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紅
摘要:藝術院校大學生在情感方式、思維方式、學習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的特點對其道德社會化既有積極意義也有消極作用,這就需要我們在教育引導中充分尊重藝術院校大學生的個性特征和身心發展規律,做到因勢利導,揚長避短,多方面探尋促進藝術院校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對策。
關鍵詞:藝術院校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現狀;對策
道德社會化是個體社會化的基礎內容,是主體通過與環境的互動,將外在的社會準則和規范轉化為內在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的過程。作為當代大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由于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的鮮明特征,藝術院校大學生在道德社會化過程中往往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規律與模式。探析當代藝術院校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現狀,并進而提出相應的對策,對于提高藝術院校大學生德育工作的針對性與實效性,促進藝術院校大學生道德社會化與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藝術院校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現狀
近年來,我們以星海音樂學院、廣州美術學院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跟蹤考察和個別訪談等方式對他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取向進行了持續研究。當代藝術院校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現狀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開放包容、易于引導,但道德認知水平欠缺。一方面藝術院校大學生普遍性格開朗,熱衷時尚,善于包容新的道德觀念和道德現象,因此在道德社會化過程中更加易于引導和塑造;但另一方面藝術院校大學生在道德認知和道德思維上又表現出膚淺、片面的傾向,缺乏一定的穩定性與持久性。藝術院校大學生從小接受藝術教育,大量時間和精力投入到了專業學習之中,忽視了對人類優秀道德文化傳統的修習與領悟,對于“道德是什么”、“為什么需要道德”、“是非善惡的標準是什么”、“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是什么”等基本問題沒有系統、完整的認知,從而導致其道德基礎知識貧乏,道德思維能力欠缺,道德觀念含糊不定,道德判斷不夠準確客觀。這就使得他們極易對社會上各種不良思潮和行為放松警惕,并為受其左右。調查發現,藝術院校大學生現實生活中諸多背離社會道德要求的行為實際上往往并非有意如此,而主要出于道德無知。例如,冷漠自私、損人利己的行為就是由“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人的本質是自私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他人就是地獄”等錯誤道德觀念造成的。
(2)思維敏捷、感受力強,但道德意志薄弱。與藝術專業特點相適應,藝術院校大學生大多感性率真,富于同情心,具有敏銳的感知力和豐富的想象力,能夠及時捕捉外部情境和各種復雜情感的細微變化,這些無疑有利于培養道德情感,激發道德行為。但另一方面,藝術院校大學生在道德踐履過程中又具有情緒化、意志薄弱、自我約束力較差的缺點。藝術院校大學生感性善變,自我控制和忍受挫折的能力較弱,往往容易在外在誘惑和壓力干擾下突破道德防線,以至于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相脫節。調查發現,藝術院校大學生對許多不良風氣和不道德行為如以權謀私、請客送禮、考試作弊、論文抄襲等深惡痛絕,而一旦看到考試作弊的同學得了獎學金,請客送禮的同學畢業時找到了好工作,便也競相效仿,做出為自己所不恥的行為來。
(3)積極進取、渴求成功,但道德意識淡漠。藝術院校大學生大多能夠在專業成長的道路上孜孜以求,渴望功成名就。但另一方面藝術院校大學生又表現出功利化的價值取向,道德意識淡漠。藝術院校大學生從小接受藝術教育,投入了較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專業意識、職業意識不斷強化,因而高度重視專業學習,熱衷名利,卻忽視個體道德素質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往往具有“重藝不重德”的急功近利傾向,甚至還把藝術與道德人為對立起來,認為“藝術就應該絕對自由,就應該突破各種道德的條條框框”。
(4)個性彰顯,主體意識強,但社會責任感與團結協作觀念不強。藝術院校大學生富于強烈的自我意識和鮮明的個性特征,他們崇尚自我奮斗,追求自我設計,喜歡標新立異和與眾不同,這有利于道德社會化過程中道德主體的挺立。但另一方面藝術院校大學生常常具有以自我為中心,社會責任感缺失,團結協作觀念較差的現象。與一般院校相比,藝術院校的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學方式往往以個體為本位,個別教學或小組教學是常見的教學形式,學生課后的自學方式一般也是個人單獨進行練琴、練聲、練畫或練功等,比較缺乏集體學習和交往的體驗,因而不太注意自我約束,集體觀念相對淡薄,缺乏團隊精神。
(5)性格叛逆,反感道德說教,但樂于接受專業導師與藝術名人的言傳身教。藝術院校大學生具有強烈的自主自由意識,性格叛逆,對思想行為不是簡單的接受和盲目地順從、模仿,因此反感生硬的道德說教。但另一方面,藝術院校大學生熱衷藝術榜樣崇拜,非常樂于接受專業導師與藝術名人言傳身教的影響。專業導師的道德人格、藝術名人名言、藝術名人典型事跡都對藝術院校大學生的道德社會化具有重要影響。
2促進藝術院校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對策
