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泳,岳 明
(1.湖南科技大學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湖南湘潭411201;2.湖南科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湖南湘潭411201)
低碳時代高校學生低碳出行意識現狀及其對策
劉學泳1,岳 明2
(1.湖南科技大學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湖南湘潭411201;2.湖南科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湖南湘潭411201)
論文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對高校學生對低碳出行的關注程度、認知水平、行為習慣、參與意愿等方面進行了調查,分析了高校學生出行現狀形成的原因,并從提高自覺意識、加強自身實踐、完善教育結構、加大宣傳力度等四個方面提出了解決對策,為進一步增強高校學生的低碳出行意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高校學生;低碳出行;意識;原因;對策
低碳出行就是在出行中主動采用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方式出行,是借用低碳經濟的理念,以低污染為基礎的綠色出行。它不僅對出行資源的規劃開發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對出行者和出行全過程提出了明確要求。低碳出行的方式和傳統出行的方式的一個不同之處就是在出行的過程中出行者需要盡量降低“碳”的排放量。高校學生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作為未來建設的接班人,對出行起著引領、帶動作用,其思想和行為引領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為此,我們針對高校學生的低碳出行意識開展了廣泛的調查和分析。
通過網絡及問卷調查,結合學生訪談等,我們發現大學生低碳出行意識仍存在認知水平尚淺、關注程度不夠、行為習慣有待改進、參與的意愿不夠強烈等問題。
1.大學生對低碳出行的認知水平尚淺。雖然有62.67%的學生認為發展低碳出行非常緊迫,但有11.98%的學生認為確實有必要,但那是國家的事情,而有四分之一的學生認為應該在保證出行的質量的前提下才會考慮低碳出行,且有1.39%的學生認為無需考慮低碳出行,這些數據反映出我們社會在增強大學生低碳出行意識方面還需進一步加強。特別是,有67.65%的學生對低碳旅游地不了解,外出旅游選擇徒步或者騎自行車的學生僅有6.61%,由此可見,真正了解低碳出行知識并能夠堅持低碳出行的學生并不多,增強大學生低碳出行意識迫在眉睫。
2.大學生對低碳出行的關注程度不夠。調查結果發現只有8.24%的學生會經常關注新聞報道中有關低碳出行的宣傳,72.34%的學生偶爾關注,近五分之一的學生從不關注或很少關注。有近一半的的學生從未在網絡上主動查找關于低碳出行的知識。因此雖然多數大學生對低碳出行持有正確的態度,但低碳出行依然是“小眾市場”。
3.大學生低碳出行行為習慣有待改進。在外出旅游時25.73%的學生表示不會進行垃圾分類,45.36%的學生表示有時候會進行垃圾的分類,但是不會仔細分類,僅有28.91%的學生會進行仔細的垃圾分類。通過這些調查結果,我們可以清楚的認識到,大學生在外出旅游的過程中,會更多的考慮自身的方便和生活習慣。而且,盡管大多數學生對在出行過程中“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節約用水”這些小的細節有所了解,但是在具體實施的時候,常常不能堅持。
4.大學生對低碳出行參與的意愿不夠強烈。有57.2%的學生看到有人在出行中的不文明現象時內心很憤怒,但不會上前制止,更有10.8%的學生表示出無所謂的態度,說明大多數學生低碳環保的熱情和積極性不高。在是否選擇去低碳旅游地調查中,有26.73%的學生會考慮旅游地是否能吸引自己,5.4%的學生表示不會去,可見雖然大多數大學生還是能夠接受綠色環保的旅行方式,但低碳出行參與意愿不夠主動。
從大學生對低碳出行的認知水平、關注程度、行為習慣和參與意愿等的調查來看,高校學生的低碳出行意識仍然薄弱,分析其原因主要包括大學生主觀因素和家庭、學校、社會等客觀因素的共同影響。
1.影響大學生低碳出行意識的主觀因素在于自身?,F在的大學生多是獨生子女,一部分學生的心理水平發展滯后,父母的過分溺愛,使得他們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他們更多從自身的角度出發來考慮問題,而不能縱觀全局,為國家乃至世界的發展做出一些犧牲。在旅游、上學、購物、探親訪友、休閑娛樂時的“自備餐具”,“拒絕包裝紙”等方式,難免會在出行的過程造成很多不便,使以自我為中心的大學生更多地追求自身的方便,而較少考慮采取低碳出行的方式。
2.影響大學生低碳出行意識的客觀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結構的教育欠缺及宣傳力度不夠等方面。
首先,家庭環境對大學生的思想狀況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由于低碳出行是新型概念,父母無法對低碳出行進行充分的教育和引導,而且,過去根深蒂固的傳統出行概念,使不少父母難以接受低碳出行的概念,在同子女出行的過程中,父母自身不低碳的行為也會給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
其次,學?!暗吞肌苯逃粔?。學校對學生的哲學、道德、社會科學等人文素質的培養在大學相對減少,對大學生該具有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缺少硬性指標的評價,這些造成了大學生對低碳出行只有膚淺的認識。同時,學校的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缺乏實驗基地,學生們不能親身感受“低碳”的理念,雖然不少學校開設了關于低碳出行的選修課,但僅有一小部分學生從這些選修課中學到真正的知識。
特別是,低碳出行在我國是一個新的概念,“低碳”的道路起步較晚,導致低碳出行的宣傳略顯滯后,且關于低碳出行規劃或相關出行規劃的制度還很少。另外,媒體和旅游地的宣傳還存在報道的形式過于單一,報道的內容較少,較難吸引大學生的注意等問題。
低碳出行在推崇綠色環保生活的今天是旅游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和選擇,在將低碳出行推廣至全國的過程中,大學生體現出來低碳出行意識仍然薄弱的問題,我們可以加強大學生的自我約束,完善教育結構,加大宣傳力度來克服主客觀影響,增強大學生低碳出行意識。
