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愛春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新會計準則登上了歷史舞臺,新會計準則具備以下三點特色。一、有機結合了國際會計準則,同時將國家地域特色更好地體現了出來,從而使我國金融企業的發展道路變得更加的完善;二、企業資金流動和管理時間的觀念在新會計準則中得到了更為有效的完善,會計工作的價值更加彰顯了出來;三、新會計準則在農村信用社會計目標的變化中設置了促進經濟增長方式得以轉變的科學理念。
原制度規定依據實際帶出金額對貸款進行初始計量,在損益中計入相關的交易費用,而新會計準則規定,用公允價值計量貸款的初始確認,用攤余成本計量后續確認,同時在初始成本中計入貸款相關交易費用,因此,對新會計準則進行執行之后,農村信用社的貸款賬面余額變為了依據實際利率將預期現金流折算之后的價值,而不再是貸款的初始成本與已償還的貸款本金之間的差值,這就將一種未來預期的市場價值反映了出來。新會計準則規定,金融機構貸款發生減值時,在確認減值損失的方法應該是賬面價值減去未來現金流量限值,并計入當期損益。新會計準則比原制度更加注重現金流量和折現的概念,需要在對未來現金流量進行折現時依據貸款初始確認時的實際利率。
原制度在對投資進行分類時,依據的標準為持有時間一年,分為長期投資和短期投資,新會計準則在對投資進行分類時,依據的標準為企業的特有意圖和能力,分為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等,而不再單純依據持有時間,即使是有些債券投資的期限不到一年,但是符合持有至到期投資條件,也將其歸類于持有至到期投資。原制度在對投資進行計價時依據的標準為實際支付價款,而新會計準則對交易性金融資產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進行計價時依據的標準為公允價值,對持有至到期投注進行計價時依據的標準為攤余成本。新會計準則在農村信用社現階段的銀行債券投資方面采用的計量方法為攤余成本與公允價值,這就可以將由于國家調整貨幣政策與利息率給農村信用社可能帶來的風險進行更加準確的披露。
原制度在對抵債資產入賬價值進行計量時,依據《銀行抵債資產管理辦法》,而新會計準則在計量時依據公允價值,這可以將抵債資產的市場價值真實反映出來。原制度在理解職工工資方面比較狹隘,而新會計準則則充分運用職工薪酬的概念,包括和職工相關的各個方面,比如,工資、獎金、職工福利費、五險一金、辭退福利等,這是會計準則中第一次對職工薪酬的內涵進行的特別明確的定義。
1.防止利用會計政策的選擇權對利潤進行調節
第一,運用金融資產的分類選擇對當期損益進行調節。新會計準則規定,在所有者權益中計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損失或利得;在當期損益中計入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損失或利得;如果滿足一定的條件,可以重新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和持有至到期金融資產等進行分類。農村信用社可能會有選擇性地對資產進行分類、重新分類和終止確認,從而達到有效提前或延遲確認損益的目的;第二,運用證據收集的選擇權對當期里利潤進行調節。新會計準則規定,應該在資產負債表日認真細致地檢查資產的減值情況,農村信用社可能會有意識地對資產減值的客觀證據進行甄別,對是否需要計提減值準備進行有選擇性地確定,從而更好地操縱利潤。
2.防止利用公允價值的計量對利潤進行調節
在計量公允值時,在選擇公允值計量方法及估值模型等時,應該讓選擇折現率、現行公允價值等具有極大的彈性空間,所產生的利潤結果隨著選擇的變動而變動。
3.防止利用會計職業判斷對利潤進行調節
首先,由于職業判斷能力不足夠高或存在故意心理,對會計進行不恰當的估計,造成對資產或負債的高估或低估,從而使利潤受到嚴重影響;其次是在核算會計政策的不明確事項時,僅僅依據有利于管理層意圖的方面,比如,農村信用社由于具有較多的點與極為廣泛的面,存在的固定資產相當多,可能會在調節利潤時依靠改變固定資產使用壽命、折舊方法等措施。
1.強化信息披露有效性
首先,在對信息進行披露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是滿足各方利益要求。現階段,農村信用社的內部員工、投資者等不能有效地監督會計信息,而只能夠獲取零散而不完整的信息,其次要求披露信息時應當盡量全面,新會計準則要求在對信息進行披露時,應該嚴格依據業務性質,分部報道并披露分部信息。農村信用社的收入絕大部分來源于利息收入,對各分部的貢獻進行分別核算時傳統會計核算單位難以做到的,這就導致披露信息時達不到新準則的要求。
2.強化信息披露的真實性
首先,應該最大限度地避免管理層粉飾會計信息的情況,需要監管部門對農村信用社的管理層機構的歷史信息進行全面的分析和掌握;其次,提升農村信用社的實力,提升其披露真實信息的水平。長期以來,農村信用社由于存在著數據資源瓶頸,其管理方式的導向僅僅只是以往的經驗,歷史數據保存缺乏規范性,同時數據加工也比較凌亂,缺乏系統性,這就導致農村信用社在面對信息披露的連續性及趨勢時很難進行科學合理的對比分析,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1.深入理解會計要素
會計科目之間的對接變為了最為淺顯的常識,基層農村信用社的會計人員在面對新會計準則時,沒有對其中的會計要素的真實含義進行認真的分析和理解,同時也難以在對風險進行判斷、預警時依據新會計準則執行,從而在運用新會計準則時作用難以充分發揮出來。
2.有效管理后續風險
現階段,農村信用社在抵債資產、信貸及投資等領域,一套對業務發生事前、始終風險進行控制的制度體系已經基本形成了,但是嚴重缺乏判斷和防范業務發生后的市場風險的機制,這就加大了后續管理和計量風險的難度,因此應該在此過程中努力促進流程管理水平的顯著提高,同時促進對風險持續跟蹤、識別與計量能力的有效提升。
3.重視持續經營
農村信用社的底子身份薄弱,現階段有具有較強的加快改革與發展的沖動,同時短期經營業績是內部考核的主要參考因素,沒有科學的評價體系預測和管理未來的風險,導致管理層在提升盈利空間的嘗試中采用加大投資的模式促使資產規模做大做強。管理層可能在促進利潤提升時,忽略了蓄積短期業績的發展后勁,而故意采用提高短期業績的策略。
總之,新會計準則在農村信用社的經營管理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監管政策嚴重影響著農村信用社執行新會計準則的效果,因此農村信用社應該在執行過程中積極分析監管政策并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使新會計準則應有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