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 靜,張建新
(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湖南湘潭411201)
論互聯網對高校師范生教育信仰的影響分析及其對策
連 靜,張建新
(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湖南湘潭411201)
信息時代的浪潮已席卷全球,互聯網所具有的虛擬性、交往性、開放性,使其成為全球性交流通道的同時,也對教育帶來了利弊兩方面的影響。本文主要分析互聯網對高校師范生的教育信仰有著怎樣的影響,并對其消極影響提出相應的對策思考。
互聯網;高校師范生;教育信仰;影響
互聯網作為全球性交流通道的數字媒體,與教育的關系已越來越密切——不僅作為一種技術文化因素影響著教育,更作為一種社會文化因素引發了一場從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到教學內容乃至教育觀念和教育目的的全方位的深刻變革[1]。作為未來教師隊伍接班人的高校師范生自然也身處這場教育變革之中。如何正確的認識這場由互聯網所引發的教育變革對高校師范生各方面的影響,尤其是對他們教育信仰的影響,積極的促進高校師范生教育信仰的生成和穩固,是當前值得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互聯網環境下的高校師范生教育信仰,主要是指在計算機網絡的環境中,高校師范生受眾在全面、客觀地接觸信息的基礎上,選擇吸收正確的信息,從而形成教育信仰的過程。
互聯網環境下的高校師范生教育信仰,具有區別于高校教育的特性,主要表現為:
虛擬性的網絡社會把高校師范生的學習、生活從物理空間轉移到電子空間,打破了高校環境對學生的種種限制,使學生體驗到許多現實世界中無法體驗到的感受,提高了學生學習和生活的興趣,使學生的認識能力范圍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從而促進學生對相關知識、技能的學習和素質的提高,加速學生教育信仰的形成。
互聯網打破了高校教育單向性的傳授方式,激發了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師生之間的雙向或多向的交往。在互聯網環境中,學生與他人不僅完全處于平等的地位,而且可以意義互換:受傳者可以成為傳播者,傳播者也可以成為受傳者。這種交互性使學生平等地與教師或他人進行討論和交流,通過相互啟發和入情入理的商討,使學生接受并形成科學的教育信仰。
高校師范生在互聯網上的交流打破了現實生活居住的地域、自身的經濟狀況、身體條件的種種束縛,只要學生一進入網絡,就猶如進入了信息的海洋。互聯網把圖像、聲音、文字以及以往人們傳統意義的各種傳媒融合在一起,以前所未有的迅捷速度發送到學生眼前,使學生可以快捷、方便、全面地獲取信息和交流信息,滿足了學生日益增長的信息量要求,成為學生加強學習、提高自我素質、形成教育信仰的有效載體,使他們能夠更積極、更有信心地去面對激烈的人才競爭。
互聯網環境下的高校師范生教育信仰的特征,使高校師范生教育信仰生成的環境越發復雜化。在多元混雜的互聯網環境下,高校教育不僅要實現自己的功能與使命,而且還要有效地協調社會環境與網絡環境之間的矛盾。要實現這些使命,就要科學地把握互聯網環境的特點和變化規律,利用互聯網對高校師范生的教育信仰產生積極的影響,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應對互聯網對高校師范生教育信仰形成的負面影響,促使高校師范生樹立科學的教育信仰,并將之內化為自我精神的內核和指導行動的準則。
1.互聯網為高校師范生實踐自律精神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訓練場”。互聯網是一個世界規模的巨大的信息和服務資源中心,可謂是精彩紛呈、包羅萬象,最先進的思想領域的研究成果和最低俗的垃圾信息同樣可被檢索、傳播。在這樣一個良莠混雜的虛擬空間里,缺少他律的道德力量,只有依靠個人自主的道德意識和自律精神才可能堅決杜絕低俗垃圾信息的毒害。因而,高校師范生在對互聯網信息進行自主選擇的過程,也是提升他們的道德自主意識,提高他們的自律精神的過程。
