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國芳
經過多年的努力,計量經濟學課程建設和發展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也出現了諸多問題。為了及時的解決這些問題,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本文首先分析了計量經濟學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然后提出該課程教學改革的具體方案。
本科院校中統計學專業、數學專業、經濟學專業、管理學專業以及相關專業都在開設計量經濟學課程,但是,不同專業對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內容的要求不同,有的專業以理論分析和方法研究為重要內容,有些專業以建立和應用計量經濟學模型為重點,但是本科院校對計量經濟學教學大綱的制定、教材的選擇并沒有按照不同的教學重點和專業來區分。
大多數本科學校雖然已經采取了課堂講授和上機操作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但是,一般都是先進行課堂講授,在理論方法講授完畢之后,再進行實驗課程的上機操作。如果學生對前面理論知識的掌握并不好,而后經過一段時間再上機操作,部分理論知識已經淡忘,部分學生不知道如何利用計量經濟學的理論方法來處理實際經濟問題,使得理論部分和上機操作相脫節,實驗課程講授時,學生只能機械的記住操作步驟,不清楚每個操作步驟的含義,而且對于為什么采取該種方法進行檢驗和處理,以及對于操作結果的分析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
很多本科院校中,計量經濟學的教學課時只有51課時,其中包含36課時的理論課,15課時的實驗課程。計量經濟學是經濟學、數學和統計學的有機組合,因此,在計量經濟學課程中涉及了大量的概率統計學知識和數學知識,而且計量經濟學課程一般在第五學期和第六學期開設,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生對于概率統計學和數學的掌握本身并不是很好,又間隔了一定的時間,造成先修課程與后續課程銜接效果不好,所以,講授計量經濟學的理論內容時還要回顧部分概率統計知識,因此,36課時的理論課時根本無法講授完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內容,只能縮減部分內容,或者雖然講授了所有的章節,但是對于重點問題和難點問題沒有時間進行深入的講解,造成教學效果很不理想。在實驗課程方面,每章都有相應的案例分析,計量經濟學實驗課程最少要講授7個案例,而實驗課時只有15課時,相當于一個案例講授2課時,從而造成,實驗課上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自己動手去認真分析和消化每個案例,而且計量經濟學課程的考核方式還包含一個實驗報告,該實驗報告從案例的選擇到最后都要學生自己去完成,通過5年計量經濟學教學以及指導畢業論文和學年論文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對于具體的實際案例分析的動手能力并不強,雖然大多數同學基本上能夠按照實際步驟操作下來,但是對于實際結果的分析能力很差。因此,51課時的教學安排很難為學生深入學習和強化應用提供足夠的時間保證。
計量經濟學是一門應用經濟學,是經濟學、數學和統計學的有機組合,因此,計量經濟學教師必須同時具備經濟學、數學和統計學的知識,因此,講授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教師在學歷上最低要求應該為碩士研究生,而且要求是交叉學科的碩士研究生,但是又由于計量經濟學在我國的發展起步比較晚,造成具有交叉學科學歷的計量經濟學的教師比較短缺,而且開設計量經濟學專業的班級又很多,所以部分院校存在,只有經濟學專業背景的教師或者只有數學背景的教師講授計量經濟學課程,造成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效果并不太理想。
計量經濟學是一門文理滲透的交叉學科,而且只有經管類專業和數學專業開設計量經濟學,經管類專業的學生大部分是文科學生,數學基礎比較薄弱。因此,在學習計量經濟學的過程中,發現該課程涉及很多的數學和概率統計學知識,而且該課程的講解先是理論,然后再是應用案例分析,因此,在最初學習時,學生就對該課程產生畏懼心理和抵觸心理,造成學習的積極性很低。另一方面,教學過程中基本上都是教師處于主動狀態,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狀態,實驗操作部分所采用的案例也是課本上現有的案例,部分學生對這些案例根本就不感興趣,而且案例的數據都是由老師事先搜集好的,因此,導致在實驗教學中,部分同學挑選經濟問題和搜集數據的能力也很差,因此在實驗操作時,學生對案例分析的積極性很低。
分析各類專業的教學任務,從而制定不同的教學大綱。數學專業應該注重理論和方法的分析,統計學專業以及經濟管理類專業應該建立以實際應用為核心內容的教學大綱。
學校可以把理論授課也安排在機房進行,一堂理論課,一堂實驗課。例如,在講解異方差的檢驗時,在講解完“圖示檢驗法”之后,就直接針對案例進行“圖示檢驗法”的實驗操作,然后再講授“戈德菲爾德-夸特檢驗”理論內容,然后再進行“戈德菲爾德-夸特檢驗”的實驗操作。這樣,每講授完一部分內容,就可以相應的進行上機操作,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學生還能夠更好的理解理論內容,合理、正確的分析實際應用結果。
計量經濟學的教學課時可以增加到72課時,其中51課時用于理論課程的學習,21課時用于實驗課程的學習,保證每周有3課時的理論講解和1課時的實驗教學,使得理論部分和實驗課程部分的講解都能有充足的時間來完成。
由于計量經濟學專業的教師隊伍必須具備經濟學、數學和統計學的相關知識,因此,鼓勵年輕老師繼續攻讀博士,或者做訪問學者,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吸取其他學校的教學經驗,提高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可以利用2節課的時間,講授學習計量經濟學的重要性,重點講授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如何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和應用能力,以及對于學生畢業以后工作或繼續深造所起的作用。而且對于經管類專業的學生,在講授的過程中,盡量不要涉及數學推導和證明;上課期間要與學生多互動,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案例或者現階段的熱點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可以事先和學生探討一些經濟問題,分析學生感興趣的案例,在實驗課程中,以這些經濟問題為研究對象。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計量經濟學是一門綜合性課程,教學難度比較大,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迫在眉睫,教學改革的效果需要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積極配合:學校要盡可能的提供教學條件,教師要以飽滿的熱忱投入到該課程的教學中,學生要以高昂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
[1]李雙成,張宏偉.《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的若干思考[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04,4(4):101-102.
[2]龐皓.計量經濟學(第二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3]姚壽福,劉澤仁,袁春梅.本科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高等教育研究,2010,27(2):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