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楓
(常州工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江蘇 常州 213002)
近年來,各高校為落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建設標準》,確保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建設可持續發展,切實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效果,一直在進行持續的改革和探索。一方面,思政課要求理論聯系實際,緊密結合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際,聯系大學生思想實際,直面社會熱點難點問題,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的深層次思想認識問題,不僅要讓學生懂得理論,還要讓其收獲思想和方法;另一方面,思政課教學面臨種種問題,如數百人的大課難以實現師生互動,學生有厭學應付的情緒,等等。但是筆者認為,只要思政教師全心投入和真情付出,并運用可行的方法,這一困境完全可以得到改觀。本文將結合課堂教學實踐,闡述在教學環節中如何綜合運用美學的手段增強教學的有效性,即在思政課中充分體現形式之美、邏輯之美、人格之美和人文之美。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為例,筆者嘗試將每周2~3學時的課時單元演變為一個主題明確、內容完整的專題講座,每次講座以教材內容為主線,既連貫又相對獨立;講座運用多媒體形式,即使延續兩個半小時不間斷,學生也不致疲勞。這樣對學生而言,每周不是簡單來聽課,而是會期待一個豐富的人文學術講座;對思政教師來說,這不是簡單授課,而是以學術講座的要求來完成教學,無疑要求更高、付出更多。從教學實踐的效果來看,富有形式之美的理論講座得到了學生普遍的認可和肯定。
多媒體教學早已被廣泛運用,通過視頻、圖片、音樂、文檔等多種形式,以更為直觀形象的方式,大大增強了課堂教學的信息量和吸引力。但是教學實踐中,由于課件制作的工作繁雜,制作不恰當就會出現設計單調、文字偏多的問題,多媒體不能全面體現視聽功能。同時,由于生硬地套用、依賴課件,還大大局限了教師的思維和課堂互動。因而,要真正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關鍵在于如何恰如其分地將“美”引入教學中。
美不是單一的存在,美存在于一個多樣統一的協調之中,比如色彩、線條、聲音、比例、節奏、韻律等張弛有度的有機結合,美的多樣性能激蕩心靈。美不是目的,美不直接創造價值,而是個體通過審美體驗產生愉悅、共鳴、持續的回味,從而令人受益。因此,教師在設計運用多媒體手段時,要讓學生多感官參與教學。
第一,視覺感染。課堂教學中,視覺效果是通過文字、畫面來實現的。課件不是講稿或教案的翻版,演示中如充斥大量文字其效果自然很差,相反,用簡潔突出的標題文字設計(可選擇采用藝術字體)則會留下較深刻的視覺印象;同時,恰當的圖表、圖片和視頻的鏈接插入,既豐富了視覺效果也增強了說服力。視覺思維相對于文字思維,是一種感性思維,但卻能更直接地觸動心靈、啟發思考。需要注意避免的問題有:過于花哨的設計、畫面切換與講授不能同步、圖像素材選擇不精與內容脫節,以及課件容量過大、忽略重點等等。在教學中教師的思路始終是主線,視覺效果只起輔助作用。
第二,聽覺感染。聲音的美感包含了音準、音調、節奏、感情等諸多要素,悅耳的富有美感的語言表達是課堂形式之美的重要一環,因而教師要有針對性地提升自身的聲音形象。背景音樂基本被忽略,筆者長期嘗試在“基礎課”的講座中適時配以古典音樂,無論是西洋樂如柴科夫斯基、肖邦、貝多芬的樂曲,還是用中國的古琴、古箏演奏的樂曲,不但不會削弱理論教學,相反,能起到調動情緒、加強聽覺記憶的良好效果。
可見,思政課的形式之美是有效地將文字、聲音、圖片、音頻、視頻完美結合。要讓學生領悟到藝術之美,思政教師自身的藝術修養是前提和基礎,教師應嘗試不斷開發課堂教學形式之美的諸要素,使課堂教學富有綜合的藝術感染力。教師積極的作為將賦予原本枯燥的理論以美感,由此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和理解程度。
長期以來,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存在一種偏見,即思政課教學照本宣科,空洞說教,枯燥乏味。許多學生怕聽理論,許多教師也怕講理論。因為理論確實不容易講好,特別是思政課的理論,它是高度概括性的、抽象性的一整套觀點和原理的系統組合。正因如此,挖掘思政課教學的邏輯之美才顯得尤其重要。如果課堂教學形式體現感性美,那么思政課的理性美則在于教學中蘊含的思維與邏輯之美,即做到說理清晰,啟發思辨。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對學生的思想進行引導、疏通和升華,但是其手段和途徑不能僅靠說教、灌輸或強迫,而是需要引導學生進行理性的思考、理性的判別,從而既能讓學生對思想性內容理解得更加深刻,也能拓展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因而思政課是幫助大學生提升理性思維的最好契機。例如,在講解科學發展觀理論時,既要合理地運用論據進行推理論證,又可以啟發學生質疑在生活中存在的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現實問題,以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實證批判的思維方式更深入地理解理論,并洞察與發現理論的美。
