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曉蓓
會計從業人員幸福指數即指會計工作者對幸福感的體驗。從統計的角度,該指數以數字形式量化幸福感,在實際生活中,則反映在主觀感受上。這種感受不僅來自對會計工作的體驗,還有關在會計工作特殊性影響下的生活總體幸福感。我們以后者為主要調查方向開展研究。
幸福是每個主體的感覺,沒有客觀標準。如社會學家說:“在社會轉型期,人都在比較中驗證自己的價值。”作為一名會計人,你幸福嗎?
在調查問卷中,我們設置了1—5五個等級請受訪者衡量自己的“幸福程度”,以示與其他職業的橫向比較,又設置了“五年前”、“目前”、“五年后”三個時點,以示與自身的縱向比較。
通過對比,被調查者在五年前,目前和五年后三個階段的自我幸福指數評價,大多數人的選擇由4.5到3.5到2.5逐漸下降。這雖然只是部分調查,但也能看出很多會計從業人員對目前自我幸福總體感覺的下降,這直接導致了對未來幸福指數期待的下降。對比國民幸福總體呈上升的趨勢,會計人員對于自己目前和未來的狀態幸福指數期待明顯偏低。
調查中發現,超過5成的被調查者認為工作有明顯壓力,其中覺得壓力很大的約占兩成。男性被調查者所感受到的壓力明顯要高于女性。工作壓力隨年齡增大而不斷增長,到35—40歲達到最高點。但過了40歲以后,壓力會逐漸減小。不同工作單位的被調查者所承受的壓力程度也有所不同,總體來說,事務所的會計從業人員所感受到的壓力明顯高于銀行、事業單位,企業會計次之。具體表現有睡眠時間少、出差次數多、人際關系緊張等。
對于如何處理所承受的壓力,絕大多數(76%左右)被調查者選擇了自我調節,約1/3的被調查者會尋求他人幫助,1/6的調查者選擇轉行或跳槽,只有不到2%的被調查者會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會計是專為企業提供會計信息或財務信息而設計的職業,入職對專業知識要求較高。相對于其他行業,行業收入差距也較大。在調查中發現,會計的一般收入在5—10萬之間。但隨著年齡和經驗的增長,收入會有所增加,也就是經常所說的會計越老越吃香。在收入的滿意度上,超過一半的人選擇了一般,選擇不滿意的占1/3,其中包括收入在20萬以上的4名會計主管。可見有不少從業人員認為與其他職業相比自己收入與自己的工作量沒有成正比,而對自己的收入滿意度產生了負面情緒。

表1 會計人員業余時間安排

表2 家庭幸福滿意度
目前中國會計人才結構失衡,一方面是“簿記型會計”相對過剩,另一方面是適合市場經濟需要的“開拓型高素質會計”嚴重短缺。處于金字塔中下部的大部分會計人員,大多是非名校畢業甚至非科班專業出身,在企業中擔任出納等基礎工作,難以受到領導重視,難以實現自我發展,也難以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薪酬低于預期,由此引發幸福感的降低。而處于金字塔頂端的會計人員,享受著金領的待遇,卻因人才供不應求而承擔著大量的工作,其中的辛苦不為人知。
家庭和個人幸福指數密不可分。調查中雖然有40%的會計從業人員對目前的家庭關系選擇了一般,但選擇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的只占20%,可見大部分的調查者對于家庭關系上比較滿意。大部分會計人員在性格上都比較保守,偏好穩定,重視家庭。在工作閑暇時除了健身、旅游、上網、看書充電外,會留出專門的時間與家人度過,這無疑是緩減壓力的一種方法。
在調查中,在社會上普遍認為較理想的幾個職業中,公務員獨占頭籌,以大比重成為“會計人眼中最幸福的職業”。另一方面,會計人員在與國外會計工作者的比較中也難以看到令人欣喜的結果。有資料表明:截至2007年底,英國的ACCA在全球160多個國家擁有32萬名會員。并且,取得ACCA資質證書可以獲得英國名校碩士學位、移民資格以及國際財會界的通行證,最高年薪超過百萬元。相比之下,我國的會計職業團體起步較晚,力量薄弱,目前CICPA(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的會員人數為14萬多人,其中執業會員僅為6.5萬人,非執業會員竟達7萬多人,這與我國35萬注冊會計師的需求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一個職業如果沒有相應的社會地位和認可程度,那么其從業人員的職業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就不能得到滿足,自我發展和自我價值實現的積極性將會極大受挫。

