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璐潔
(桂林市衛生學校,廣西 桂林 541002)
“心瓣膜病”說課設計
馬璐潔
(桂林市衛生學校,廣西 桂林 541002)
心瓣膜病;說課;設計
1.1 教材分析
“心瓣膜病”選自由王建中、賀平澤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供中職護理使用的《病理學基礎》教材。病理學基礎是醫學教育中的一門必修課,屬于醫學基礎課程,又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課程,對后續臨床醫學的學習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本書從護理專業的實際需求出發,新增了病案分析、學習要點、臨床護理、各種色彩及圖標、思考題等,為學生提供了較有價值的學習指導。“心瓣膜病”是本書中第七章心血管系統疾病中第二節的內容。
1.2 教學聯系
教學對象是三年制護理專業的學生,她們已經學習了部分醫學基礎課程,有了相應的醫學基礎。病理學基礎主要是闡述機體在病理狀態下的形態結構、功能代謝等變化,直觀、形象,但內容枯燥,容易前學后忘,記憶困難。學生文化基礎弱、邏輯思維能力差、學習主動性不強、學習方法欠缺,也易產生厭學情緒。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保留了教材原有的內容與深度,相對簡化了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等;同時根據護理專業學生的特點,及時與臨床聯系,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與自主學習的能力。
1.3 教學目標
針對教材特點,結合教學實際要求,確立了以下3個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了解心瓣膜病的概念病因,掌握其病理、臨床特點;(2)能力目標:能很好地運用知識點做病例分析、診斷疾病,提高學生對該病的分析、診斷能力;(3)德育目標:培養學生認真參與、積極交流的主體合作意識及關愛患者的美德。
1.4 教學重點
重點是掌握4種心瓣膜病的概念、病理及臨床特點,培養學生認真參與、積極交流的主體合作意識。難點是如何診斷4種心瓣膜病。
中職教學應以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為本,注重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工作是一個師生交流的過程,單向灌輸“填鴨式”教學只會造成學生死記硬背。因此,教師要盡可能在課堂上創設互動平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本堂課從中職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通過教材、多媒體、影像資料、大體標本等教具,運用問題探究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進行教學。
達爾文曾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方法的知識。”學生一旦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就能主動攝取知識,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結合學生已學過的醫學基礎知識,倡導“主動參與,樂于探索,相互協作”的學習方式,指導學生運用“泛問式”復習法、反饋式指導法、自主練習法和比較歸納法等學習方法。
4.1 教學原則
為了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掌握了兩個教學原則:(1)課件為主,板書為輔。病理學所講的內容一般都是“物有所指”,通過多媒體把課本上的知識變成感性認識,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習興趣。但為了彌補課件“一閃而過”的缺點,適當的板書更有利于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的重視;(2)分析討論典型案例。引入3個連續發展的病例,讓學生對其進行分析,予其討論交流的機會,有利于學生對教學重點的理解和掌握。這種教學方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培養了學生認真參與、積極交流的主體合作意識。整堂課授課時間是45分鐘,利用多媒體,通過激趣、質疑、活動、鞏固4個環節完成教學。
4.2 課前準備
4.2.1 教師準備(1)精心備課;(2)制作多媒體課件;(3)準備正常血液循環視頻及心臟大體標本。
4.2.2 學生準備(1)自主預習本節內容,復習正常血液循環途徑及心瓣膜的特點;(2)將全班學生分成4組,分別安排在教室的4個角,教師在中間講課。
4.3 教學過程
4.3.1 課前訓練多媒體導入病例:“李某,女,35歲。胸悶、氣急5天,B超示二尖瓣閉鎖緣有贅生物。兒童期曾行扁桃體摘除術。思考:請問李某診斷為何種疾病?這種病最終會導致什么后果?”學生回顧舊知識——風濕性心內膜炎,思考后回答:“李某診斷為風濕性心內膜炎→瓣膜增厚、卷曲、粘連→最終導致心瓣膜病。”以問題為線索引出新課——心瓣膜病,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課,積極思索,為新課的講解打下伏筆。
4.3.2 新課導入引出問題:“什么是心瓣膜病?人體的心臟瓣膜有哪些?具體位置在哪里?又有什么功能?”根據預習任務,每組選取一名學生分別完成一個問題,其他組學生補充,最后教師播放視頻總結。以問題導入新課,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有效地避免了教師“一言堂”的沉悶氣氛,較好地促進了教與學的相結合。新課導入后由教師詳細講解并板書二尖瓣狹窄時心臟的血流動力學和形態改變,找出二尖瓣關閉不全與二尖瓣狹窄的內在聯系,推出二尖瓣關閉不全時的血流動力學和形態改變。通過比較,歸納、整理出層次分明的知識結構,更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4.3.3 學生活動(1)講解完知識點后,展示二尖瓣狹窄及關閉不全的心臟大體標本。讓學生仔細觀察標本,經過小組討論后,選取兩個小組中的兩名學生描述肉眼看到該標本的病理改變,其他兩個小組的學生補充,最后教師點評。鼓勵學生自己結合教師講的知識找“問題”,加深學生對重點知識的掌握。此時,教師可趁熱打鐵,引入第二個病例:“李某經過服中藥,癥狀好轉,但時有反復。50歲時,因胸悶、心悸加重又來院就診。超聲心動圖示二尖瓣狹窄并關閉不全,左房、室均增大。思考:李某患有何種疾病?”從典型案例引出教學內容,通過透徹分析、發散討論,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判斷,得出診斷結果:李某患有二尖瓣狹窄并關閉不全,這樣就達到了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2)提出新問題:“如果李某患有主動脈瓣狹窄和關閉不全,又會有哪些病理臨床變化?”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學生根據教師講授二尖瓣狹窄及關閉不全的方法,結合主動脈瓣的位置、開口方向及與血液循環的聯系,分組討論,選取兩個小組中的兩名學生講解并板書主動脈瓣狹窄及關閉不全的病理臨床改變,其他兩個小組的學生補充,小組間互相質疑、點評,最后教師精講疑點并做總結。運用問題探究式教學法,根據課前預習及課堂上的講解,學生完成了比較獨立的探討和研究活動,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對該病分析、診斷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3)結合護理專業學生特點講解心瓣膜病的護理原則,包括休息、飲食、嚴密觀察、心理護理等,強調在整個護理過程中,護士要經常給予患者安慰、鼓勵和指導,可以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增強其康復信心,達到“藥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培養了學生關愛患者的醫學美德。
4.4 歸納總結
通過板書小結本次課的內容,再次對重、難點知識進行復習。小結后,給學生做針對練習,布置課后作業:第三個病例:“李某55歲時,病情加重了,最終搶救無效死亡。”請學生課后獨立思考、解答相關問題,鞏固了知識點,進一步加強了學生對該病的分析、診斷能力。
5.1 優點
教學是一個雙向交流的過程,結合人體解剖學及護理專業學生的特點,采用問題探究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盡可能創造互動平臺,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教學活動從以教師的“教”為主轉移到以學生的“學”為主,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教與學相結合的教學理念。
5.2 不足
課堂時間較緊,對學生的討論時間及達到的效果估計欠佳,教師講課語速有時稍顯急促。
對于學生的課前預習給予適當的指導,需要學生完成的任務,也應在課前布置,讓學生有充分思考的時間,使學生能更順利地完成任務。
G420
B
1671-1246(2012)16-00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