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學財經學院 張小紅
地震災后青海玉樹農牧業產業化發展的路徑探析
青海大學財經學院 張小紅
地震給玉樹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但災后恢復重建又成為推動玉樹經濟社會發展的機遇。玉樹農牧業產業化發展應以災后重建為依托,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通過調整產業結構,確立優勢產業,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實施產加銷一體化經營,實現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的轉變。
農牧業產業化 產業結構調整 市場化
“4.14”大地震給青海玉樹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巨大破壞,面對諸多的恢復重建任務,產業的恢復重建應是災后重建的重點與核心。農牧業是玉樹的基礎產業,農牧業的恢復重建應堅持走集約化、產業化的發展道路,大力提升產業發展的水平和層次,實現從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的轉變。
玉樹州是以牧業為主,農牧兼營的半農半牧地區,土地總面積26.7×104km2,占全省總面積的37.2%。現有草場面積14×106hm2,其中可利用草場10.67×106hm2,主要畜種有牦牛、藏系羊、玉樹馬和山羊等。2011年全州年未各類牲畜存欄259.84×104頭只匹,出欄86.98×104頭只匹,出欄率33.59%。州內東部河谷地帶氣候比較暖和,適于農作物生長,現有耕地1.28×104hm2,主要種植青稞、豌豆、洋芋、油菜、芫根等。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9.5×103hm2;油料作物4.0×102hm2;蔬菜3.0×102hm2;其他作物1.746×103hm2。玉樹州是青海省主要畜牧業生產基地,畜產品產量約占全省總產量的1/4。近年來,在國家關于“三農”工作政策和藏區經濟發展政策的支持下,玉樹農牧業有了較大發展。農業生產結構得到進一步調整,畜牧業生產開始呈現多育活、少損亡的效益性生產形勢。但是,由于長期受自然環境條件影響和落后經濟發展方式的制約,農牧業生產效率低下,農牧民增收緩慢,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玉樹州是青海省經濟發展最為落后的地區之一,三次產業結構的類型為“一、二、三”,即仍處于以農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階段。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1392.85元,僅為全省平均水平的47.9%。在農作物種植結構中,糧食作物的比重與全省差距較小,油料作物顯著高于全省,但經濟類作物的比重明顯偏低,這說明地方經濟具有明顯的自給性特點。在畜牧業生產方面,各類活畜的商品化比例約為30%左右,而且由于加工業相對滯后,畜產品大多停留在屠宰、初級分類、簡單包裝等環節上。產、加、銷鏈條銜接不緊密,畜產品加工轉化、價值增值的空間有限。據統計,2010年,全州農牧民人均純收入3663元,除去國家財政轉移性收入人均1385.78元,當地農牧產業形成的純收入僅為2277.22元,遠遠低于全省農牧民人均純收入3862.68元的水平。
玉樹農牧業生產一直保持著以家庭為單位的傳統經營方式。土地經營分散,農作物連片種植面積小,從而限制了先進技術裝備的應用,阻礙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草原畜牧業仍然延續著自由放牧的生產方式,畜群游走采食,自然交配,很難科學控制畜群結構,致使畜群周轉速度慢,出欄率低。由于每個家庭都是一個獨立的利益主體,因此,無法形成相對集中的農畜產品品種優勢和規模效益。產品出售分散、市場流通分散,生產的畜產品集中流通能力不強,農牧業生產效益在中間環節的流失問題非常突出。農產品市場近乎于完全競爭的市場類型,農戶眾多,需求彈性小。提高價格,將造成農牧民實際收入減少,增加供給量又會導致農產品價格下降,農牧民在市場營銷過程中總是處于不利地位。因此,小而全的家庭經營模式使得農牧生產的規模化和專業化無法展開,主導產業形不成優勢產業。
