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清名橋中學(214023) 張 惠
分組討論法是合作學習的一種重要形式,也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分組討論教學法是教師指導學生合作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是對傳統教學組織形式的一種突破和補充,可以有效的提高課堂效率。本人發現在運用分組討論教學手段時往往出現一些如下問題:
學生學習基礎和心態是有差異的,因此分組討論時,往往少數反應快學生討論非常投入,發言頻繁,而多數人游離,他們幾乎成為“多余人”,只能坐在那里“看戲”,甚至利用這個機會說閑話。小組匯報真正發言的仍是那一兩個學生。這樣真正參與的只是少數幾名學生,達不到共同發展的要求。
在小組討論活動中經常會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出現不傾聽、不分享、甚至不友好的現象,這會影響合作學習的順利開展。原因是有些學生由于對所提的問題不夠理解,獨立思考能力不夠,或者是老師所設計的題目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分組討論法只在公開課上用,平時不用,討論只是一種形式,一種點綴。當教學進行到某一環節時,教師要求學生“幾個人討論討論怎么回答這個問題”。有些問題過于簡單,并不具有探究性,也就是把不必要討論的問題拿來分組討論。此時學生雖然按照教師的要求在發表自己的看法,形式很熱鬧,但這種分組討論只有表面形式,卻并沒有實際效果。
以上種種現象反映了在實施分組討論教學法時常常存在的問題,從教師如何實施有效的分組討論,歸結起來主要是:在恰當地設計分組討論的問題的前提下,靈活選擇分組討論的組織形式顯得非常重要,另外還要合理分配分組討論在整堂課中的時間。
分組的方案有很多種,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景、問題使用不同的分組方式,要因課、因題、因時、因地而宜。
即兩人一組的交流,討論時間可短一些。適合難度不太大的問題,如下列情況:
(1)在地圖或地球儀上找比較難找的地理事物
在“大洲和大洋”一節中,要求學生找出赤道、0度經線、東西半球界線、南北回歸線、亞歐大陸、太平洋、格陵蘭島、阿拉伯半島等,由兩位同學合作完成,準確率高,速度又快。
(2)利用多幅地圖,解決一些繁瑣的知識性問題
例:“土地資源”一課,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與季風區、非季風區、干濕地區、地形區的關系表,涉及四幅地圖,復合地圖制作效果不佳,同桌的兩個同學分別翻到不同的頁面,進行對照,可以減少頁面的翻動,而且直觀明了。這樣既方便讀圖,又達到共同參與的效果。
(3)討論表面看似簡單,實際上有原理或有爭議的問題
如: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的比重很小,因此并不重要。通過討論,得到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業,加深對農業地位的認識。
這是運用最多的分組形式,操作簡單,效果較好。一般選擇一節課最有討論價值的內容,可安排兩次左右,討論時間可長一些。下面三種類型比較適合:
(1)有一定難度的問題
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需要集思廣益的問題,或有層次性、遞進性的問題,采用討論法可增強效果。例:“中國在世界中”一節,分析評價中國地理位置優越性問題,討論直接從抽象的概念開始是很難的,一開始就出現了“冷場”,教師要從簡單的例子著手分析,適當地啟發、引導到復雜的例子進行分析,先完成活動題1評價俄羅斯和加拿大(高緯度、寒帶)、巴西(低緯度、熱帶)的緯度位置,然后和中國(中緯度、溫帶為主,小部分是熱帶)比較。學生通過討論,從氣候條件、農業多種經營等方面認識了我國緯度位置的優越性;完成活動題2評價日本(島國)、蒙古(內陸國)的海陸位置,然后和中國(臨海國)比較,從資源、交通、國際交往、海洋事業等方面認識了我國海陸位置的優越性,討論結果寫在活動題3表格中。討論過程中,學生舉了很多例子: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鑒真東渡日本等,說明我國海陸交通便利,自古以來,對外交往與合作就很頻繁;關于發展海洋事業方面,學生舉出了海水淡化,海水養殖、海洋運輸、海水波浪發電、潮汐發電,海底石油開采等例子把知識拓展開去。最后教師予以歸納總結。
(2)和學生生活經歷結合,值得探究的問題
例:評價苗苗旅行社的“滬寧杭六日游”線路安排是否合理,四個同學一起查閱前面的地圖,討論一下,答案就出來了。優點:火車,汽車,輪船都坐過了,乘船到南京還可以欣賞沿江景色,晚上睡在火車上,可省下三星級賓館的費用。缺點:線路有些重復,先南京,后上海,再杭州,再返回,可再省下一些費用。