2.互聯網也為高校師范生道德認知和思維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一個“平臺”。在互聯網上,全世界范圍的人們共享的信息不可計數,要在這個龐雜的信息資源庫中找尋對自我認知發展有利的信息資源,一定要具有良好的道德認知和思維能力,否則將陷入善惡不明、美丑不分的危險境地。因而,高校師范生在選擇互聯網信息的過程中,他們的辨別意識得到鍛煉,他們的道德認知和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互聯網促進了人與人之間普遍聯系的發生,提供了人對人的理解以及感受共同普遍人性的更大可能,從而也推動了人們之間的相互關愛、相互幫助等“致善”的思想與行為的發生。互聯網上精彩紛呈的信息世界的背后,是成千上萬的人自愿地花費時間和精力螞蟻般辛勤工作的支撐,他們構造出全人類所共同擁有的互聯網,并允許他人去共享自己的勞動果實。這反映了在互聯網環境中人類所共賞的無私精神。當高校師范生在互聯網上享用信息資源的同時,意識到這種無私精神的可貴,就可能在他們的內心深處留下極寶貴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同。
不論是道德自主意識和自律精神的提升,還是道德認知和思維能力的提高,以及切實感受到互聯網環境中人類共賞的道德品質的滲透,都有利于促進高校師范生教育信仰的生成和穩固發展。
1.互聯網信息的超容量對高校師范生教育信仰帶來了認知上的“弱化”
在網絡世界里,海量信息匯聚成一個多元化價值呈現的虛擬空間,容易使部分高校師范生注意力分散,認知弱化,思維膚淺,缺乏對深層次問題的關注和思考。他們被網絡的虛擬性存在異化為一個“符號人”,抱著游戲人生的態度,崇尚無厘頭和非理性,并躲避崇高,精神矮化。不僅對信仰的認知缺乏,甚至還認為人類所應有的精神信仰毫無價值,對于自己未來所要從事的教師工作嗤之以鼻,不屑一顧,轉而崇尚網絡娛樂,渴望和追求當紅明星的奢華生活,將人生的意義和追求定位于金錢、名譽與地位。
教育信仰的需求是建立在對正確的信仰認知基礎上的,高校師范生倘若對信仰的價值認知混亂,對人生價值目標認識模糊,就會出現精神世界的荒漠化和教育信仰需求的邊緣化,而將成為“無根”(無教育信仰)的教師。
2.互聯網生活的虛擬性對高校師范生教育信仰帶來了情感上的“淡化”
網絡將現實生活中人與人的交流轉變為“人——機——符號——人”的交往模式,即互聯網中人們之間的交往總是以機器為中介的間接交往。這種新的社會活動使得傳統的面對面交往的“熟人”社會變為雖然交流卻互不見面或互不相識的“陌生人”社會。在這個虛擬的社會中,日常生活中被壓抑的人性中惡的一面在這種無約束或低約束的狀況下得到宣泄,是非感、榮辱感、義務感、責任感、尊嚴感就被置之腦后。加之高校師范生處于情感的叛逆期,對傳統的道德教化、封閉式灌輸等感到厭倦。龜縮在這樣一個虛擬世界中,逃避現實世界的規制、責任,拉開與現實世界的距離,尋求情感與精神寄托。長此以往,遠離信仰客體,就會造成他們的人際關系疏離,道德情感淡化,缺乏對社會人生及現實生活真實的情感體驗,對社會、對他人的認同感和責任感下降。甚至上網成癮,過度依賴這個虛擬的符號世界而被異化為一個缺少真實情感的人,最終成為一個精神家園荒蕪的“無根”教師。
3.互聯網生活的便捷性對高校師范生教育信仰帶來了意志上的“退化”
網絡信息的便捷大大提高了高校師范生利用信息的效率,使他們可以隨意在互聯網上娛樂、游戲、讀書、交友、評論等等,可以花比以前更少的時間和成本獲取同樣甚至更多的信息。但這種便利卻往往會造成他們的網絡依賴感,使他們不加分辨和思索的進行信息利用和傳播,形成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容易喪失自律和自主的毅力,喪失道德意志養成的基礎。再者,面對互聯網上的道德行為失范以及各種黃色、暴力信息,一些高校師范生缺乏足夠的免疫力,對于某些不良網站和論壇中兜售的各種“新主義”、“新思潮”等,也缺乏足夠的抵抗力。高校師范生長期被這類不良思想所浸染,虛擬的網絡空間中他律與自律的缺位,容易使他們的“精神家園”空無,處于信仰意志懸浮的狀態,從而影響他們教育信仰的生成。
4.互聯網生活的自主性對高校師范生教育信仰帶來了行為上的“濁化”
網絡環境的虛擬性、隱匿性等特點不僅對高校師范生的思想、情感產生了較大影響,而且影響了他們生活行為的變化。高校師范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還不夠堅定的道德意志難以抵擋撲朔迷離的網絡吸引力。于是不惜占用學習、休息時間去上網,沉迷于網絡無法自拔,致使學業荒廢,損害身體健康。更有甚者,迷戀于黃色網站、通過網絡非法侵犯他人信息和隱私等等,這些失控的網絡行為衍生到道德領域,就誘發了他們道德行為上的失控。種種行為上的濁化,不僅帶來了高校師范生個人的道德危機,還直接影響了他們教育信仰的生成。