玉樹處于我國西北邊陲少數民族聚居區,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當地農牧民整體文化素質較低,文盲半文盲超過總人口的半數以上。農牧業專業技術人員層次不齊,缺乏在農牧資源深層次開發利用,以及農畜產品市場營銷等方面的人才。農牧區的“土專家”、經紀人與現代農牧業發展的要求極不適應。資本經營觀念十分淡薄,牧民傳統的財富觀念是現存的牛羊數量越多,表明家庭經濟條件越富裕。由于受文化素質的制約,農牧民們以風險最小化作為其經營目標,不具有創新和承擔新風險的能力。對先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接受能力差,一些行之有效的農牧業實用新技術不能得到全面推廣,農牧業科技貢獻率低,靠天養畜、靠天種田的局面仍未改變。人才資源上的差距導致農牧資源不能有序開發,產品檔次低,市場競爭力差,增產不增收。
玉樹州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頭,平均海拔4,200m以上,年降雨量520mm左右,平均氣溫0.0℃。這里高寒、干旱、缺氧,氣候條件惡劣,農作物單產僅為122.75公斤/畝。近十幾年來,由于人口不斷增長,地區經濟發展只能通過提高牲畜存欄量來實現。超載放牧導致生態環境日趨惡化,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速度加快,并因此引發草原鼠蟲害泛濫,黑土灘成片,大風沙塵天氣增多。1996年青南地區特大雪災之后,玉樹州出現人均不到1頭牲畜的絕畜戶達2199戶;人均不足5頭牲畜的少畜戶有7117戶。直接經濟損失15.1×108元,占當年農業總產值56×108元的26.9%。2006年草原旱災,玉樹州牧草減產50%以上。固然自然災害不可抗拒,但是由于地區經濟不發達,缺乏有效的投入,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防災抗災能力差,在大災面前只能變得束手無策。
地震給青海玉樹帶來了巨大災難,但災后重建又成為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機遇。農牧業發展應結合災區恢復重建項目,大力建設改造水利、電力和交通通訊設施,夯實農牧發展的基礎,改善經濟發展條件。尤其要加強公路網建設,加快州內農村公路聯網進程,建設多條出州通道,提高干線公路對外通行能力,解決長期以來嚴重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交通瓶頸。充分用好國家關于支農、惠農的各項政策,積極發展設施農牧業,提高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繼續推進以定居房屋建設為中心的圍欄草地、畜用暖棚、人工飼草料基地“四配套”建設,增強防災抗災能力,逐步擺脫傳統落后的畜牧業生產方式。繼續擴大日光節能溫室在全州的覆蓋面,并盡快形成產能,緩解當地蔬菜供應的緊張局面。此外,還應加強自然災害的研究,建立自然災害預測、監測、評估體系,對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進行評估,為政府及有關部門防災減災提供可靠的決策依據。構建自然災害預警機制,做到有備無患,減少損亡。
農牧業產業化的本質是市場化,即按照市場需求和區域比較優勢原則,進行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培育發展區域產業優勢和產品優勢。牦牛和藏羊是青藏高原的特有品種,生長在高海拔地區,天然放牧,綠色無污染,具有較高的市場知名度。隨著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居民對糧食的消費量不再隨收入的提高而顯著增加,牛羊肉、家禽以及加工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較大。因此,玉樹地區重點發展肉用型畜牧業應是具有較大潛力的優勢產業。政府部門可以通過向牧民提供市場信息、牧業技術,引導牧民減少和淘汰沒有市場優勢的畜種,減輕草場壓力,提高草地生產率和牲畜商品化比例。采用“返租倒包”的方式,由集體把牧戶承包的草地先租回來,按照適地、適草、適應畜種的生產要求,劃分不同的牧業小區,再由牧民自愿投標承包經營,從而實現集中連片放牧,擴大經營規模,最終將高寒牧區建成具有高原特色的牦牛、藏羊產業帶。這種做法既維護了牧民的草地承包權,又加速了生產基地的形成。
