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財經學院東方學院 宣佳樑
物流金融是金融和物流相結合的產物,是一種具有創新意義的新型服務,這種服務是金融衍生工具中的一種,以銀行企業和客戶企業相結合的形式而存在。從廣義上看,在物流企業的供應鏈業務中,物流金融是通過運用與其相關的有效金融措施去觀察和組織物流領域中貨幣資金的走向,從而刺激物流增值的一種融資活動。具體包括物流活動中的投資、租賃、貸款、有價證券的交易發行以及各種與金融機構所辦理的資金活動密切相關的中間業務,從狹義上看,物流企業需要在物流業務過程中向其生產商、經銷商、供應商以及最終客戶提供以結算、融資、資金匯劃、信息查詢等為統一價值體系的金融服務,物流金融則在此過程中利用匯票承兌、貸款等方式——滿足以上各方對衍生服務的需求,此外,銀行作為此類服務中資金的提供者,使資金在整個物流金融供應體系中高速有效的運轉,最終使供應商、生產商、銷售商、客戶等都能獲利。近年來,物流金融在我國的發展十分迅速,成為物流企業中的金融企業擴展發展空間、增強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從第三方物流服務的角度來說,物流金融是物流與金融相結合的產物,它不僅能提高第三方物流的服務能力,還可以幫助企業獲得投資來源、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以及提高公司資本的使用價值和使用效率。面對中小型企業的融資困境,我國有關部門應該意識到籌資渠道過于局限的缺點,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解決物流金融行業在資金運轉上的低效性問題,對于第三方物流企業而言,物流金融的結合可以提高企業一體化的服務水平及企業的業務規模;對于供應鏈企業而言,物流金融的結合可以增加企業服務附加值的水平,幫助擴展企業資金利用率,提高企業產品的銷售利潤率,同時,由于目前金融市場中的競爭十分激烈,因此要求金融機構創新意識的增強,唯有增強金融機構的創新意識并將其放大到實踐當中去,物流企業才能真正地和金融機構形成有效聯合,進而創造出巨大的商業利潤[1]。
在物流金融剛剛興起的過程中,物流金融將企業的上下游團體和合作銀行以靜態方式聯系在一起,銀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規避金融風險,企業也能夠快速地將物流、資金和商業信息進行整合,從而加速資金在物流供應鏈上的運轉,尤其在第四方物流出現以后,物流金融作為一種特殊的金融工具和復合型企業文化,對現今的物流管理會產生深遠影響;另一方面,在傳統的物流金融活動中,物流金融組織以資金融通形式而存在,而現代物流理論則強調承擔金融風險的風險溢價,作為物流金融機構的盈利來源渠道,所以,物流金融風險的內涵與利益價值和風險價值都是息息相關的,絕對不能因為懼怕風險損失而拋棄市場份額。
金融機構發展物流業務在我國處于一個初步發展的階段,部分甚至全面復制西方國家較為成熟的模式不免會造成我國實踐與理論金融物流業務的不能適應,現階段存在的機構金融物流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物流金融風險具有固定性。在眾多的創新金融業務類型中,物流金融業務是一種具有雙贏特性的業務種類,即在每一種創新業務中都是收益與風險并存,銀行和物流企業在委托代理金融業務中難免遇到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以現在物流金融業務的實際情況和業務模式來看,物流金融業務的風險主要是共性風險和特性風險,共性風險是在每種物流金融業務模式中都會遇到的風險之一,而共有風險又涉及到了物流金融業務操作風險和業務欺詐風險,固定性較強[2]。
(2)物流金融服務業務流程安排不合理,效率低。由于物流金融服務是我國現代金融服務行業中的一種較為新式的金融服務模式,金融服務實施者并沒有對其制定較科學的規章制度,銀行和物流企業沒有統一的標準可以參照。例如,當金融服務的實施者沒有制定標準業務流程時,銀行作為服務資金的提供者就沒有專門實行物流金融信貸業務的操作規范,只能運用通常情況下的一般信貸操作流程規則來辦理,這樣的不對稱解決方式,致使物流金融業務的實施效率低下,供應鏈運行緩慢。
(3)金融機構缺少開展物流金融業務的經驗。由于我國物流金融銀行開展金融信貸的時間相對較短,所以無論是在資金籌集、風險管理的方法搜集上,還是在內部監控、貸款工具設計的實施中,銀行難免都存在經驗積累不夠的現象,加之法律法規的束縛,物流金融業務操作的疏漏和失誤就難以避免了,金融服務貸款方式過于單一、銀行風險管理手段易受牽制等都是銀行機構經驗不足的體現,同時,物流企業在金融服務合同的執行和簽訂及貨物所有權的審核與調查方面也存在著很多問題,業務操作上具有較大的風險。
(4)物流金融人才短缺。眾所周知,西方國家的物流金融業務引領著世界物流金融的發展走向,一個關鍵性因素就是西方國家吸收了大量在物流、法律、金融等方面極具建樹的人才,在中國,物流金融業的起步發展較晚,只有不到30年的歷史,國家后知后覺,不重視在這方面的人才培養,導致現今社會的物流金融人才普遍匱乏,而隨著物流金融行業在中國市場上的崛起,各個物流企業都急需掌握物流及金融業務的專業人士來拓展自己的市場領域和份額[3]。