思政課還是培養大學生理性批判能力即批判性思維的有效途徑。大學生在思維能力方面普遍缺乏說理、質疑與創造的思辨能力。因此思政教師的教學不應是簡單灌輸,而應是推理論證、探討啟發。理論本身不是一成不變的,理論不是空泛于現實之外的,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學會提問,質疑理論,在思辨的快樂中發掘思想之美。例如,圍繞社會主義法治觀,可以通過系列的案例討論,啟發學生思考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的關系,并進一步思考如何通過法治的實現來維護公民權利。
在思政課堂上,面對一個個看似簡單的觀點教師若能引導學生挖掘出其中的思想意味,并通過歷史、現實的實例進行理性的思考,學生就會不由自主地被理論所吸引。不僅如此,思維能力的拓展也可以進一步延伸到學生的大學生活的各個層面,學生甚至會對人生進行一種全新的、包容的和開放的思考。這樣,學生在學習思政課時就不是停留于簡單表層,而是有了更為深刻的理性思考和理性認同。思維方式的改善能更長久地激發學生不斷進行自主學習和自我教育,這種思維感染必將具有深遠的啟迪作用。
通過增強教師的人格魅力,以提高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效果,這一點已經成為共識。“親其師,信其道”,高校思政教師除了應具有專業學識魅力之外,其個性人格魅力同等重要,因為言傳身教的師者個性對于學生的大學生涯,乃至對于學生的一生都有著積極的影響。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對于人格魅力在教學效果中的影響,由自發的“無意識教育”實踐到自覺的反思、運用,并從學生的積極反饋中進一步探索總結,認為思政教師的人格魅力對于學生的人格感染,體現在教師自身的言行儀表、精神氣質、人生態度、志趣創意、學思歷程等諸多方面。
第一,儀表儀態、精神氣質、情感態度的感染。教師應以得體、優雅、美好的形象出現在課堂上,不論在儀容形體、服飾搭配、行為小節等細微處,還是在教養、性格、情感、品位、價值觀等綜合狀態方面,表現出一種具有健康活力、懂得時尚、熱愛生活、富有審美情趣的個性形象。同時,教師的人文情懷對學生也有著重要的影響,體現在法理意義上的公民素養、道德層面上的誠信意識以及心靈層面上的愛的能力。思政教師如果不能在這些方面身體力行,那么理論教學永遠是蒼白無力的。因而,要在學生中傳播真善美愛,教師的身教重于言傳。
第二,志趣、愛好、創意的分享。思政教師不可能都是全才通才,但個人獨特的愛好和志趣在課堂教學中同樣可以影響學生。這種分享會讓學生感受到政治老師的趣味,一個有趣的生動的豐富的人,必定能得到大學生的認同和喜愛,也才能給學生帶來影響力。閱讀、音樂、電影、旅行、運動,無論何種方式,唯有自身豐富的體驗才能給予學生“養分”。
第三,學思歷程、精神思想與社會實踐的分享。高校思政教師的學科專業背景并不單一,哲學、政治學、法學、心理學、社會學等豐富多樣,而每位教師也各有不同的學思歷程,有的還有過其他的職業經歷,因此,教師如能結合教學內容,將個人的職業與學術生涯體會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比理論說教和泛泛舉例要更具說服力。如筆者早年在教學的同時曾擔任兼職律師,關于社會主義法治的思考與探討在課堂教學中使學生深受啟發。在互聯網時代,網絡平臺是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延伸,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也不應只采用以往單一枯燥的課堂形式。思政教師要善于運用博客、空間、論壇,與學生分享個人的學思、實踐,這樣才能有效地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發揮積極的影響力。
教師要想拉近與學生的情感距離,必須提升自身修養和人格魅力,這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教師“師德”的一個重要方面。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思想價值觀的多元化,人文精神流失成為普遍的憂慮,而大學不只具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的一系列功能,也承擔著孕育人文精神的重任。人文精神是大學文化價值的核心和靈魂,思想政治理論課在人文教育這一時代大課題中的位置理應是首要的。
