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光
摘要:音樂在素質教育中有著非比尋常的作用。音樂作為美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在素質教育中,音樂有著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功能,從五個方面進行分析、論述,說明音樂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進而提出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關鍵詞:音樂;素質教育;音樂教育
素質教育是培養社會合格公民的重要標準之一。所謂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動。音樂作為美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有著不同于其它教育形式的獨特功能。音樂教育的發展直接影響著受教育者整體素質的提高。所以,正視音樂與其教育,發揮音樂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音樂促進道德素養的提升
音樂世界可謂包羅萬象,優秀作品影響久遠,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最簡單、最明了的途徑。我們在音樂教學當中根據學生的特點,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內容,巧妙地把思想道德素質教育融入審美教育之中,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孔子曾說過“移風易俗,莫過于善”,音樂正是借助有組織音響運動來表達思想感情,進而凈化學生的心靈,于潛移默化中提高他們的道德水準。如慷慨激越、催人奮進的《義勇軍進行曲》,鼓舞斗志、喚起民眾,其鏗鏘有力的節奏、整齊有序的形式,激勵一代代熱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欣賞優秀的音樂作品,能使人的品質優秀、精神崇高,從而陶冶學生的情緒,啟迪心靈,塑造健全的人格。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和自豪感,發揚祖國優秀燦爛的文化,音樂有其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其效果比枯燥呆板的理論說教更具感染力和趣味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音樂是提高學習素質的催化劑
學習素質包括正確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完善的智能結構,是學生認識事物、改造自然、向困難挑戰的手段。歷史上,有許多科學家的創造發明得益于音樂的趣事:英國化學家紐蘭茲受音階的啟示而發現了原子遞增規律(即化學元素的排列,每隔八個元素就有相同的物理和化學出現),從而創造了“八音律”表,即后來發明的化學元素周期表。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也是受音樂理論中泛音振動的整倍數的啟發,做出了原子躍躚的基頻與次頻的實驗。大科學家愛因斯坦也認為音樂是他進行創造的催化劑。科學家們的成功,證明了音樂對其創造性思維所起的奇特作用。近年來,有關開發人的創造力的研究表明:一個人的創造力與他的右腦認知風格有關。美國心理學家 T.M.阿碼拜爾認為“富于創造性認知風格即感知敏銳,能打破知覺定式和思維定式,記憶廣闊,能在不同信息間產生聯想,欣賞和理解復雜性,富于想象等?!眱和瘯r期是接受音樂熏陶的最敏感階段,讓他們直接參與音樂活動,進行科學、規范的音樂訓練,是開發活躍右腦,促進左、右腦有機協調發展的最好方式。
事實證明,從小受到音樂訓練的兒童,具有較強的記憶能力。從心理學角度講,神經緊張不但無益于記憶潛力的開發,而且對記憶潛力是一種抑制。音樂可以有效地消除學生學習時的心理和生理疲勞、緊張、恐懼、厭倦的感覺和情緒,可增強自信心,調動起身體的各種器官,以最快的速度、最強的記憶力,高效地完成學習。音樂的演奏演唱,要求表演者通過視覺記憶、聽覺記憶把樂譜的音符及表情記號記住,通過表演準確地揭示音樂的感情內蘊,而表演動作與表現內容的協調,亦需要形象記憶、情緒記憶和運動記憶結合運用。同時,音樂作品的非語義性、非可視性的特點又要求欣賞者、表演者具備有關的背景資料,方能更深入地領悟作品的內蘊,引發豐富的聯想和體驗。這一切又需要詞語、概念的記憶發揮作用。由此可見,音樂的學習及實踐能全面增強人們的多種記憶功能。
3音樂能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音樂之所以能發展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是因為它的音樂語言極富有感染力,常常把人的內心從平靜狀態引向高度受激狀態,從而使思維活躍,引起創造激情。作為一種聽覺藝術,音樂能使人在心理和生理上產生不同的反映。音樂的學習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聽辯、視唱和視奏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的視覺、聽覺以及手腳等器官都在同時啟動,并且運用大腦的緊張活動來完成,從而對人的智力發展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推動了創造思維的發展。原蘇聯著名現代教育家蘇姆林斯基說過:“在影響青年人心靈的手段中,音樂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音樂是思維有力的源泉?!?/p>
