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國際學校 楊 騫
學校改革已成為學校領導和管理的一種常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也明確指出“把改革創新作為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然而,“學校改革”卻成為了一個“問題”,不僅不少改革的效果不佳,而且存在著“偽改革”的現象。在校長的領導視域中,學校該如何改革,真正使改革有效地促進學校科學發展與持續發展,這里結合我校的實際,就改革應該遵循的原則談些認識。
學校改革首先要致力于學校內涵的發展。何謂學校內涵發展,我們認為應該主要包括五個方面:(1)學生質量的全面性與持續性;(2)課程的多樣性與豐富性;(3)教學的有效性與正當性;(4)學校制度的適應性與開放性;(5)學校文化的先進性與發展性。其次,還要外塑形象,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學校除了按學生學業狀況、學生獎勵、學校榮譽、教師隊伍建設、設備設施等教育質量、數量標準讓人民滿意外,教育質量還包括兩個方面能基本符合人民的期望和要求:教育要在幫助學生從一個未完成的存在轉變為一個比較成熟的社會存在中發揮作用,在幫助人們不斷適應社會變化中發揮作用;同時,高質量的教育也必定是一種能夠引導人們朝著正確方向發展和轉變的教育,這種正確的方向包括對自己國家的忠誠、對民族文化傳統的認同以及對社會的責任。
我校建校16年來,開天津開發區基礎教育之先河,開創了基礎教育新的辦學模式(不僅有九年一貫制,有與國際教育接軌的雙語高中,還有純粹的西方教育的分校和國際部);國際學校除了引進國外課程和外國教師外,還實施了自主教學法改革,突出了英語教學和外語人才的培養,強調以教學反思為核心的教師專業發展。國際學校將要在處理下列關系中不斷地積累經驗:(1)學科課程(文化知識)與各種活動(如文體活動)之間的矛盾;(2)學生的知識學習與人的其他方面的教育之間的矛盾;(3)對學生管理嚴格度的把握;(4)德育處與班主任之間的關系;(5)教與學的矛盾;(6)教學任務與課堂管理的矛盾;(7)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關系;(8)集體備課的形式與效果;(9)作業的數量與學習效果;(10)課堂教學的過程管理;(11)教學常規檢查中的表揚與批評;(12)教師勞動紀律管理的嚴與寬;(13)教師之間的利益的平衡;(14)教師的個人利益與學校整體利益;(15)教師的獎懲與教師的工作積極性;(16)領導的工作方式與群眾之間的關系;(17)職能部門之間的分工與協作;(18)教師工作的多種評價。我們還將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基礎上,竭力創辦優質學校:所有成員都擁有共同的愿景和價值取向;具有不斷鼓勵學習的機制的學習共同體;擁有一支以教、學、研為中心的合作團隊;承擔一種責任,致力于師生的共同發展;擁有一種寬容,人與人之間沒有歧視,師生能感受到博大的胸懷;贏得家庭和社區的積極參與;敢于改革,勇于創新,不斷奮斗,追求卓越。
學校對人的管理,首要的是合乎人性,與人的自然性、社會性、歷史性、主觀能動性保持一致;其次是尊重人的個性與人格,關注人之間的個體差異和性格特點;最后就是把滿足個人的需要作為學校整體利益的一個組成部分,人生價值的自我實現、對幸福的追求是“一切有生命和愛的動物,一切生存著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根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動”(費爾巴哈)。為此,在教師管理中,我們努力處理好“十大關系”:教育行為與教學效率的關系,教育觀念與教育行為的關系,師德與教學能力的關系,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教學與教研的關系,學習與工作的關系,奉獻與索取的關系,我與他人的關系,我與自我的關系,我與學校的關系。
科學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制度管理。在制度建設中,我們強調三個原則:(1)教師優先的原則。即在學校制度與機制設計的過程中,要把教師這一因素放在第一位。制度要關注教師的業績,更要關注教師的成長,教師的發展才是教師的幸福源泉。(2)價值引領的原則。制度不是管理的目的,而是管理的手段,從教職工的心理需求出發,強調在制度“限制”與“激勵”兩者中,要以激勵為主,在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兩者中,要以精神激勵為主。(3)持續發展的原則。學校制度與機制的建設要從當時當地的實際需要出發,因時因地而異,但更要從學校長遠發展的需要考慮,注重學校發展的可持續性。只從一時一事的需要出發,朝令夕改會使人們感到無所適從,但是,只是守住陳規陋習,不懂得與時俱進,這種制度與機制也只會束縛人們的手腳。為落實辦學思想和管理策略,學校修改或重新制定了各種規章制度141個,崗位職責39個。如,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專業水平,我們新制定的校本教師教育的相關制度有:《天津開發區國際學校教師職業標準》、《天津開發區國際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天津開發區國際學校教師隊伍建設與校本教師教育總方案》、《天津開發區國際學校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評選方案》、《天津開發區國際學校新教師入職教育實施方案》、《天津開發區國際學校教育科研管理辦法》等。
學校管理校本化、學校自主發展成為改革和發展的趨勢,“為了學校”“在學校中”“通過學校”是校本的內涵。