互聯網環境對高校師范生教育信仰的生成和價值取向產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容小視,我們要在加強網絡監管的同時,有效的利用網絡,重視高師院校校園文化的建設,從各方面注重培養高校師范生的知、情、意、行,促進其協調發展,使其獲得精神動力和支撐,從而強化道德凝聚力,促進他們教育信仰的生成和穩固發展。
互聯網浪潮中的信息時代要求人們通過對信息的掌握更有效地把握客觀的物質世界,不斷提高對信息的篩選、整合能力,把信息加工成真正的知識。因此,作為高師院校的教育者應當與高校師范生一同進入網絡之中,及時、準確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隨時掌握學生的心理,感同身受、解其所難。其次,充分利用校園網絡監察機制,利用計算機監控、軟件隔離手段剔除網上的不良信息,限制網上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內容的流傳;建立健全大學生網絡行為的監控機制和管理制度,制定網絡行為準則,并督促準則的規范實施。再次,高師院校的教育者要主動出擊,贏得虛擬空間中的主動權,積極開發利于促進高校師范生教育信仰生成的信息資源,有效利用網絡媒體生動的呈現模式,讓學生能有途徑了解到各個時代中偉大教育家的先進事跡,感受到他們為教育而奉獻畢生精力的崇高品質。
互聯網環境下高校師范生教育信仰的培育,其前提就是要教育學生如何科學地走進網絡,“幫助人們與傳媒和信息社會保持一定的距離”,使學生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屬于真實生活中的主體,也能在符號世界中把握自己的主體地位。高師院校要有意識地將一個豐富的真實世界展現于高校師范生的面前,用良好的校園文化包裹他們日常的學習生活,從校園文化的物質層面、制度層面和精神層面構建學生真實世界中的精神家園,并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其中,增進真實的情感交流,讓他們時時刻刻能感受和意識到真實的自我、真實的他人,滿眼都充盈著教師職業的意義和價值,將自己的未來與祖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緊緊聯系在一起。
知、情、意、行是道德修養不可或缺且相輔相成的四個方面,只有這四個要素協調發展,一個人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支撐,也才能成就一個人的人生價值和意義。要在互聯網環境下鑄造高校師范生的教育信仰,就要培養他們知、情、意、行的協調發展,提高他們在信息世界中的主體意識,增進他們真實的情感交流,調動他們強化道德意志的積極性,引導他們踐行規范、健康的網絡行為,強化實踐體驗,增強生活磨練。還要進一步樹立高校師范生對教育信仰的價值認識和理解,并肯定和尊崇教育信仰對個人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發展的終極價值,對教育事業健康、持續發展的至高意義,以擁有自己的教育信仰為榮,成就自己的人生意義和價值。總之,在網絡時代,高校師范生的教育信仰教育就是要利用網絡對自律道德的吁求與發展自律道德的可能,因勢利導,促進這種自律道德的發展,促進道德主體的養成,并以此為基石促進高校師范生教育信仰的生成和穩固發展。
[1]陳俊坷.互聯網對教育的影響之利弊探析[J].現代遠距離教育 2004,96(6):20.
[2]何國平.當前大學生互聯網使用與滿足的新動向——基于廣州大學城的問卷調查[J].現代傳播(雙月刊)2009,160(5):120.
[3]顧海根.上海市大學生網絡成癮調查報告[J].心理科學 2007,30(6):1482.
[4]魏長領.道德信仰與自我超越[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1):1.
G651
A
1674-5884(2012)05-0072-03
2012-03-20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高校師范生教育信仰研究”(09YJA880037)
連 靜(1985-),女,甘肅天水人,碩士生,主要從事教育學原理研究。
(責任編校 莫秀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