表3 會計人員最向往的職業
會計工作環境包括會計人文環境和會計自然環境。從人文環境方面看,很多單位缺乏企業文化建設,會計人員沒有話語空間,缺少文娛活動開展人際交流,領導又施之加班升職、美化財務報表的壓力。從自然環境方面看,我們在調查時發現,辦公室裝飾過于單調乏味,對于長時間坐在辦公桌前或是電腦前工作的會計人員,不僅有損身體健康,也會降低幸福感。
近幾年來,國內外大量會計舞弊案件的發生,使得會計誠信問題成了世界性的難題,引發了全世界對會計誠信的思考。人們責備會計人員道德滑坡,而會計人員也感到被動與無奈。政府缺乏制度的保障,才是導致會計人員難以保持獨立性的原因。社會誠信之風不正,政府對會計人員的保護不足,使得會計人員經常處于兩難的境地,加之被社會誤解的壓力,導致幸福指數的下降。
1.調節心理壓力,保證心理健康
心理壓力嚴重影響著會計人員的心理健康和工作質量。會計人員學會自我減壓是提高幸福感的良方。心理學上倡導的壓力調適方法有如合理宣泄、轉移注意力、傾訴等等對于會計人員都適用。
基于提高幸福指數,降低心理預期,減少攀比情緒是一個很好的建議。也許一時之間改變不了工作的壓力,減少期望值卻能讓我們感到更幸福。
2.換個角度看世界
幸福感的大小不僅來自于實際生活中所擁有的,也取決于我們對“幸福”的期望。也許我們無法決定工作的時間,無法改變激烈競爭的社會,無法左右領導的喜怒,卻可以調整心態讓自己更快樂。換“用生命回應職業的需要”為“用職業實現生命的價值”,換個角度去看待工作,用職業實現生命的價值,職業便是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在工作中充實人生,享受人生,幸福感也會隨之上升。
再者,我們習慣與他人作比較收入、社會地位、家庭。然而比較中我們往往只會看到更加優越的人,結果無疑使我們沮喪。不妨換一種比較方式。轉橫向為縱向進行對比,少與其他人對比,多與過去的自己對比,換個角度看世界。
1.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
優美的工作環境可以提高人的工作效率。會計人員每天都面臨著大量的業務,不能有絲毫的松懈。會計人員的辦公室空氣清新、寬敞明凈、和諧安靜、物品擺放整齊有序,有助于提高會計人員的工作效率。會計工作是由若干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部分組成的,每個會計人員擔任著不同的角色,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縮短他們之間的心理距離,增強信任感。會計人員之間相互幫助、相互理解、團結合作,形成和諧友愛的工作氛圍,更有利于創造良好的會計人文環境。
2.任務制代替時間制
由于會計工作的特殊性,每天的工作量并不相同,月底或是特殊事件時會比較忙碌,會計師事務所更是有分明的忙、閑兩季的分別,所以對單位來說,實行任務制比時間制更合理。如果說會計人在忙季是不可避免地要加班才能完成任務,那么也能在閑季時有更多閑暇時間。例如對會計師事務所來說,可以在閑季給員工輪換著放年假,或是組織專業知識培訓、集體出游,更具人文關懷。
同時,單位可以建立以任務制為基礎的個人績效考評制度,將任務的完成量與工資掛鉤,建立科學的內部分工制度,選擇合適的會計核算程序,完善工作單位內部的激勵與監督機制,充分調動會計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1.健全法規保障
第一,完善會計基本準則。即財務會計概念結構的建設和新會計具體準則的制定,以解決會計人員在執行過程中出現的準則真空問題。
第二,發布會計慣例說明公告。會計慣例的選擇反映了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必須加以明確。
第三,制定和推行會計職業道德基本原則和基本規范。采取他律和自律相結合的方法,把會計主體內在的價值目標和外在導向目標相融合,形成高層次的職業道德。做好其他相關經濟法律法規的完善與協調工作,防止會計人員鉆法律的空子。
2.提供專業知識培訓
針對會計人員專業知識更新快、職稱考試難度大等壓力,我們建議有關部門為會計人員提供專業知識的培訓。首先,切忌形式化,建議分級次、分難度為不同崗位的會計人員進行培訓,基礎培訓應趨于免費且必須參加,其他課程則可提升難度并細分科目,由會計人員自主選擇參加。其次,善用遠程教育,為會計人員提供時間、地點上的方便。最后,除了專業知識外,也可開設講座,或了解時事,或請會計行業的成功人士傳授經驗,讓這一課堂成為會計人員互相交流的家園。
3.提高會計職業團體的社會地位
借鑒英國的ACCA和美國的AICPA的做法。不斷提高會計職業團體的社會地位,在制定準則、法規時認可專業人員的意見,對會計學者提供更多關懷與保障,努力致力于在國際上提高中國CPA的影響力,都能逐漸改變人們對會計人員的印象。
4.在全社會樹立誠信的良好風氣
現代社會頻發的金融舞弊事件,觸發了人們對社會誠信的大討論,正是樹立誠信風氣的大好時機。我們建議政府一方面加大會計準則、法規、會計職業道德的宣傳,讓會計人員以外的經濟活動中的相關人員都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從而在整個經濟市場上樹立誠信的風氣。另一方面,在會計人員的培訓與教育中,加強誠信教育的比重,增強會計人員的誠信意識。
當今社會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幸福與否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會計從業人員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幸福指數普遍偏低,但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需要會計人才,需要處于金字塔最頂端的會計人才。提升會計人員的幸福指數,是對會計人員的關懷,更是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
[1]王思睿,趙健.中國會計人生存狀況分析[J].財會通訊,2008,(7).
[2]會計人員面臨的心理壓力[J/OL].http://www.jhxcpa.com/caiwu/696.htm l,201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