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峰 楊新娟
【摘 要】我國現有的理論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大學生自我認知、自主抉擇方面的幫助甚微。本文通過分析實踐教學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基于實踐教學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優勢,提出了基于實踐教學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模式的構建。
【關鍵詞】實踐教學;職業生涯規劃;職業實踐;畢業實習
我國高等教育基本完成了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近年來大學在校生和畢業生人數居高不下,就業壓力很大。各高校為了幫助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和從業經驗,不遺余力地為在校生提供面向就業指導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理論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關系著大學生的個人職業戰略規劃,旨在引導大學生及早訂立未來的職業取向和職業范圍。實際操作中,現有的職業生涯規劃理論教育僅能幫助相關大學生大致了解社會職業發展的狀況和規律,卻對大學生個體自我認知、自主抉擇方面的幫助甚微。究其原因,現有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重視理論闡述而忽視實踐訓練,未內化為大學生自覺的職業意識,導致大學生職業定位的目的性、計劃性不強,對未來職業取向的預見和追求不夠清晰。實踐教學是實踐訓練的載體,是喚醒大學生主體意識、培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的重要平臺,本文由此提出基于實踐教學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模式。
1 實踐教學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多數高校設置有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但人員配備、基礎設施、教材等方面的投入明顯不足,不少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基本以理論傳授為主,大多數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更多的是面向畢業生,教學手段采用職業測評軟件或傳統知識講授,未能實現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個性化和自覺化。
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內容方面則局限于就業指導、求職輔導講座等,存在著重視就業指導、忽視職業實踐,重視理論講解、輕視案例借鑒,重視現狀描述、輕視專業引導,重視短期求職培訓、忽視職業生涯教育等現象,沒有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科學化、連續化、有序化,導致課程的實用性大大降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未能滲透到教育全程。在師資方面,職業生涯規劃專職教師十分匱乏,大多由思想政治老師兼任,難以滿足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需求。調查顯示,在大學生對高校就業指導中心服務滿意度方面,認為非常滿意的只有6.1%,認為比較滿意的占22.1%。[1]這一現實導致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設計中對自身潛力的認識較模糊,倚重自我感覺,較少思考社會的實際需求和職業規律,結果不能自主、合理地設計個人職業生涯。總而言之,短期性、理論化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只能使大學生被動地接受職業生涯教育知識,卻不能有效提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技能。
高校實踐教學為優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平臺。實踐教學通常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服務于特定的人才培養目標。我國高校教學培養方案中一般都規定了公共實踐教學、專業實踐教學等基本內容,通過實踐教學理論、社會調查、課程實驗實習、就業指導與實踐、畢業實習等多種形式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實踐教學覆蓋了大學生在校期間的整個學習過程。
隨著社會對大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日益重視,學習和工作的界限趨于逐步消失。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正在成為現代社會人才培養的主流模式。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實踐教學的關系也隨之越來越緊密,基于實踐教學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運而生。
2 基于實踐教學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優勢
2.1 基于實踐教學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助于大學生認識自我、科學規劃未來
由于現代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大學生的工作觀日益提升,普遍注重自我認識和自己的價值取向,就業不僅是他們的謀生手段,更是一種價值實現的需要。基于實踐教學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將有利于大學生針對自身情況從實踐中獲得合理的自我意識,前瞻性地發掘自身潛能,進一步認知和開發自己的價值,得到知識、能力和思維等方面的提高。高校則通過基于實踐教學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實施因材施教、提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技能。