(5)物流金融信貸資金的來源渠道過于單一。我國的金融體制建立尚不健全,政府部門對物流金融的信貸資金渠道進行了嚴格控制,商業銀行是唯一被指定的投資方,而物流公司是不允許從事金融信貸業務的,這就導致了商業銀行在物流金融行業的壟斷之勢,國有或者國有控股企業的商業銀行占領了物流金融信貸行業的全部市場,形成了絕對意義上的壟斷,民營企業的自由流動資金不能流入金融市場,這種缺乏創新能力的投資銀行模式延緩了我國物流金融事業的發展。
通過對金融機構發展金融物流業務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風險性、業務規范性、業務成熟度、專業人才儲備以及資金運作是較為突出的幾個問題集中領域,為此,相應的對策建議也要有針對性地提出。
(1)加強金融機構在客戶信用上的管理。作為現代金融行業的核心內容之一,信用管理是買賣雙方進行交易的重要保障,也是契約關系的重要基礎,管理者通過對客戶進行資料收集、檔案管理以及合同結算調劑,對客戶進行全面的信用管理。其中,企業信貸信用登記制度、全國信用檔案系統以及客戶信用分級制度等可以分別通過建立股份制企業信用公司和直接組建合資信用公司來提高信用管理的實效性,并在真實合理的基礎上,運用科學的流動資產評估方法來建立公平公正的企業資產評估公司,進一步完善流動資產評估體系,建立全國信用檔案管理制度。
(2)提高物流金融運作效率。現代物流企業通過與銀行建立合作關系來取得銀行的信任,借助銀行的資金力量來解決企業在金融服務中效率低下問題,其中還有一部分企業通過統一授信的方式來贏得銀行的信任,即銀行把貸款額度交給物流企業,物流企業根據客戶的不同需求進行貸款質押和結算。物流企業向銀行提供信用擔保時,銀行基本上不參與貸款項目的具體運行,物流企業必須符合企業貸款的相關規定和要求,利用銀行提供的信用額度向有關企業提供貸款質押服務,這種貸款質押模式可以提高銀行的監控質押貸款的能力,銀行能夠更加靈活地開展貸款質押服務,降低貸款的壓力,優化貸款質押的業務流程和質量,物流企業能夠更加便捷地獲得投資,簡化貸款中的一些不必要的環節[4]。
(3)建立物流金融信貸資產流通機制。由于現代物流金融市場的發展尚處于萌芽階段,各種設施及制度都有待完善,國家應該通過拓展物流金融信貸業務規模對其進行進一步的建立,同時,為化解建立過程中的金融信貸危機,還需保障物流金融信貸資產的流通轉讓機制,強化標準倉單建設,擴展倉單流通范圍以及積極推進債權出售轉讓機制,使得倉單能夠及時的在市場上流通及出售轉讓。事實證明,建立和完善物流金融信貸資產流通轉讓制度是明智的選擇,不僅可以化解和分散金融市場風險,還可以加快物流金融機構的資金周轉,擴大業務量,利用期貨和保險市場為金融信貸資產套期保值還可以進一步完善物流金融信貸市場的操控環境。
(4)提高金融機構的業務創新能力。金融機構應當重視企業在制度上的創新,嚴格地按照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去建立具有嚴密的內部控制及高效運轉規則的經濟管理制度,全面提升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增強金融工具的開發可能性建設,盡可能地根據市場和客戶的需求,有目的性、有針對性地運用信息技術來提高企業服務水平,不斷開發個性化產品,滿足當前客戶日益上升的需求標準。另一方面,充分運用高效的物流系統對公司物流業務實施處理,以便對物流企業資金進行及時供給和有力支持,實現物流企業與金融機構的最終利潤獲得。此外,為了優化物流企業對金融機構服務的滿意度,金融機構應該努力維護客戶關系,建立實時資金劃撥與結算體系,滿足物流企業資金運用及內部成本控制要求。
(5)重視培養專業物流金融人才。物流金融事業的發展壯大要求有關部門針對我國的人才稀缺狀況,加強培養力度。一方面,應將此類知識作為一門專業學科進行推廣,例如對有關人員在電子商務、國際貿易、物流管理和信息管理等領域進行培訓,對于物流從業人員來說,除了進行學科知識構架,還可以通過長期或者短期的專職和在職培訓等方式來增強科研人員與物流金融人才的合作交流,真正地使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相結合;另一方面,要想比較完善地培育金融物流的復合型人才,還要擁有一套比較合理統一的人才培養系統,各個大學就是最適合的培養基地。通過科學的教學手段,為我國培養出一批掌握多方位知識體系的人才是發展我國物流金融事業的重中之重[5]。
面對物流金融行業帶來的巨大商業利益,我國的金融機構應當制定出一套高效合理的物流企業信用評價體系,全面評估融資租入標準,不斷地在金融行業進行業務和知識的創新活動,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增強金融機構的市場預警能力和風險調控能力,以此來快速、優質地解決物流金融業務中潛在的和已經發現的問題,實現金融及物流企業強強聯手,促進雙方的溝通合作,互補不足,高效地利用現有資源,使雙方企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雙贏。
[1]王小義.試談物流金融業務的市場拓展[J].金融傳播,2011(4).
[2]張秀潔.淺談物流管理的第三方機構作用發揮[J].新聞知識,2012(2).
[3]趙林志.金融物流對市場經濟的影響研究[J],蘭州大學學報,2011(12).
[4]向欣平.物流技術與金融業務的結合研究[J].記者天地,2011(10).
[5]解啟民.物流金融市場業務的創新研究[J].金融保險研究,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