實施快樂教學法,充分調動教材中的各種因素,通過各種教學手段,培養學生唱、聽、奏、表演的能力?!俺弊寣W生掌握齊唱、輪唱、合唱、領唱等演唱形式,了解美聲、民族、通俗的演唱方法,既擴大了知識面,又能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聽”,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覺,對音高、音準的掌握。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通過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加以表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白唷币M樂器進課堂,通過齊奏、合奏、獨奏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整體節奏及視唱、視奏能力。在音樂欣賞和唱歌時,學生會產生注意、記憶、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動,這能促進學生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的發展,讓其獲得活躍的思維能力;在器樂演奏和聲樂、器樂、舞蹈等技能課上,讓學生通過手、口、眼、耳、腦的綜合訓練,既可以提高藝術技巧,也能磨煉吃苦耐勞的毅力和操作力。音樂心理學表明:音樂欣賞能發展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助于“頓悟”和靈感的形成。而“頓悟和靈感”正是科學上發現和發明創造的有力素質因素??傊ㄟ^生動形象的語言教學,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來上好每一節課,就能使學生在愉快、活潑的學習氣氛中獲得更多的知識技能,為素質教育的實施打下堅實的基礎。
4音樂能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音樂用音響的魔力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人的共鳴,它以潛移默化的方式使人接受某種道德情操、精神品質,意識觀念的熏陶滲透,乃至靈魂的陶醉,起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作用。音樂的審美活動是多層次、多因素共同參與的綜合性心理活動,學生經過音響感知這一審美層次后,必然要進入情感體驗的階段,由于音樂藝術在表現情感方面具有相對的明確性、非具體性的特點,學生聽完一首樂曲后,就會憑借初步的感知,對音樂所表達的情感與意境,對作品的思想性與哲理性,對音樂主題的發展手法、曲式結構與調性布局的特點等方面,會在客觀上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在主觀上進行心理的情感體驗和思緒聯想,從而把對音樂的理解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使自己的心靈引起情感共鳴,以達到完全理會其藝術美的真諦。例如當學生欣賞了貝多芬的《第五(命運)交響曲》后,在獲得了初步印象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對貝多芬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環境及其創作思想、創作風格等進行了解,然后再深入地分析貝多芬在這部交響曲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深刻的思想性、堅強的斗爭性、豐富的思想情感。如果這首作曲經過反復的聆聽,激起了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追求,對困難或不幸的抗爭勇氣,那就說明作品的情感在他身上產生了效應,情感體驗就達到了審美的最高境界,從而使學生真正獲得了美的享受,在音樂審美活動中提高了自身的審美情趣。
5音樂教師素質是保證音樂教育質量的關鍵
實施素質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在于教師,加強音樂教育教學的科研工作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先導。傳統的音樂教育教學,無論是教學觀念、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法,與其它學科相比還相對落后,還沒有一整套完整的科學體系,在音樂教育教學中的一些好的方法和經驗還沒能及時總結和推廣。為此,必須加強音樂教學科研工作,不斷提高音樂教育教學的理論水平,以指導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為素質教育的實施提供科學的理論根據。總之,學校的音樂教育教學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位音樂教育工作者都要利用好課堂這一主渠道,不斷提高思想認識和理論素質,不斷提高技藝,扎扎實實勤奮工作,不斷發掘美、創造美,用美的心靈、美的行為感染熏陶學生,為國家培養全面發展的具有高尚情操的高素質人才。
6結語
人是崇尚美的,音樂以它獨特的藝術魅力給人以美的素質和美的感染。音樂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促進人向完美發展,成功的教育應該是全面的素質教育。也只有在“科技興國”的指引下,大刀闊斧地進行基礎教育改革,迅速果斷地將“應試教育”轉軌到“素質教育”上來,才能努力跟上飛速發展的時代前進步伐。
21世紀是國際之間的政治與經濟互相激烈競爭的年代,一個國家的未來就是要從這個國家的青少年素質培養做起,現在的少年兒童就是本世紀的未來、祖國的未來,是人才的競爭,也是國民素質的競爭。音樂教育在全面教育中的確具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與價值,它同青少年一代的思想、品行、智能發展、身心健康等方面都有著至關重要的聯系。一切要從娃娃抓起,少年兒童學習音樂是素質教育的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音樂并非是唯一培養素質的課程,然而,離開了音樂,就等于丟掉了一個重要的教育武器。因為,音樂對人的素質塑造是強大的、全方位的。
參考文獻:
[1] 曹理.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 姚思源.中國當代學校音樂教育文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3] 孫繼南,周柱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4] 楊瑞敏.21世紀中國音樂教育瞻望[J].音樂生活,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