,C.G.Group tasks, group interaction,and group performance effectiveness.In H.H.Blumberg,A.P.Hare,V.Kent &M.Davies(Eds.),small groups and social interaetion.Chiehester,UK:John Wiley & Sons,1983.
[5]黃昱方.創業團隊異質性研究綜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0,16(4).
[6]謝科范,吳倩.張詩雨.基于七維度分析的創業團隊崗位配置與角色補位[J].管理世界,2010(1).
[7]金泉.創業團隊構成異質性、互動質量與創業績效的關系[D].上海:復旦大學,2010.
[8]林雪螢.創業團隊沖突對創業績效影響研究[D].廣州:中山大學,2008.
[9]牛芳,張玉利,楊俊.創業團隊異質性與新企業績效:領導者樂觀心理的調節作用 [J].管理評論,2011,11(23).
F272
A
1005-5800(2012)07(c)-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