例:在學習“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一節時設計了兩道探究題,(1)爸爸從新疆買回十斤葡萄干,坐飛機回到無錫,葡萄干準備分給三個朋友,先稱了一下發現變重了,問這是怎么回事?(新疆氣候干旱、無錫氣候濕潤,葡萄干吸濕變重) 學生通過自己的知識積累去感悟、去理解,加深了對西北地區“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的印象。(2)暑假準備到西藏去旅游要準備哪些物品?為什么?(太陽帽、墨鏡、氧氣瓶、高壓鍋、地圖、GPS導航儀、自備干糧、厚點的衣服等),學生通過看書、討論,了解了西藏高寒、日光強烈,晝夜溫差大等氣候特點。
(3)非常有趣的、開放性問題
例:學完“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人均占有量少”這部分內容,請學生完成倡議書,提出的“金點子”,保護和節約自然資源,從我們身邊做起,從點滴做起。每組發一張白紙,討論一下,寫三條建議。
再如“新疆”一課,維吾爾族老爺爺在賣葡萄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學生通過討論,竟然得出了許多意想不到的答案:
運輸問題——制成葡萄干,保鮮運輸
市場風險——市場調查,網上訂購
知名度不大——創出品牌,明星形象代言,編首歌唱唱
形式單一——開發相關產業:葡萄糖,葡萄酒,葡萄汁,果醬等
競爭力不強——聯合經營,擴大規模
這道題目用學生生活經驗解決地理問題,學生很有興趣。關于葡萄干用什么交通工具運出來,出現了“飛機、火車、輪船”三種答案,學生們爭得面紅耳赤,思維在那里碰撞,爆發出火花,最后,在沒有老師的指導下,運用以前學過的知識自己解決了問題。
學生按座位并列式分組,一般六人以上,教師把平行并列的教學內容分幾大塊即幾大組,讓各組負責一項內容學習,討論時間最長,可十分鐘以上,然后在課堂上交流匯報,學生在掌握自己一組的學習內容同時也了解了其他組的學習內容,既節約了時間,又培養了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了課堂效率,達到全班學習的目的。
例:“長江的開發”一節,(方案一)全班分三組來研究上、中、下游水文特征,每一河段設計兩道填空題,學生看書、讀圖、討論完成,分組交流。(方案二)全班分兩大組:水力探寶組、航運開發組來研究長江的開發問題,設計兩組探究題,學生討論合作完成、分組交流。
(1)水力探寶組:(1)讀資料,找出長江水能資源最富集的河段在哪里?為什么?(2)找出長江流域的主要水電站。(在簡明示意圖上圈劃出來)(3)思考:宜賓以上長江干流水能最豐富,為何大型電站較少?(從工程復雜程度、投資大小、經濟效益等因素考慮)(4)找出三峽工程和葛洲壩的位置(河段、省份),說說它們的作用和地位。(5)說說你對長江水能開發的評價(利用狀況及未來的發展方向等)
(2)航運開發組:(1)長江干流大部分位于哪個氣候帶?有無結冰期?大部分干流流經地區的年降水量在多少mm以上?(2)找出長江沿岸四大港口:重慶、武漢、南京、上海;指出長江可通航的主要干支流及湖泊及航運能力較強的河段。(3)說說你對長江航運開發的評價(作用、地位、障礙因素、解決方法等)
在區域地理的教學中,自然地理部分學生有一定的基礎,教學中有時可一帶而過。例如:“西雙版納”一節,教材由“獨特的自然環境”引入“旅游業為主的經濟”這一主題。教學中可把學生分成四大組,根據不同的知識點,每組設計三至四個題目,題目印在材料紙上,學生討論完成。第一組 西南邊陲的古鎮(緯度位置——重要緯線、海陸位置、鄰國);第二組 迷人的熱帶風光(氣候類型、氣候特點、和同緯度比較):第三組 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特有動物、特有植物)第四組 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傳統民居——竹樓、飲食習慣——竹筒飯、菠蘿飯、歌舞——孔雀舞,民族樂器——葫蘆絲、傳統節日——潑水節等)。討論結束后,四組代表交流學習內容,教師總結,配上一些圖片、圖表,分析、講解,加深了學生對西雙版納自然環境整體性的認識。
并列式分組討論運用于課堂教學某一片段較為合適,不能用于整堂課教學,因為它畢竟不利于學生全面掌握知識。
并列式分組還可用于知識競賽課,例如:“中國的民族”,“中國的行政區劃”“從地圖上獲取信息”這幾部分教材內容知識點多,內容瑣碎,趣味性強,教師可打破教材的知識體系,選用競賽法,提高教學效果。畢業前的復習針對初中生的特點,可把復習題制作成知識競賽課件,讓復習課變得生動有趣。小組競賽分必答題和搶答題兩種形式,回答必答題可安排小組討論,全班分六大組,每個豎排六人左右為一組,座位設計成優美的弧形的造型,擺上幾盆鮮花,全班選一名記分員累計計分,決出前三名。課堂上各組之間競爭激烈,討論氣氛活躍,效果令人滿意。