學校要努力做好國家課程校本化,并全力根據學校實際開發校本課程;與此同時,建立新的課程觀念:(1)課程不僅是目的,更是實現教育目標的手段,它為學生的發展與成長提供資源(包括時間與空間)。(2)課程不只是學科體系,而是學科與活動、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過程與結果、主觀與客觀的有機統一。(3)課程改革是一個包含了設計(課程計劃、課程標準、教材)、實施和評價的系統工程。過去存在著一種傾向性:在理論上忽視“實施”的研究,在設計時輕視“實施”的制約,在實踐中蔑視“實施”的作用。(4)課程實施既是一個忠實執行文件課程的過程,又是一個課程調適和創生的過程。不是機械地絕對地忠實取向,也不存在純粹的創生取向。課程實施是一個課程執行者與課程設計者、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調適和共同建構的過程。(5)要區分“課程內容、教材內容、教學內容”這三個不同層次與不同構成的概念。人們常常認為教學內容等同于教材內容或課程內容,所以常出現“教教材”的現象。(6)生成性課程觀。為確保教學活動的目的性、計劃性和效率,課前、課中、課后都要做好精心的“預設”。然而,課堂是具體的、情景化的、變動不拘的,生成性成為課堂的一個顯著特征:對過程的關注甚于對結果的關注,對差異的關注甚于對同一的關注,對關系的關注甚于對實體的關注,對創造的關注甚于對規律的關注,對歧態的關注甚于對正態的關注。(7)新課改賦予了教師開發課程、研制課程、編寫教材甚至評價教材的權利和空間,教師應具備這些方面的意識和能力。(8)自上而下所提供的教材僅僅是課程的一種重要載體、一種文本性的材料,是教學的一個“案例”,是師生對話的一個“話題”,并不是課程的全部,教師要收集更多的與課程目標相關的、體現學科特點的、聯系學生實際的、緊密聯系社會的多種多樣的課程資料(即課程資源),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發展條件、發展時空和發展途徑。
教師教育的校本化也成為學校的重要任務和重要責任。我校采取的培訓形式多種多樣,比如校內觀摩、組內教研、教育反思、讀書心得、上研究課、專家報告、校內交流、校本科研、博客共享、教師論壇等。除了這樣一些常規的培訓方式之外,還建立了校本教師教育體系,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強調了校本教師教育體系的計劃性、持久性、針對性以及系統性,強調了“為了教學實踐”“在教學實踐中”以及教育理論對教育實踐的導向、啟發和指導作用。
建立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第一,以結果考察質量;第二,以過程控制質量,不僅明確教育質量目標,而且嚴明教學過程標準,對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進行質量把關,將質量視為一個持續的改進過程;第三,以文化孕育質量,讓每個教師都樹立明確的質量意識,領悟質量標準,對質量目標做出承諾,付諸行動,自覺規范自己的教學過程,并對自己的行動結果負責,從而孕育出我們所期望的教學質量。
努力保障學生權利的實現。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已經申明,學生是權利的主體,學校教育要遵從兒童利益最佳原則、尊重兒童尊嚴原則、尊重兒童觀點與意見原則、無歧視原則,學校要切實尊重、保障并實現學生的生存的權利、安全的權利、受尊重的權利、受教育的權利。努力做到學生的人格尊嚴不受侵害,不諷刺、挖苦、謾罵學生;學生受教育的權利不被侵害,不剝奪學生聽課的權利、不占用學生上課時間、不改變教學計劃。
確立為學生發展服務的途徑,把為學生發展服務落到實處。構建激勵型與欣賞型德育模式,旨在培育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構建立體化的大課程體系,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與學習資源;抓住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課外活動,包括各種實踐活動,主要在于滿足學生特長發展需要;班主任所做的各種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在于交流與溝通,解決學生的思想認識與心理不適等問題;學校的各種管理在于保證服務質量的提高;學校的各種物質條件和資源在于為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提供保障;建立發展性的評價體系與機制,全面提高學生的自我評價和自我發展能力。
為學生的自主發展搭建平臺。除課堂教學外,高質量地組織社會實踐活動、社團活動、競賽活動、學校管理活動、重大集體活動、主題班會、報告會。如,我校確立了學生“尊重、責任、關愛、理想、誠信、寬容、勤儉、感恩、樂觀、和平”等十價值品質的培養目標。為踐行這些價值品質的培育,我們以每個月的節日為主要線索設計并開展了“價值品質主題月”活動。
創建和諧課堂。首先要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沒有學生的參與,就不能稱之為教學,也就沒有學生的發展。學生的參與由低級到高級可以區分為五個層次:注意參與(學生聽教師的課),情感參與(學生喜歡教師的課),合作參與(學生思考教師的課),自主參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之下自主學習),以及創造參與(學生成為課堂上有貢獻的人)。其次,和諧的教學必須面向所有的學生,包括智力發展遲緩的學生,被孤立或被拒絕的學生,有過錯的學生,有嚴重缺點和缺陷的學生,和教師意見不一致的學生,不尊敬教師的學生,學業成績不良的學生,家庭條件差的學生等。再次,和諧課堂應該是靈活多樣的組織形式,班級授課、小組交流與個別教學,講授、指導與自學等。最后,和諧課堂要關注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與重構,強調知識間的聯系、強調思想方法、強調學科能力。
改善教學行為。教師要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其中主要是認知興趣和內在動機)作為直接的任務來看待;是為學生創設學習情景而不是為教“錦上添花”;要利用各種信息資源支持學而非支持教;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灌輸者,而是學生建構知識的幫助者和促進者;教師要還給學生評價的權利而不能完全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