農牧業產業化發展的基本途徑是以龍頭企業為帶動,圍繞終端農產品的生產,形成產加銷一體化的經營體系。玉樹州農牧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是發展肉用型畜牧業,畜產品生產的專業化過程包括放牧、畜產品加工、貯藏和包裝運輸等。可形成肉食加工產業鏈,產出活鮮肉、速凍肉、真空冷凍制品、熟肉制品和小包裝制品等系列化主產品。還可形成奶類加工產業鏈、毛皮加工產業鏈產出各種奶制品和毛皮制品等畜牧副產品。當地政府應抓住災后重建的機遇,通過企業兼并、聯合、重組等方式,實現調結構、上規模、上檔次,承接產業轉移,精心培育一批特色畜牧業大戶、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和專業市場、中介組織等流通大戶。“4.14”大地震發生后,全國的目光聚焦到青海玉樹,高原特色畜牧業給世人留下了深刻影響,這極大地提升了玉樹的知名度。玉樹應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加大綠色品牌的宣傳,對外招商引資,引進資金技術力量雄厚、市場開發能力強的企業落戶玉樹,把援建與長遠發展相結合,促進玉樹經濟更好更快發展。
提高農牧民的組織化程度,發展農牧民經濟合作組織是農牧業產業化發展的實現形式。根據玉樹農牧業生產的特點及產業化發展的要求,主要應構建三種類型的農牧民經濟合作組織:一是“龍頭企業+牧戶”模式。即以畜產品加工企業為龍頭,企業聯系牧戶,通過簽訂商品契約建立固定的供銷關系。企業向牧戶提供信息、技術和資金,牧戶按照企業的生產計劃和技術規范進行生產,以合同價格出售畜牧產品給公司。采用這種模式事先簽訂一個固定合約有利于規避市場風險、保護牧民利益。二是“專業市場+牧戶”模式。這是以農畜產品專業市場為依托,通過為買賣雙方提供交易服務,把牧戶的畜產品生產與市場需求相聯系。這種模式一般適于鮮活農畜產品的供應,用于滿足本地區居民消費市場。交易不簽訂合同契約,價格隨行就市,使農牧民直接面向市場組織生產,從而帶動生產專業化、集中化。三是“專業合作社+牧戶”模式。以鄉村行政區域為基礎,以農畜產品經營為紐帶建立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由組織完成產品收購與加工、聯系客戶和貯運銷售。專業合作組織對外追求利潤最大化,對內不以營利為目的,實行盈余返還,同時開展多種多樣的服務。在產業化發展初期,尤其是龍頭企業培育相對滯后的情況下,政府應積極倡導牧民建立專業合作組織,以提高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有效增加農牧業收入。
農牧業產業化就是科學化,其重要內容是提高科技的貢獻率,實現農牧業增長方式的轉變。玉樹州應緊緊圍繞主導產業,突出優勢畜種,加快牦牛和藏羊繁育基地建設。以牦牛提純復壯和藏羊本品種選育為重點,研究開發短期育肥技術,提高牲畜出欄率和商品率。加強優良品種的引進和推廣,做到科技指導到戶、到畜棚,不斷提高農牧業生產的科技含量。采取有效措施,對從事特色農牧業生產經營的能手、科技帶頭人、農村經紀人進行生產技能培訓。重點以牛羊規模養殖、快速育肥、冷配技術,以及市場營銷等為培訓內容,提高基層勞動者的素質,優化科技隊伍結構。此外,還應抓好動物疫病防控,加快研制疫病快速診斷技術以及相關新疫苗、新藥劑,為畜牧產業化發展提供強大支持。加大檢疫工作力度,充分發揮獸醫衛生監督機構的職能,做到依法行政,確保農牧業健康穩定發展。
[1]來德珍,朵華本,李進通.青海草地畜牧業自然災害及防御[J].青海草業,2007(6).
[2]馬元梅.加強青海畜牧業促進牧業經濟發展[J].青海畜牧獸醫雜志,2009(1).
[3]顧延生,裴敏莉,景芳.青海發展生態農牧業的思考[J].青海社會科學,2010(6).
[4]林桂英.青海民族地區畜牧業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4(7).
F207
A
1005-5800(2012)07(c)-2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