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黃河浪 連 蕓
收到黃壽祺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暨中國易學思想研討會的邀請函時,我們正在檀香山舉行一個由夏威夷華文作家協會主辦,并由世界多地文化機構合辦的世界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會議間隙,斷斷續續憶起與黃教授相處的片斷及當年的大學生活。一回首,驚覺已過了半個世紀!
他給我們的印象是為人清朗,溫文儒雅,從未見他對學生疾言厲色,或擺出高高在上的樣子,一看就是個潛心做學問的學者和負責任的良師。同學們都親切地稱呼他“黃主任”。
1960年剛踏進福建師范大學校門,就聽老同學介紹:我們的系主任在中國古典文學方面有很高造詣,是研究《易經》的專家。那個年代,某些人以偏見代替學術,以謬誤冒充真理,簡單而愚昧地認為《易經》八卦,就是算命看風水的,就等于“封建迷信”,因此我們只能在私下偷偷學習。
黃主任有時也給我們上古典文學課,一次講解屈原的《離騷》,他一邊用清亮的嗓音吟誦詩句,一邊仔細分析其中的含意。他還用生活中的事例作喻,生動活潑。最后,極為精確地歸結為“離騷,猶離憂也”,一個“憂”字,把詩人內心的憂傷、憂憤、憂患意識都概括進來,可說是“畫龍點睛”,至今不忘。
在全系學生大會上,也能經常聽到黃主任作報告,他的講話沒有官腔和八股味,常說一些與本系師生有關的事情。有次他以贊美的語氣告訴大家,系里的陳祥耀教授在一份有影響的全國性報刊上發表了題為《杜詩沉郁解》的學術論文,對杜甫詩歌風格和思想有深刻理解,說時充滿喜悅之情。另一回他提到,自己寫了詩發表在報章上,表揚系里的僑生不怕艱難,努力學習,追求進步。當年因印尼排華,我們系里有不少歸國僑生,那時偏遇上三年困難時期,生活艱苦,黃主任對他們特別關心,并時時給予錢物方面的照顧和精神上的鼓勵。由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中,可以看出他對師生的關愛之情。
畢業后離開大學,不到兩年就遇到“文革”災難,許多文化界知識分子首當其沖地被打成“牛鬼蛇神”,“反動學術權威”。從零星得到的消息得知,黃主任自然無法幸免,大會小會批斗之余,還要被逼進行“勞動改造”。據說他不大出聲,只是默默地將系里的周圍環境打掃干凈。我們不清楚他當時心里想什么,也許是處變不驚,也許希望熬過一段日子,仍可恢復正常教學秩序。然而冷酷的現實是,整個大學被解散,他也被遣送回鄉,到閩東偏遠山區落戶。家鄉百姓并沒有苛待歧視他,還請他到當地的小學任教。一個大學教授和系主任,竟然做了小學教師,別人當“怪事”也好,當“佳話”也罷,他是欣然接受,可見他心里的信念之火仍未被完全撲滅,作為教師的責任感時刻未放下。
災難過后,漸歸正常,約在1980年福建省召開第二屆文代會,我們當時已在香港定居,作為特邀代表出席。在省作協領導郭風先生細心安排下,請黃主任接見我們。我們看到他終于度過劫難,身心無恙,并已復職,心里十分高興,緊握他的手,感謝他多年的教育之恩。他勉勵我們,無論在哪里,都不要忘記繼承和發揚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他的教誨,給了我們信心和力量,令我們克服許多困難,在海外能夠順利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