藝術院校大學生在情感方式、思維方式、學習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個性特征對其道德社會化既有積極意義也有消極作用,因此需要我們在教育引導中充分尊重藝術院校大學生的個性特征和身心發展規律,做到因勢利導,揚長避短,多方面探尋促進藝術院校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對策。
(1)營造豐富多彩、健康進取的校園文化,為大學生的道德社會化提供一個良好環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藝術院校的校園文化不僅是各類藝術形式、風格、流派的舞臺,也是各種社會思潮、道德標準、價值觀念的交匯地。藝術院校頗具特色的校訓,校園環境、校園文化活動及社團活動經過長期培育和積淀可以形成一種有效的道德教育資源和力量,充分調動起大學生的道德主體意識,陶冶大學生的道德情操,從而潛移默化地促進大學生的道德社會化。
(2)改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提高道德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藝術院校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教學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首先要確定合理的教學難易度。藝術院校學生人文素質相對偏低,太艱深、太學術化的思政課教學只會讓他們厭惡反感,從而喪失道德教育引導的基礎。其次,應引進現代教育技術,采取多媒體課件教學、影視教學資料等生動活潑、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輔助手段。同時要改變填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應充分采用互動式和體驗式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通過辯論、演講、討論等形式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也可以借助社會資源、結合課程內容,帶領學生有目的地進行社會考察和實踐活動,讓大學生走出校園,了解和認識社會現實。
(3)搭建社會實踐平臺,強化藝術實踐。藝術院校大學生的道德社會化是在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互動中形成和發展的,只有讓他們廣泛參與社會實踐,才能在真實的情境中更好地理解自我與他人及社會的關系。藝術實踐是藝術院校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它具有真實、生動、直觀、綜合與創新等特性,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藝術素養,還能幫助學生克服自我中心主義的弊病,促進團結、信任、合作為內容的集體主義精神的形成,是學生提高道德認知、陶冶道德情感、錘煉道德意志、優化道德品質的綜合訓練場景。因此,藝術院校應該通過學校的統一組織,依托社會力量,組建學生藝術團、各類專業社團,建立健全學生社會實踐管理體制,經常性地規劃和實施一系列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藝術實踐活動。
(4)有機整合多種道德教育資源,形成道德教育合力。大學生道德社會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責任,必須有機整合和充分利用學校的一切教育資源,依靠各方面的力量來共同完成。首先不同學科的教師、不同級別的管理人員、不同崗位的服務人員,要在“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德藝雙馨”、“全面發展”的教育基本理念上達成共識,并在日常教育工作中保持協調一致。其次要特別注重專業導師的“教書育人”作用。藝術類教學主要采用個別教學和小組教學方式,師生之間更容易溝通、交流,專業教師更易了解學生,更能有效地進行“育人”活動。專業導師一方面要為人師表,用自身的知識、能力和道德品質及行為風貌等直接影響和感染學生,進行言傳身教,同時還要增強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主動性,始終不渝地把育人工作貫穿到整個教學活動中去,及時發現、引導和解決學生在理想信念、道德、紀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做到寓思想道德教育于藝術教育之中。再次要以點帶面,善于發現并及時樹立同輩群體中的道德榜樣,感化引導同輩群體成員對道德的認知、理解、接受和實踐。同時,藝術院校大學生道德社會化是一個互動過程。大學生不僅是道德教化的對象,也是道德實踐的主體,要通過各種活動使其在教育過程中充分發揮其主體性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約束等方面的潛能。
(5)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為基礎的大眾傳媒,拓寬藝術院校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覆蓋面和滲透面。現代社會,大眾傳媒的形式不斷增多,影響不斷增大。網絡、電視等大眾傳媒由于受眾廣泛,信息量豐富,傳播速度快,直觀便捷、輕松有趣而為多數藝術院校大學生喜愛。大眾傳媒的教化不像學校教育那樣具有強制性,它主要通過多維性與全方位的滲透、誘導和暗示促進大學生道德意識發展、道德觀念形成。在藝術院校大學生道德社會化過程中,大眾傳媒實際上起著無可比擬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及時占領新的教育陣地,充分利用網絡技術提供的機遇,拓寬道德教育的領域,增強道德教育的實效。同時,還要注意積極應對網絡的全球性、多元性、開放性給大學生道德社會化帶來的挑戰,引導學生在廓清各種似是而非的錯誤道德觀念的過程中增強道德認知能力。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Z].2004-08-26.
[2] 陳平.從音樂院校學生實際出發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2).
[3] 李萍,鐘明華.文化視域中的青年道德社會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