2.2 基于實踐教學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助于大學生認知職業、針對性地提高職業技能
當代的職業要求不斷變化,職業目標、職業責任和職業技能都在不斷進化。個人為了生存和適應都必須在工作中學習職業技能,以求精進,大學生因此有必要接受實踐性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放在實踐教學環境中有利于提高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準確性和直觀性,而基于實踐教學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利于大學生及時認知職業,理性選擇,有針對性地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技能。避免就業的盲目性和被動性。
2.3 基于實踐教學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助于大學生認知社會、融入社會
大學生充滿活力,對未來的職業充滿好奇,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出成績,得到重視、重用。但過多的專業理論學習和職業生涯理論教育割裂了個人成長和社會需求的關系,隨著時光流逝,職業期待由于缺乏實踐的刺激,會失去入學階段的成功欲,原有的志向和使命感也隨之淡薄。基于實踐教學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提供了職業目標設計、職業發展機會評估、職業實踐測評、職業生涯規劃調整等多個環節,通過規劃——實踐的多次嘗試,發現并定位新的事業,促使大學生認清職業與自己的關系,從而進一步明確學習目標,塑造自我,將自身條件、未來職業、經濟社會三方面有機結合,提高大學生從業的滿意度和就業的準確性,擴展創造未來的能量。
3 基于實踐教學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模式的構建
3.1 依據實踐教學環節設計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基于實踐教學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模式應以市場為導向,以實踐教學為平臺,針對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分步驟、分層次展開,力求建立合理的職業規劃指導體系。
對于大一的大學生,重點是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礎理論教育,形成大學生對專業培養目標、相關職業崗位要求、行業預期、職業道德等方面的初步認識;帶領他們積極參觀實習基地、就業基地,了解當前就業形勢,幫助大學生樹立的自己的職業取向;鼓勵大學生參加各類校園文化活動,培育大學生的職業追求,提高職業技能和從業水平,促使大學生發現個人的優勢和劣勢進而確立個人職業目標。
對于大二、大三的大學生,應注重職業技能的培育,幫助大學生概要了解相關職業知識與技能;有計劃地開展求職技能教育,幫助大學生把握就業新形勢和相關就業政策;鼓勵大學生盡可能多地參加各類有益的社會實踐和職業技能培訓,增加社會活動能力和應變能力,為順利就職奠定基礎。
對于大四的大學生,應通過舉辦就業模擬、就業程序等方面的講座強化其就業心理;利用畢業實習、求職試用等機會引導大學生從事職業實踐。通過上述一系列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活動,促使大學生正確評估和鍛煉自己,培養職業情感、職業道德,進一步明確所選職業的發展要求。[2]
3.2 組織引導大學生參加職業實踐教學活動
職業實踐教學活動是實踐教學的一部分,主要培養大學生求職、就職、履職的能力和創業的能力,可通過模擬訓練、頂崗實習等方式展開,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統一于實踐教學之中。基于實踐教學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突出實踐教學的基地化、項目化、制度化,按照職業目標修正、職業重新選擇、職業路徑選擇、實施措施與計劃變更等程序不斷完善、確立成熟的職業生涯規劃,讓大學生在具體的職場環境中學習和積累經驗,檢驗自己職業生涯規劃的合理性,自覺整理自己的資源與計劃,提高職業技能。
3.3 通過校企合作實踐教學深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合作企業和高校可提供一定數量的實踐教學崗位用于大學生的實際職業勞動,幫助大學生接觸工作、了解職場,著力培養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相應地,培養方案中應完善實踐教學目標,加大學生深入企業實習的時間,積極開展大學生創業培訓和創業實踐,以拓寬職業生涯規劃路徑。有條件的高校可探索建立大學生創業園區,或設立面向大學生的創業服務中心,為大學生職業實踐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服務。[3]
3.4 建立專業化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隊伍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個長期化、連續性的教學活動,單憑授課教師和大學生的努力很難實現既定的目標。高校應建立專門的職業咨詢服務機構,配備一批富有人力資源開發理論與經驗的師資隊伍。還可以從社會上聘任專業人士進入職業生涯指導隊伍,切實提高職業指導隊伍的能力與水平。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過程中,大學生接觸最密切的是輔導員和班主任,因此,應建設以輔導員和班主任為主導、職業生涯指導隊伍為主要力量的基于實踐教學的全程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體系,為大學生提供及時、有效、到位的職業生涯規劃服務。[4]
【參考文獻】
[1]童衛豐,朱慧.基于“學生發展”理念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07):100-103.
[2]米衣軍,李琳琳.引入職業生涯規劃設計理論指導高校學生社會實踐活動[J].職教論壇,2011(08):75-77.
[3]陳紅.高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教育探索,2012(02):151-152. [4]陳晶,侯雪萍,王蕊.高職高專學生求職心理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2(08):92-94.
[責任編輯: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