“人文”與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獨立人格、人的個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義、人的理想和人的命運等等密切相關。它是人類信念、理想和道德等精神品格的結晶。高校開設的4門政治理論課分別從人格修養、歷史觀、理論體系、哲學基礎全方位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以理論打動學生說服學生?筆者認為在教學內容中應充分體現人文之美,以真、善、美、愛的心靈感染,有效地提升思政課的實效性。
以“基礎課”為例,提到“政治”,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態度為“不感興趣”、“不關心”甚至“排斥”,而這正是由于他們對“政治的本質”存在誤解。課堂上教師應通過對歷史與現實中存在的正反兩方面的例證,揭示出政治本身既不是骯臟的,也不是干凈的,只有從政的行為有美丑、善惡、凈穢之分;而政治的目的就是實現事關公共生活及其引發之公共利益的公平正義,增進共同體的全體福祉;那么,政治只能是為了讓所有的人更好地更有尊嚴地活在一起。從而進一步揭示出政治的盡頭是同情心,政治的本質是仁愛。在公民社會中,個人的就是政治的,個人生活中無論經濟、情感、價值實現,都與政治生活發生著主動或被動的關聯。“基礎課”通過富有人文啟蒙的教學,積極引導學生將關心政治內化為對于追求真善美的審美需要。
又如,在“基礎課”的法律部分,在講授公民的憲法平等權利的環節,筆者嘗試了利用多媒體課件探討就業招聘中的種種歧視現象,如《招聘登記表》中(見表1),1為性別歧視,2為年齡歧視,3為民族歧視,4為相貌歧視,5為戶籍歧視,6為健康歧視,7為血型歧視,8、9、10則為身份歧視。通過課堂討論,說明反就業歧視不僅是實現勞動者的平等就業權利的需要,也是切實保障公民憲法平等權利的需要。對照現實,“反歧視”依然任重而道遠,大學生不僅要捍衛自身的尊嚴,更要有歷史擔當的使命感。強化法律意識與責任感理應是培育公民素養與人文精神的重要內涵。

表1 招聘登記表
筆者認為,凸顯人文之美,提升公民素養,思政課將大有可為。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可見基本的價值觀培養也納入了公民教育的內涵。“教育創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陶行知語),公民教育不是培養“完人”而是“全人”,一個具有獨立思想和自由精神的人是美好的。課堂教學實踐中,結合社會現實、書籍電影中的人物、事件,在審美與“審丑”中與學生一同探索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思考理想、價值與信念,這樣的思政課才能吸引大學生。
審美不僅是教學的重要手段,同時也將是人走向自由、實現自由的必經途徑。馬克思主義創造性地提出了人的解放與全面自由發展的理想和學說,人類解放即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的最高的一以貫之的思想。通過自覺地不斷地發現美、創造美,去實現個人道德、理想、價值觀的追求,理應是高校思政課的目的。本文力圖探索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美學手段的運用,這不僅是為了提升“課程美譽度”的需要,更是提高教學實效性的需要和育人的需要。審美的形式服務于內容,形式中的點、線、色、形、音、韻無一不表現為內容的意義、情感、價值;而真、善、愛最終又通往一個目的地——美。
高超的教學藝術,不單單針對教育教學的過程,其實最大的藝術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實現心靈交流與充分的情感溝通,是受教育者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使大學生從課堂教學中體驗到了審美快感,進而自覺地追求美的理想,創造美的價值,這才是教育的真諦。教育并非簡單地灌輸知識,而是“當你把所學的知識都忘記之后所剩下的東西”(愛因斯坦)。
[參考文獻]
[1]賀佃奎.公共政治理論課的審美化教學[J].南通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2):77-80.
[2]張偉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教學應注意的問題[J].教育與職業:理論版,2010(19):165-167.
[3]譚亞莉.立足公民教育,整合“基礎課”的知識教育與意識形態教育雙重功能[EB/OL].(2011-02-23):http://jckjyw.cufe.edu.cn/ReadNews.asp?NewsID=376.
[4]邱柏生.試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綜合教學實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1):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