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慶瑛
摘要:本文從更新教學觀念、充實文化底蘊,提高教學藝術、展現教學好點子等幾個方面論述了做一個充滿靈性的小學語文老師才是受學生歡迎的老師
關鍵詞:靈性;小學;語文教師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句名言深刻地揭示了教師崗位的神圣性與使命感。小學語文教學是基礎奠基工程,是學生真正系統地接受國語教育的開始。進入二十一世紀,國家對教師的素質和專業技能要求越來越高,如何做一個真正讓學生喜歡的語文教師除了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更重要的是要做一個充滿靈性的語文教師,讓學生從小就喜歡語文,感悟到語文學科的博大精深,從而為學生終生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1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尊重關心學生
新的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這就需要教師走進學生的生活,走進學生的活動,走進學生的內心。教師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獨特的見解和散發性創造性思維,要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做課堂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所以課堂上教師如能與學生平等對話,就能創造出和諧輕松的教學氛圍,一個有靈性的語文教師,首先應該更新教育教學觀念,讓語文學科真正發揮其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生發展奠定基礎。語文是一門富有感染力的學科,面對天真活潑的小學生,如果語文教師沒有豐富的情感去感染學生,就無法讓學生感受到一種精神的享受。所以每一位教師的眼神、笑臉、手勢、語言等運用得得體就能感染每一個純真的學生。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只有平等地對待每個學生,走進學生的內心,結合每個學生的特點適當地運用語文課本中一個又一個優秀的文學、人文、科學等案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接受愛、感恩、誠信、堅強等優秀品質的熏陶,才會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
2充實自我,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
語文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學科,它不僅僅涉及到基本的語言文字,還包含著歷史、地理、人文、科學等各學科的內容。所以做一個有靈性的語文教師就必須經常為自己充電,培養自己的語文素養,豐厚自己的文化底蘊。語文教師要做好做細每一次新課的準備工作,課文中涉及到的其它學科的知識一定要有充分的儲備。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課文中的許多問題都沒有固定的答案,這時老師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能暢所欲言,不要用固定的答案去束縛孩子們的思維和想法,要鼓勵學生有自己的創新思維并讓學生大膽地表達出來。從另一角度來看,如果一名教師這也回答不了,那也無法解釋,是不是知識面太狹窄,知識儲備不夠,如果我們的教師都這樣上課,學生還會信服、還會喜歡嗎?學生還會對語文課感興趣嗎?
3積極探索,具備高超的教學藝術
一個有靈性有智慧的語文教師,應該具備高超的教學藝術。興趣是求知的內在動力,激發興趣,學生學習才會積極主動,學得輕松而有成效。教學藝術包括處理教材的藝術、課堂設計的藝術、教學語言的藝術、教學方法的藝術、教學情感教學氛圍的藝術,以及板書、操作等藝術。比如高年級的小學生可安排課前三分鐘的口語表達活動,讓學生說自己想說的事或人。重視每一單元的語文活動,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式去完成活動。低年級的學生可適當在教學中設計一些游戲,加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教學中我們要提倡活動的雙邊性,學生都是活生生的人,在教學中不是被動地接受“塑造”,而是以主體的身份參與“塑造”自我的過程,一堂好課須由師生雙方共同創造,教學藝術的出發點便是師生在教學中的交流與合作。如上學期我在教學閱讀課文《永生的眼睛》時,如果我直接告訴學生琳達的父母親以及小溫迪的眼睛角膜能夠永生,那是因為他們在告別人生之前把眼角膜捐獻給了那些失明的殘疾人,或許當時學生是記住了,但是他們不能真正體會到那種幫助了別人之后,看見被幫助者燦爛的生活時發自內心的幸福和驕傲!如何去理解幫助與被助者之間的不同心理需求時,我設計了一個活動,分別找來同學到講臺前演示和體驗自己扮演不同角色時的真實的感受。學生演示完成后感觸很深,也體會到了幫助別人的一種快樂。藝術是不斷變化與創新的,一種方法的藝術性再好,但反復運用,學生沒有了新鮮的感覺,也就不能稱為藝術了。一些有高超教學藝術的老師,在教學活動中寥寥數語就能將學生的學習激情點燃,進而引導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里暢游。這樣教育與審美完善地結合在一起,就使得教學藝術高效地滲透到學生心靈深處,為學生所樂于接受,這也正是教學藝術吸引人的魅力。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我們應多開發自己的潛能,抓住學生的特點,讓自己的教學充滿藝術,讓學生真正學有所成。
4努力鉆研,要有教學的好點子
一個有靈性的語文教師,要有教學的好“點子”,這“點子”就是教育長河里的珍寶。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極其薄弱的環節,無論是在課程設置還是在課堂教學中,作文教學都被“邊緣化”了。不少教師對作文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缺乏有效的作文教學方法。而且,不少學生對作文課不感興趣,認為沒什么好寫的,往往敷衍了事,甚至對作文厭煩和害怕。同樣是作文教學,很多老師只是每周布置學生寫篇作文然后交上去批改就是,這樣一成不變往往收不到效果。小學中年級作文教學應重視寫作興趣的培養與寫作能力的形成,因而平時應讓學生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并且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鼓勵學生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引導學生多寫觀察作文,進行實物寫生。指導學生寫讀書筆記,多給孩子創造展示的機會,促進孩子表達能力的形成和自信心的形成。每次學生作文交上來之后教師進行初改,然后選擇寫得好的和寫得有問題的作文在課堂上講解,讓學生大聲朗讀,發現問題,再指導學生修改,這樣就會漸漸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上好一節語文課容易,上一節有靈性的語文課不容易;做語文教師容易,做一個有靈性的語文教師更不容易。一堂有靈性的語文課,呈現給我們的是:時而慷慨激昂,時而柔情綿綿;時而情景交融,時而自然流放。
靈動的語文課,師生融洽,興趣盎然;靈性的語文教師,充滿自信與關愛,才華橫溢,語言優美,風趣幽默。讓我們不斷學習,爭做一個詩意的語文教師,用你的智慧去創造靈動的語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