大學生受到的教育水平已經達到一定的高度,若要增強大學生的低碳出行意識,需要大學生自覺實踐,主動傳播。
目前,“碳補償”成為現代人為減緩全球變暖所作的努力之一[5],因此,大學生們可以在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網站計算好自己此次出行可能的排“碳”量,在準備出行物品時可以準備餐具和可多次使用的袋子,在出行之前可購買適量的食物以免不必要的浪費等。
另外,出行過程中交通工具的選擇對“碳”排放量有很大影響。大學生在出行前可預先設計多種路線,然后用“碳足跡計算器”計算出各條路線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選取“碳”排量最少的一種作為最佳路線。同時,選擇徒步或騎自行車是低碳出行的最佳選擇,因為它不但能減少“碳”排放量還可以鍛煉身體,在回歸自然的同時,切實為低碳作貢獻。出行中大學生們可以食用當地當季的蔬菜,不飲用含二氧化碳的飲料。對于旅游過程中產生的垃圾,大學生們應利用所學知識,主動進行分類處理,使物品得到循環利用,盡量避免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大學生作為低碳引領者,不但要做一名低碳出行的履行者,更要做一名低碳出行的宣傳者。大學生可以用博客和微博將低碳出行知識發布到博客或微博上,引起外界的廣泛關注。堅持在出行過程中以身作則并向身邊的游客宣傳低碳出行知識,同時對不良行為進行制止等。
一方面,我們要充實家庭教育,讓父母成為“低碳”領頭人。學生家長應注意孩子的非智力的因素的開發與培養,增強孩子的環境道德和社會公德心。家長在日常的生活中向孩子灌輸低碳出行的同時,還要提高自己的環境道德意識。在家庭出行時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和一次性塑料袋,盡量選擇國內低碳旅游地等,加深孩子對“低碳”的認識,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另一方面,要強化學校教育。學校可以增加“低碳”教育,讓學生成為“低碳”先行軍。學??蛇M一步完善校園規章制度,對“隨地吐痰”、“隨地亂扔垃圾”、“走后不關教室燈”等不文明的行為制定懲罰的規章制度,并安排一定數量的人進行監督管理,保證制度的落實。對低碳出行,學校還可增開相關課程及多成立課題調查小組等。
在課余時間,學校應積極引導學生學習低碳出行的知識,多組織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低碳出行重要性,形成低碳出行的氛圍。如,定期開展低碳出行征文活動,舉辦關于低碳出行的知識講座,開展低碳出行的主題班會或者團組織生活會,進行低碳出行知識競賽,看紀錄片了解不低碳出行的后果等。在旅游黃金周期間,學??梢猿浞职l揮學校社團的作用,增加低碳出行社團。學校圖書館可以適當訂閱有關低碳出行的書籍、報刊,形成良好的“低碳”學習氛圍等。
在創造一種包容性綠色經濟的過程中,需要各個方面加大宣傳力度,為低碳出行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在推進低碳出行發展的道路上,國家應起到主導的作用,政府的政策起到關鍵作用。政府不但要從道德的角度規范出行者的行為,還要從法律的角度提出嚴格的要求,政府可制定宣傳對策,倡導全民低碳出行,可將減排指標進一步提升。旅游地的政府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倡導低碳旅游。如,旅游風景區內禁止機動車輛通行、旅游風景區內禁止使用一次性餐具、乘公共交通工具、減少私家車出行等。此外,旅游地可以通過一定的獎勵措施,引導游客低碳行為。
社會媒體可以有意識地報道低碳出行,促進低碳出行的發展。媒體改變過去單一的報道模式,可以進一步拓廣和加深宣傳模式,加大網絡媒體宣傳;可以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9月22日世界無車日等各種重大節日時突出報道“低碳”的重要性;可以在節假日及旅游旺季,如“五一”、“十一黃金周”等,對國內著名的低碳旅游地進行宣傳等,來引導全民低碳出行。
旅游地也應堅持資源節約性、環境友好性、生活簡樸性、行為自覺性、系統和諧性等,形成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社會、生態旅游、生態文化等體系。旅游地要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合適的低碳出行宣傳策略,吸引人群促進游客低碳出行。例如:以混合動力巴士和電瓶車用于景區交通,向游客提供免費的自行車,減少景區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噪音污染。旅游地酒店可以對房間的床單、被套等日用品采取一客一換的模式取代一日一換,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鼓勵游客在旅游地植樹,以表達“到此一游”的想法。
當今社會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日益增強,低碳出行意識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體現之一。當代大學生要從自身的主觀角度出發,在家庭和學校的教育下,積極響應政府、社會傳媒、旅游地的宣傳號召,增強低碳出行意識,踐行低碳出行這一嶄新的理念,在出行的過程中做一名低碳出行的實踐者和傳播者,使社會得到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
[1]黃文勝.巴馬旅游實施低碳旅游模式研究[M].北京:今日財富出版社,2009.
[2]趙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宣言和行動綱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3]趙夢柳.碳補償人人有責[J].科學健身(健尚),2011(4).
[4]趙中建.全球教育發展的研究熱點—90年代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5]朱金林.修學旅游市場經營初探[J].廣西教育學院報,2004(4).
[6]范·瓊斯.綠領經濟[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7]謝園方,趙 媛.國內外低碳旅游研究進展及啟示[J].人文地理,2010(5).
G642
A
1674-5884(2012)05-0090-03
2012-03-10
2010年度湖南省共青團和青年工作研究課題(湘團辦[2010]41號)
劉學泳(1976-),女,湖南攸縣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研究。
(責任編校 莫秀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