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長祥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美術教學有助于開發人的右腦。人的右腦是一個亟待開發的智力世界。現代腦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半球。兩個半球具有同樣的高級智力功能。左半球控制右側肌體的感覺和運動,側重于抽象、分析、計算和求同,是人腦處理語言、數字,進行邏輯思維、分析思維、輻合思維等的智力活動控制中樞,被稱為“優勢半球”。而右半球則控制著左側肌體的感覺和運動,著重于想像、虛構、感受和求異,是人腦處理表象、知覺,進行形象思維、直覺思維、發散思維的智力活動控制中樞,被稱為“次要半球”或“藝術型半球”。可見,理論思維主要靠左半球,形象思維則主要靠右半球。美術學科的特性決定它的實施是開發右腦這一智力世界的有效措施。美術教學對學生智育培養具體可以表現為以下兩方面。
一、美術教學本身不只是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和訓練,其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智力的開發是相當重要的
正確運用美術教學的特性和方法,引導學生通過對社會及事物的感性及理性的認識,把創作設計的潛能釋放出來,這正是在美術教學中開發學生智力的教學目標。智力是智慧和能力的綜合體現,主要包括感受力、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創造力等。美術教學中可以通過注重發展和提高學生的各種認知能力,促進學生的智力開發。
1.發展和提高學生的感受力
人的智力的開發與其感受力的高低密切相關,美術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學生通過藝術認識世界是生動形象、具體可感的,以藝術的魅力喚起人們對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以愉悅的心態去獲取有關歷史與現實、社會與人生的種種認識。這樣的感知愈深刻愈有助于學生感知能力的提高。
2.發展和提高學生的觀察力
觀察力是通過觀察、感覺和知覺來認識客觀世界的能力。學生通過良好的觀察力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美術學科是訓練視覺、增強觀察力的必要科目。繪畫過程中,通過對具體事物的觀察、比較、描繪,使學生全面、準確地了解其狀態、結構、色彩等特征,掌握比例、明暗和空間等關系,形成視覺上的空間立體感和逼真效果,能夠更加直接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和敏感性,培養馬克思所說的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3.發展和提高學生的記憶力
記憶力是指把感知過的事物、思考過的問題、體驗過的情感或從事過的活動在頭腦中貯存起來并再現出來的能力。沒有記憶,感知覺不會留下任何痕跡,智力也就不可能得到發展。美術學科產生的記憶更加直接、形象,因而更加深刻,難以忘懷,對學生的記憶能力的提高無疑有很大的幫助。
二、美術教學還可以在教學中“以美育人,以美啟智”
“美”時時伴隨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邊,你不留心很不易發現,但你若用心去觀察,便會覺得美隨處可見。美術課程傳授給學生的就是認知與感受。教會學生懂得了美,才能使學生懂得如何去欣賞美,發現美,如何去做一個“美好”的人。只有懂得了美,方能將學生內心深處的美挖掘出來。只有通過美的情感體驗、美的觀察積累,才可能讓學生的藝術鑒賞力得以提高。通過美的感知,也教會我們做人的“感悟”,“感悟”了的思想才會溢于我們宏偉的畫卷。我們的學生是由一個個個體所組成的,我們每個學生在茫茫宇宙中只是“滄海一粟”,世界影響了我們,但我們同樣可以去創造美麗的世界,這就是人類的偉大。人的思想從無知到成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思想上長期的思考、積累,才可能表達出每個人真摯的情感,這些思想的形成,離不開我們教師的長期教導。我們可以啟發學生樹立樂于助人、關愛他人的美好情操,可以啟迪學生樹立良好的思品觀念,可以引導學生樹立高雅的審美意識和建立正確的人生軌跡,幫助學生明辨丑惡、知曉榮辱,養成良好的品質內涵,讓學生們用稚嫩的雙手去描繪人生的藍圖,讓他們心中美好的事物呈現在自己色彩紛呈的圖畫之上。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模式,如手工制作、賀卡設計、吊飾拼貼、創想繪畫等手法,培養學生“愛勞動、珍惜美、重友情、會互動合作”的良好行為習慣,做到“以美啟智”,開發學生潛在的繪畫興趣,調動其創作靈感和熱情,因為“情緒的力量往往構成了教育過程中最微妙,也最有意義的因素”。
例如在“賀卡設計”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開發智力,大膽構思巧妙的賀卡形式,自己動手、動腦制作完成,并寫上情真意切的寄語,贈送給他們的老師、長輩、父母、同學,以此激勵他們開展相互間的情感交流。這樣可以讓學生去體會制作的喜悅,去感受別人的友誼,激發自身的自豪感與責任感,同時也讓學生掌握了廢舊物品的再次利用的方法,養成勤儉、創造的精神,并使學生在美術學習中陶冶心靈,培養上進、進取的美好品質。
綜上所述,美術教學在學校智育中是能夠起到很大作用的,同時,它對學生的品德培養、情感熏陶等方面也都有著很大的幫助。其實這不正是美術學科歷來一直都是各學段必修課程的原因之一嗎?重視美術教學,讓美術教學發揮出其應有的功用是勢在必行的,也是我們每一位美術教師所應努力實現的目標。
(責任編輯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