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菊紅
我國初級中學歸屬“義務教育范疇”,經費多出自“國家財政”,故此于“內部控制建設”,“義務教育資金”能充分使用;但是,如何利用好資金,讓其充分發揮效用,由內部控制層面,需進行嚴格“收支管理”,如此方可令學校“財務、教學”管理雙管齊下,充分發揮“內部控制”在學校管理水平提升的的關鍵效用。
“中學”屬“非盈利性”。內部控制是以“會計”為基礎,卻突破“會計”的操作及控制手段能及程序和步驟與措施,其終極目標為將教育資源進行“優化配置”,推進我國教育事業的健康、穩定發展,增進學校的“辦學能力”及“綜合水平”,進而增強學校“競爭力”。學校的“教學管理”及“財務管理”可通過完善、健全的“內控體系”相結合于一起,生成規范化體系的“教務”及“財務”,增進學校發展力度,具有健全的“內控管理”,學校整體競爭力將獲得迅猛增強,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學習成績亦將提升。
當下學校“生源”日趨擴大,社會對學校“教學質量”提出更高要求,于軟硬件設施上學校亦增加投資,如此,購買“材料”、“設備”這些基礎設施建設上的問題便反映出來,出現“監管漏洞”、“浪費”及“違法亂紀”,進而導致國有資產“流失”、被“損害及侵占”。鑒于此,學校須由“體制”上、由“源頭”上抓堵漏洞。創設完善“內部控制”系統,保障學校“資產安全”,經構建“內控體系”,提升“會計監督”,達到學校資產“安全、完整”性。
在增進“師資力量”與提升“軟硬件設施建設”等方面,對資金投入“不斷加大”。如何合理的“管理資金”,提升資金的利用“效率”,科學有效的對資金展開“運作籌措”,對學校的“發展”及提升“綜合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當下學校普遍存有“內部控制體制”缺乏問題,于資金不足狀況下,資金“閑置、浪費”問題嚴重,導致學校“管理效益低”。
中學“內部控制”體制普遍存有諸多問題,主要體現于“審批流程”有失科學,致使“內部審批”體制缺失;“經濟事項”的運作流程太過簡化,且各部門權責混淆不明,“運作流程”的實際操作與規定不統一,嚴重制約了工作的“質量與效能”。于內部控制體制上,一些學校無完整“內控制度”,于“財務核算”中是以“內部財務體制”來取代,未創建“業務操作”的條例,僅憑財務工作者經驗展開“判斷及處理”。此模式下,加大了學校建設風險,因制度建設的缺失,無法確保資產的“安全、完整”,會計資料亦將失真,“準確、真實以及完整”亦不能相信。
非贏利性,讓學校忽視了對“財務會計核算”的管理,且于“財務會計”工作上亦存有“基礎工作”不扎實現象。有的學校存有“財務會計”工作者不專業、不專崗、多崗多責、身兼多職等問題;有的會計工作者其“業務能力”及“水平”偏低;有的學校為了壓縮編制問題就聘請無會計從業資格者,他們不了解“會計核算流程”,缺乏會計專業素養;若會計工作不依流程進行運轉,其核算過于簡單化,導致“會計核算”質量低,甚而發生“會計核算出錯”狀況;某些學校還存有任意設置科目的情況,導致“數據嚴重失實”。
監督體制缺失導致內外部監督皆沒能充分發揮效能。受學校“公共性質”影響,政府部門審計重點監督學校的“資金使用狀況”,極少關注學校“內部控制”的構建及執行,致使中學“內部控制體制”建設“外部監督”缺失。學校亦存有“內部審計”,由學校工作者組成的“審計委員會”及“審計小組”展開,檢有的問題僅可向上報告,上報給教委有關單位的領導,令學校“內部審計”的效能無法充分發揮。
健全中學“內部控制”體制,其必備條件是抓好“財務工作者”的配備,合理運轉“內控體制”的關鍵是財務工作者對內部控制的“操作”。財務工作者在完成日常“財務工作”的同時,對其提出更高要求,需負責創設與健全學校“內部控制體制”。除去熟悉日常“會計核算”,還需全面“認識及把握”學校“內部控制”工作,明確其權限,結合于“會計核算”分工,于“資產、采購、資金、基礎設施”管理等,進行“分工合作”及“監管”。配備會計工作者,需充分考慮其“專業素養”、“業務水平”等,令其既掌握“會計核算”,還可于各自權限內,以學校“日常工作”及“重大事項”為出發點,依流程安排開展“內部控制工作”。
首先,建立和完善公立中學的內部控制制度。建立內控制度要以預防控制為起點,事后控制為輔助,從制度上而不是從結果上杜絕不法行為、杜絕無效率的重復工作。在崗位設置方面,要重視崗位之間的制約作用,明確各個崗位的職責范圍,并且將責任落實到崗、落實到人。其次,合理設置流程程序。第三、把控關鍵控制點。目前,高中教育還未被納入義務教育范圍之內,因此,學費也成為了學校資金的來源之一,像學費收取這種金額較大的臨時性現金收取現象,就是關鍵控制點,需要謹慎對待。學校應當嚴格按照現金管理制度和學費收支制度辦理現金業務,確保資金的安全。另外,校辦資產產生的收益也是學校資金來源,其成本和利潤的支取都應當按照嚴格的規定進行,杜絕挪用和侵占行為。
其一,創設“內部監督體制”。采取“監督促優化”措施,由不同“崗位、職位”、流程中的“各個環節”間的彼此監督,將責任落實到人,生成及時發現錯誤及時解決的體制。且能以“職工代表大會”等模式,把工作透明化,公開學校“校務信息”、“主要工作”及“收支”狀況等,讓學校“領導層”與“職工”可直接交流,讓“反饋渠道”與“監督體制”得以健康有效的生成。其二,健全“外部監督體制”。外部監督,包含“審計監督”與“教育監督”。審計監督重點包含主要建設項目的“專項審計”及校領導“離任審計”等。教育局等“主管部門”的監督重點針對學校的“財務狀況”及“資金收支狀況”的合理、合規、合法展開審查。外部監督對學校存有問題需進行透明化管理,進行及時公開,對違規違紀現象進行嚴肅處理,要獎勵嚴格執行“內控體制”工作者,展開“獎、懲”結合,增進“內部控制效能”和“目標考核”彼此的銜接。
[1]梁麗珍,張少華,陳志超:加強財務管理促進學校健康發展[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11(14):115-117.
[2]安力.內部控制環境構成要素審計評價[J].中國審計信息與方法,2003,12(2):236-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