這種分組方式主要運用在人文地理的教學中。根據不同的觀點,對學生分組,課堂上進行辯論。例如:鄉鎮企業發展帶來的利弊、填海造陸的利弊、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利弊、人口過多、過少帶來的問題。教材“聚落”一節,關于傳統聚落的開發與保護問題,教學中可舉身邊的例子:學校所在的無錫清名橋地區,京杭運河穿城而過,有“江南水弄堂,運河絕版地”之稱,關于沿河的古民居、古窯、古街是否要拆除,班上出現兩種觀點。贊成組成員提出了“拆”的理由,反對組成員提出了“不拆”的理由。最后得出結論:“水弄堂”是優秀的文化遺產,現在已剩下不多了,要供人參觀旅游,不能再拆了,不要多考慮影響城市建設問題。應采取”保留、修復、有機更新“的原則。在辯論過程中,學生針對焦點話題,聯系耳聞目睹的情況,發現了新問題、新視角,展開自由聯想,舉一反三,各抒己見,有的同學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建議:這里的拆遷是“遷”而“不拆”,不把人趕走更好,不妨把這里改造成“民居式旅館”,國內外游客更喜歡住在當地人家中,了解這里的風俗民情,還能增加當地人的收入。再造一條商業街,開幾家精品酒店、風味小吃店,如:太湖船點、無錫小籠等。建造幾個“捏泥人”的小作坊,開發清名橋、無錫窯、古運河為主題的旅游紀念品。搭建錫劇表演的露天戲臺,多建一些博物館、藝術館,展示運河古韻,江南文化的特點。辯論式分組討論使學生積極投入,開闊了視野,不斷超越,不斷創新,思維能力得到了升華,學習情緒高漲,新課在高潮中結束。
討論法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從被動聽課、記筆記轉變為主講人,課堂也從“一言堂”變為“群言堂”。充分肯定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同時,學生在課堂地位的這種轉變,使學生的學習動機也發生了變化——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這種主體意識的回歸與覺醒,會產生極大的學習動力,進而釋放出巨大的潛力。所以說,討論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討論法相對于傳統教學法來說,更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訓練。討論法的前提就是允許不同意見,允許多角度思考問題。所以,運用討論法,教師有意識地鼓勵學生打破思維定勢,突破傳統的甚至是陳舊的觀點的束縛,大膽地放手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使學生學會用別人不同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進而做到全面地、發展地看問題。因此討論法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現代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這就要求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有充分表達自我的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和展示自我的能力。但看看現狀,情況不容樂觀。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越來越低:隨年齡的增長,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的次數也越來越少。而每一次討論的完成,每個學生都要動口,必要的時候還要加上手勢,從而使自己的論述為大家所理解、所接受、所認同。經過多次的、反復的討論,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在大庭廣眾下落落大方地、從容不迫地陳述自己的觀點,有效地表達自己,很好地與人交流。總之,討論法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技巧,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
總之,分組討論是課堂教學的“活水”,激揚了學生的個性,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高效地走向探索之旅。有就是精心的預設,也有學生精彩的生成。我們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還要不斷探索,努力研究,使這種學習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