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慶英
我國古代教育著作《學記》強調:“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人師也?!庇形徽苋艘苍@樣說過:一位合格的教師知道教什么,一位優秀的教師知道怎樣教。可見教師必須懂得教育規律,掌握教育理論。教育激勵理論存在于教育的全過程,滲透在德智體等方面的教育活動中,時刻不可放松。加之中學政治教學內容的理論性、抽象性、枯燥性,更凸顯了政治教學中運用教育激勵的重要性。
教育激勵是教師與學生彼此或自我誘發教育需要與動機,引導教育(包含教學)行為,努力實現教育目的或教學目標的過程。注意激勵學生,盡量減少學生的挫折感,是時代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在教育上的反映。這種時代精神廣泛體現在現代哲學、倫理學、社會學與心理學等領域中。本人結合教學實際,嘗試運用教育激勵策略于具體的教學實踐中。
一、開始教學時,側重從態度與需要兩方面選擇激勵學生的策略
眾所周知,需要是由未滿足的欲望、要求或由剝奪引起的人的內部的緊張狀態。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形成推動人們行動的內在力量。需要是動機的前提,動機是需要的發展。誘發學生的需要與動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具體做法是:
1.利用懷疑、驚奇、發現、探索和幻想的價值。在教學過程中要科學地創設問題情境,有意識地讓學生處于驚奇、懷疑、信念沖突、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困惑或面臨矛盾要求等狀態中,可促使其心理沖突形成從而獲得激勵力量。例如,在講貨幣的基本職能時,我給學生設計了這么一個問題:“人們在購買商品時,通常要通過這么兩個過程來完成,一是買賣雙方要討價還價,二是買賣雙方要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那么,上述兩個過程分別體現了商品的哪一個基本職能?”這個問題比較靈活,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又具有對新知的困惑、不確定性,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2.利用提問和活動把學生的興趣集中到學習內容上。在新授內容開始時,通過提出有趣的問題,刺激學生的好奇心,此時學生往往感到有必要解決疑難或獲得更多關于課題的信息。例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進行思想或做出預見,或提出一些學生在成功參與活動后能夠回答出的問題。如課前通過讓學生收集公民民主監督資料,讓學生回答公民民主監督的內容及意義。
3.利用游戲、模仿調動學生積極性。游戲是一種教學活動,教師利用這種活動,一是將游戲與學習內容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玩中學,寓教于樂;二是幫助學生在游戲中評價自己的選擇。模仿是另一種教學活動。它可以再創造或復制真實的事件或情境。例如在“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教學中,本人設計讓學生作為導游領著大伙“游上海世博”的情境框架,從而幫助學生在具體“事件”中體會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文化的多樣性,讓學生在“事件”中進行決策、作出選擇和獲得結果。
態度方面,教師要盡量與學生擁有同樣的價值觀念(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用同情的姿態傾聽學生的意見,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從而形成學生對政治學科學習的肯定態度。在教學過程中,非萬不得已,筆者不批評違規學生,而是用“感情”方式處理。曾經在課堂上發現某學生與別人講話,不認真聽講,我立馬就停止講課,當講話的學生意識到并望著我時,我對他“深情地”笑笑?!绊懝牟挥弥劐N”,事后這位學生感到非常內疚,在他看來,自己不聽講老師不僅不批評,反而對自己笑,似乎“欠”老師太多??梢姡陀^公正地激勵一個學生,形成一個由“他勵”“自勵”“互勵”連成的激勵網絡,往往可以收到“撥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效果。
二、在教學中間階段,重點從刺激與感情兩方面考慮激勵策略
1.從刺激方面看,在連接不同的教學活動時,可運用動作、聲音、身勢語音、道具等刺激物。要提高學生興趣,讓學生更多的參與,把教學內容與學生興趣結合起來,可用幽默、例子、類比、故事或提問方式。
2.從感情方面看,要注意將學生的情感與學習過程密切聯系起來,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理想的環境中。新課標在其基本理念中指出:“在課程內容結構設計上構建‘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支撐的課程模塊,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的課程模塊?!眹@生活這一主題,本人把教學的內容與學生的感受統一起來,進而形成內容與學生生活之間的關系,這就是利用感情激勵的有關策略。
三、在教學結束階段,要注意勝任與強化兩個激勵因素
勝任,意味著學生體驗到自己成長并認識、掌握到學習內容。在教學內容結束時,及時布置同步訓練,了解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并及時進行整體評價,讓學生意識到個人的努力帶來的學習效果,并加以強化。
(責任編輯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