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剛
公司治理是指通過一整套的制度安排來協調公司與公司利益相關者之間關系,保證決策的科學性,進而實現各方面的利益。
1.以英美國家為代表的市場監控模式。該治理模式以外部監督為主,公司內部并不設立監事會,公司受到如市場、政府、中介機構等的監督。獨立的審計制度很好的規避了財務報表舞弊行為,減少了偷稅漏稅現象。
2.以德、日國家為代表的股東監控模式。該模式是一種典型的內部監控模式,公司內部設立執行董事會和監督董事會雙層董事會,監督董事會享有監督公司的決策、運營,審核公司賬簿等權利。該模式還有一個典型特征是商業銀行是公司的主要股東,處于公司治理的核心地位。
3.以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為代表的家族治理模式。該模式以家庭成員作為公司的控股股東,由于董事會和管理層排外,導致公司的決策以及經營管理權全部落在家族成員手中,形成家族聯合治理的局面。經營者受到來自利益和家族的雙重壓力,身上負擔的更重,使家族企業面臨解體的風險。
4.以前蘇聯和東歐為代表的“內部人控制”模式。這種模式本身是一種不健全、不完善的模式,既缺乏內部控制,又缺乏外部治理。這種缺陷使得這種模式不被采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英美國家為代表的模式將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督權分離開來,決策更加科學民主,監督也更為有效,已成為各種模式效仿的主流模式。
1.內部產權結構不清晰。在我國,大多民營企業整體產權清晰,但由于民營企業股東之間缺乏正式的契約關系,導致公司內部各部分關系模糊,難以明確界定。即使是家族企業,企業的所有者按照何種比例分配,也往往是模糊的。這種缺乏契約化產權結構劃分的公司治理結構,使得民營企業做大之后經常出現產權糾紛問題,嚴重的甚至出現企業解體現象。
2.產權結構單一。由于我國的民營企業大都是家族企業,股權大都掌握在創始人手中,由于排外心理以及較強的自我保護意識,企業一般不愿意聘請外人,對外相對封閉。這就使得我國民營企業的產權結構缺乏社會化以及多元化,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性差。同時帶來了民營企業主要依靠內部融資、融資方式單一、以及企業決策缺乏科學性等問題。
1.公司治理結構虛化。隨著民營企業的發展和壯大,公司治理結構虛化問題越來越突出。民營企業為了滿足《公司法》以及企業規模要求,設立了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等公司治理機關,但由于民營企業股權高度集中,董事會的決定權最終落在掌握大量股權的董事長手里,董事會如同虛設,企業缺乏健全的、獨立的董事會來保證企業正常健康的經營機制。
2.忽視公司章程的制定及運用。公司章程作為企業的基本法,是企業權力制衡與協調機制的基礎,但許多企業制訂公司章程的初衷只是為了達到注冊登記的法律規定,簡單套用通行樣本,并非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制定,這就使得權力制衡與協調機制的設計與企業實際不符,為可能存在的糾紛留下隱患。
由于大多數民營企業采用單一的產權結構,所有權和經營權并不分離,導致主要出資人的決策占據主導地位。科學民主化的決策機制的匱乏使得董事長一人掌握絕對話語權,缺乏來自外部的有效監控、制約和反饋,決策風險大大增加。
內部融資一直是民營企業的主要融資方式,外部融資雖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作用十分有限。由于民營企業缺乏透明度、社會化程度低等問題,使得民營企業難以在社會上籌集資金。雖然有相關政策的扶持,多數民營企業很難獲得銀行貸款,即使獲得貸款額度也十分有限。其他的對外融資道路也很難走通。
民營企業在管理層人才選拔上具有非常重的家族觀念,排斥外來人員現象嚴重。這種由血緣關系組成的管理層,一方面在企業內部很容易形成巨大的凝聚力,一起為共同的利益目標而奮斗;另一方面,由于企業的約束機制不健全,致使管理層對企業的支配權力過大,管理層有足夠的機會為自己謀福利,容易與各股東產生利益沖突。
民營企業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治理行為不規范等問題嚴重阻礙了民營企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對于上市公司而言,公司治理問題使得民營企業內部經常發生利益沖突,小股東利益受到損害的現象時有發生;在董事會和管理層進行決策、經營管理時,科學性和民主性的缺乏使得民營企業經營風險大大增加。這些集中體現在企業的運行效率降低,企業的形象受損,嚴重的甚至會使民營企業面臨誠信危機,引發對上市民營企業的質疑,投資者紛紛拋售公司股票,使其股價急劇下降,面臨生存威脅。對于沒有上市的民營公司來說,加強公司治理同樣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家族聯合治理現象的普遍存在,若企業沒有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董事會和管理層在選拔人才時排外心理嚴重,即使招聘到可靠的人才,企業內部復雜的關系使得人才望而卻步,人才流失嚴重。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中國民營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原有的企業內部治理機制已不符合新的時代要求,要適應新的環境,必須完善對企業的治理。民營企業要做大做強,就必須完善公司治理結構、規范公司治理行為,否則,民營企業不可能持續健康發展,甚至面臨被淘汰出局的風險。
[1]陳瑜.民營企業公司治理問題探討[J].現代商業,2009(5):162-163.
[2]婁伶俐.國內民營企業公司治理研究綜述[J].公會論壇,2004(6):65-66.
[3]陳昕,沈樂平.民營企業公司治理機制及其發展趨向[J].商業研究,2009(5):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