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 胡留洲
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文獻綜述
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 胡留洲
在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今天,無論是從哪方面來說,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績。本文從計劃經濟的概念、選擇的原因及取得的成績和帶來的弊端,同時中國最后過渡到市場經濟的必然性進行分析,發現目前市場經濟存在的問題和如何進行克服的路徑,已成為我國經濟生活的一個中心問題。對此,國內外學者運用不同的理論和角度,對中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不同層面、不同角度進行剖析。
計劃經濟 市場經濟
賈國雄(2005)指出,所謂好的經濟制度,就是能夠盡可能合理地把有限資源配置到社會生產的各個部門中去,使社會生產達到限制條件下的最大產出,人們的需求也達到限制條件下的最大滿足?,F代社會存在兩種基本的資源配置模式——市場調節和計劃調節。
馬克思明確指出:“生產資料的全國性的集中將成為自由平等的生產者的聯合體所構成的社會的全國性基礎,這些生產者將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計劃自覺地從事社會勞動。馬克思雖然沒有提出“計劃經濟”這一概念,但指出了計劃經濟的方向。(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其后,列寧最早使用“計劃經濟”這一概念。他在 1906 年所寫的《土地問題和爭取自由的斗爭》一文中指出:“只有實行巨大的社會化的計劃經濟制度,同時把所有土地、工廠、工具的所有權轉交給工人階級,才能消滅一切剝削( 《列寧全集》第 10 卷,人民出版社 1958 年版,第 407 頁)。之后,何新著(1995)總結在早期的中國學者認為的計劃經濟是這樣一種經濟,計劃經濟是“統制經濟”——統一管制經濟。在舊式的公有制經濟中存在。這種體制中不承認私有財產的合法地位,或認為私有民營經濟只能是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全部資源由中央計劃和國家官僚組織嚴密控制 。當然這樣的一種觀點是比較舊式的,也確實和中國成立之初是比較吻合的。不過,陳經著(2000)卻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計劃經濟,他認為計劃經濟就是“期貨生產”。即產品沒有生產出來就定價及按照需求生產多少產品。以上便是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來定義的計劃經濟,各有特點,各有所長。但較一致公認:計劃經濟是一種經濟運行方式,是經濟發展的一種手段。
武力(2003)總結,中國在上世紀50年代之所以選擇計劃經濟體制,除主觀認識因素外,當時的工業化壓力、資源短缺和政府動員能力強也是重要因素。同時,在這個時期, 由于朝鮮戰爭的爆發,中國的國家安全受到威脅, 強大的政府自然要選擇政府主導型的發展模式, 而這種要求與中國共產黨的社會主義目標相結合, 就使中國走上了單一公有制和計劃經濟道路。 這是從中國當時面臨的一個很嚴峻的外部環境來論述的。更為直接的強調這一觀點的是章百家(2008)認為冷戰時代的外部環境對中國迅速走上計劃經濟道路的影響更直接些;同時他還認為中國走上計劃經濟道路還有更深刻的內在原因,那就是當時的市場經濟發展水平不高,而且有管制,不是自由市場經濟。賈國雄 (2005)指出計劃經濟制度對宏觀有效率的強調對于落后的國家有著比發達的國家更大的吸引力。其次,是否擁有一個中央威權政府作為計劃經濟體制運行所必需的資源配置中心,是能否形成計劃經濟體制的現實條件,因此,計劃經濟體制是必要的和正確的。
武力(2003)從資源的角度來看,它在集中資源加快獨立工業體系的簡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并保持了高積累下的社會穩定。申立平,申忠民(2010)從對社會穩定來看,這一體制在建國初期曾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穩定, 并有效地調動了全國的資源進行工業化建設, 初步奠定了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朱佳木(2007)則認為我們所取得的成就畢竟把中華民族與世界先進工業國的差距大大縮短了, 而且在很多方面走完了西方國家用上百年時間才走完的路。這是很值得我們肯定計劃經濟的作用的重要方面。同時,沈秀伍和徐濤(2009)從工業籌資方式來看計劃經濟,完整的工業體系建立,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使古老的中國以嶄新的姿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對于我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大國,在短時期內,建立起獨立的工業體系,創造衛星上天,原子彈爆炸,成為鋼鐵大國這樣的業績,以及綜合國力的迅速提高,沒有一個高度集中的體制保障是很難實現的。
苑林婭(2008)認為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暴露其缺陷,在資本原始積累完成以后,向市場經濟也是歷史必然的。趙大興(2009)則從一個歷史發展合理轉變角度來看,如果說新中國建立時面臨的壓倒一切的發展任務是實現國家工業化和加強國防,為此選擇了計劃經濟體制是一種必然的結果,那么到20世紀80年代,實現經濟現代化,徹底擺脫國家經濟發展的落后局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這一點在“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提出上得到了清楚的體現)成為我們新的發展目標總之,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的轉變使原來的計劃經濟體制不再適用,而外部發展環境的變化又為經濟體制的轉換提供了可能。正是這一原因使經濟體制改革的必要性浮出水面。
韋偉然(2008)指出市場經濟是以契約為本質基礎的契約經濟,契約和契約精神是市場經濟形成的必要條件,市場經濟制度是典型的契約制度。以市場經濟制度為基礎的社會則是典型的契約型的社會。曹鋼(1993)認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實則是一種國家指導型的市場經濟。所謂國家指導型市場經濟, 不僅是說在未來市場經濟模式中國家計劃指導仍是有著無可替代性,而且是說, 市場經濟的發展始終是同國家計劃的作用以及國家計劃的自我更新相伴隨的。中國市場經濟實行以來取得了巨大的成績。
苑林婭(2008)指出,上學難、就業難、醫療費高、買不起房和兩極分化等問題的出現,使人們開始反思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韋偉然(2008)認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契約精神的缺失。陳剛(2008)則指出目前最突出的社會問題是不公平, 現實與理想有些脫節。改革的好處多落入強勢群體之手,而工人農民等普通勞動者成為相對弱勢群體,處于強勢的是權力、資本,其次是技術。另一方面,權力腐敗和貧富分化現象非常嚴重。王冰和陳鋼(2008)認為,市場經濟本身具有二重性,經濟利益也導致市場經濟后果具有二重性。
市場經濟問題的克服思路韋偉然(2008)指出,要實現從身份社會向契約社會的轉化,保護私人權利,實現經濟關系的契約化。同時樹立契約信念和意識,構建并完善契約道德體系,并最終建構契約制度 。陳剛(2008)認為對市場經濟負面的東西要有清醒的認識并努力采取措施限制與減少它。
[1]賈國雄,曾朝夕.計劃經濟構想與現實選擇悖論及其在中國的形成[J].西南財經大學學報,2005(09).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寧全集(第 10 卷).人民出版社,1958.
[4]何新著.何新政治經濟論集[M].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5.
[5]陳經著.都等著中國買單,www.talkcc.org.
[6]苑林婭.中國經濟發展奇跡:計劃和市場[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報,2008(06).
[7]武力.中國計劃經濟的重新審視與評價[J].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2003(07).
[8]章百家.資本市場的重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形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案例初探[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8(08).
[9]趙大興.中國計劃經濟的特點及對經濟體制改革的影響[J].大理學院學報,2009(09).
[10]申立平,申忠民.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個人困境[J].文學家(理論版),2010(04).
F722
A
1005-5800(2012)07(c)-2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