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啟香
現代企業體制下,因企業“經營權”與“所有權”的剝離導致與企業“經營活動”以及與其“結果”密切相關的企業“債權人”、“所有者”、“管理者”、“政府”等層面的利益存有相對的“矛盾及沖突”。為了正常、有序地開展“經濟活動”,利益不同集團可憑“法律法規”以及“制度”的制約下的“會計信息”進行關系調整與協調,憑規范的“會計基礎工作”對“經濟活動”展開表述,對企業“經營管理”依會計所提供的“財務情況”及“經營成果”進行評價。
現代企業體制最根本的特點是“政企分離”。首要條件為政府“雙重職能分離”,也就是政府的國有資產所有者管理職能與社會經濟管理職能分離。政府的國有資產所有者管理主要職能是經“理順產權關系”,行使所有者的“終極所有權權力”,以達成“社會公平競爭”及“經濟”的穩定增長。政府社會經濟管理主要職能是經“法律法規”、“產業政策”及“行政手段”對所有企業開展“宏觀調控”及“間接管理”。企業依“企業法人財產權”的權責展開“組織經營”,準確、真實的開展會計“核算與監督“,進而達成對所有者資本的“保全、保值及增值”的需求。
企業“經營目標”是謀求最大化的“企業價值”。會計在企業管理中具有一些“管理職能”,只有“會計人員”與“管理當局”目標相同時,方益于企業的“經營管理”獲取最大化“經濟效益”,由于“經濟交易”的繁雜特點,要求企業于“會計政策”的選取以及會計“記錄、報告、計量”皆需服從于企業“整體目標”,如此方可實現“目標統一”,進而在競爭上占有一定優勢。針對企業會計人員的“審核與監督”職能盡管“職業道德規范”與《會計法》皆有提及,可受“雇傭關系”影響,會計沒有雇傭關系的主導權,導致會計人員不具備確?!氨O督職能”實現的“獨立性”保障。企業“會計人員”不能無視“雇主利益”。因為雙方雇傭關系的“維持”是盡力獲取“雇主信任”方可延續。由實踐而言,企業會計人員對管理當局“違規行為”無法阻撓,很多時候還將成為“參與者”。
會計監督體系是由“內部、國家與社會”三方面的監督共同組成,可三者彼此的“職責”、“目標”以及“實施手段”與所“承擔責任”皆存有極大差異。相關規定明確了“內部監督”、“國家監督”與“社會監督”的根本任務為維護國家財經的“法律法規”,可卻無具體要求。三者彼此監督權限的差異性未充分體現,致使“三種監督職能”相混淆。
威懾力的缺乏,直接導致了“政府監督”的職能的“實際效果”與“長遠效用”的缺失。受各種“監督職責”因界定不清的影響,產生“檢查重復”,導致出現問題彼此推諉。
讓注冊會計師的經濟警察效能充分發揮,符合當下“市場經濟發展”態勢。可業務競爭與執業環境的“不正當”與“不規范”,加之對“注冊會計師”監管的缺乏,令其經濟警察效用未得以充分發揮。
傳統觀念對會計工作“重檢查”、“輕監督”。一般意義上講,“會計檢查”與“會計監督”為兩個不同概念。會計檢查即為“查賬”,主要對“會計核算資料”的內容真實性展開檢查,檢查“手續齊全與否”,依結果對其“經濟活動”合法性展開判定,查賬歸屬消極的“事后檢查”手段。會計監督恰好相反,對單位“事中、事后生產經營”活動展開全方位監督。積極的會計監督是防患于未然,將風險拒之于門外防范的手段。伴隨逐步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財會工作呈現出“核算單位分散化”發展趨勢,“下屬單位”成為實際及模擬的“利潤中心”。如此降低了財會部門的“核算任務”,可以將時間用于從事“監督管理”上,杜絕“不合理開支”等問題的發生。
1.對企業資產加大監督管理力度,最大化的規避資產流失。其一,加大各項資產的控制力度。其二,加大對外“投資監督”。其三,加大企業對外“經濟擔保”監督力度。當企業想要給“其他企業”提供“經濟擔保”時,務必對其“資產狀況”、“負債狀況”、“償還能力”展開詳盡調查,且依相關程序履行之后再進行。
2.對企業成本費用加強“監督管理”,以保證“成本費用”開支的規范化,其一,對跨期攤提費用“強化監督”。其二,對“管理、銷售”費用開支“強化監督,特別是對業務招待費的開支標準與使用范圍“強化監督”。
3.對“企業利潤”與“利潤分配”的“加強監督管理”,維護企業“所有者權益”。其一,對“營業外支出”加強監督,禁止自行加大“營業外支出項目”。其二,對“稅后利潤分配”加強監督,對“分配方案”以及“盈余公積金”與“公益金”是否依“規定計提法”進行擬定進行審查。對公益金有無用于“職工集體福利”等支出展開監督。其三,對“國有資本金”與“權益”加強監督。對“國有資本金”與其效益的“增減變化”展開監督,尤其對涉及產權變動的“企業改制”、“分立”、“合并”、“產權轉讓”等事項,務必上報“董事會”及“主管部門”審批,保障國有資產的最大化的增值與保值。
1.對“社會審計監督”加大力度。社會審計監督,重點是對“各種經濟活動”的咨詢與鑒證。經“會計師事務所”對企業“年度財務報表”展開“合法、真實、全面”的審查,對“承包經營期滿者”進行檢查,對“經濟糾紛的調解”、“資產的評估”與“重大經濟項目”展開可行性、操作性研究等,對“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務必杜絕“偽造及粉飾”,杜絕對財務報表的“誤報、虛報、重大遺漏”等會計信息失實狀況,確?!皶嬓畔⑹褂谜摺焙戏嘁?。
2.加強“政府監督”效用。《會計法》規定:“財政”、“審計”、“稅務”、“人民銀行”、“證券監管”、“保險監督”等機構需憑借相關“法律”、法規”所規定的職責,對有關企業“會計資料”展開監督檢查。政府部門需對“注冊會計師執業質量”與“會計師事務所”展開監督,對“年度審計報告”展開相應數量的定期,推進“會計師事務所”實現“客觀公正”原則。
對“會計人員”進行監督管理,提升“會計隊伍”的整體素養,是強化“會計監督”的基本要求。其一,需具極強的“法制觀念”,能夠履行“會計職責”。其二,具有良好“會計職業道德”,具有一定的“專業素養”與極強的“綜合能力”,不斷學習探索新的“技能與知識”,提升“業務操作”水平,對職業的“規范、謹慎”可認真執行,提升“會計隊伍”整體素養,確?!皶嬓畔ⅰ闭鎸嵖煽啃?,讓“會計監督”獲得有效執行。
[1]郭丹,現代企業制度與會計監督的相關性及措施[J]現代企業,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