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先鵬
(羅定職業技術學院 教育系,廣東 羅定 527200)
高校課程文化對道德教育的影響與啟示
陸先鵬
(羅定職業技術學院 教育系,廣東 羅定 527200)
在定義課程文化概念的基礎上,指出高校課程文化的特點,據此分析了課程文化對道德教育的影響,并探索了其帶來的幾點啟示:重新審視德育課程的教學模式;重視學科課程的理論價值;挖掘活動課程的德育價值;利用隱性課程傳播正確的道德信念等。
課程文化;道德教育;影響;啟示
1.文化的定義。
文化一詞不僅在中文里面難以定義,在英文里面,也是難以定義的幾個詞之一。鄭金洲就搜集了300余種文化定義。[1]文化一般被定義為: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或文化是社會在其物質和精神發展過程中所得的成果的總和。
2.課程的定義。
課程一詞同樣難以定義。宋代朱熹在《朱子全書·論學》中多次提及課程,如“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小立課程,大作工夫”等。這里的“課程”是指功課及其進程,僅僅指學習內容的安排次序和規定。到了近代,赫爾巴特學派提出“五段教學法”,開始關注教學的程序及設計,于是課程含義從“學程”變成了“教程”。現今,課程一般被理解為學校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與安排。從教學的角度觀察,學科總和可理解為教學內容的總和。
3.課程文化的定義。
學校是文化傳播與創新的主要場所,課程是文化的載體。課程本身也構成了一種文化,從屬于學校文化的一部分。有關課程文化的定義也比較多。有學者認為,課程文化是“按照一定社會對下一代獲得社會生存能力的要求,對人類文化的選擇、整理和提煉而形成的一種課程觀念和課程活動形態”。[2]還有學者認為“課程文化,就其本質上講是一種精神財富,這種精神財富不只表現為課程意識、課程思想、課程價值等內隱的意識形態,而且表現為人類在漫長的進程中所創造的課程制度、課程政策等外顯的制度化形態,這樣才能構成課程文化的整體內容和結構。”[3]
課程文化被視為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4]而且越來越多的學校將課程文化視為學校特色的重要因素。[5]因此,對課程文化的研究已越來越顯得重視。根據文化與課程的概念,可將課程文化定義為:有關教學內容的選擇及其進程與安排的學校文化。
1.實用性。
從教學內容的選擇角度分析,高校課程文化體現了強烈的實用性。由于高校學生在校時間不長,學生對專業技能提升的要求明顯,因此,學校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主要以各種實操性技能為主,實現課程與專業技能要求間的銜接。讓學生在學校課程的學習中,掌握各種專業技能,以盡快幫助畢業學生走向社會,融入專業生涯。
2.平級性。
從各學科的關系出發,可發現高校課程文化具有明顯的學科平級性。這里所述的平級,不是針對學科的一級、二級等一般分級標準而言,而是針對學科間的特點與關系:其關系平等,無等級之分,也無主次之別。高校課程主要為各種專業技能培訓內容,學科本身也具有極強的應用性,無從屬關系。這些反映在課程文化上,就表現為各學科間的平級與平等。
3.活動性。
從課程的安排上看,實現課程的主要形式是各種專業技能訓練,體現了活動課程的特點。首先,打破了學科的界限。高校課程以專業技能訓練為宗旨,根據不同專業技能的需要進行內容的編排,而不完全根據學科的邏輯體系進行編排。其次,課程關注的是學生的活動而非知識的學習。高校課程主要以活動課程為主,強調對學生專業技能的訓練和提高,純理論的內容相對較少,知識的學習蘊含在活動課程之中。
4.綜合性。
從課程的進程角度觀察,高校課程文化體現了綜合的特點。如前所述,高校課程中各學科內容大多是根據專業技能的各項要求進行分解后形成的。學科間的關系是平級的。但從課程的進程上看,卻存在著綜合的特點。后續課程并不能孤立存在,它會把前存課程所含專業技能聯系起來,形成課程網絡。這類課程綜合匯總,全面培養學生專業所需的全部技能。
當前,經濟社會飛速發展,同時,帶來了道德上的陣痛,加強道德教育已成為整個社會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6]。道德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受到了來自學校各個方面的影響。課程文化作為一種潛在的力量,對道德教育亦帶來顯著影響,主要可從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四個方面加以分析。
1.道德認知。
道德認知包括道德印象的獲得、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思維能力的發展等。從課程文化的實用性來看,道德認知屬于易于被教育者忽視的部分。當然,這種忽視不是學校未開設有關德育的相關課程,也不是德育課程相關教師有意而為。而是整個課程文化中排斥道德理論的相關內容。其他學科教師常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有意無意顯露出對理論知識的排斥,這種過分實用的思想易于被學生所接納,使學生排斥對道德理論的學習,降低了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是非判斷出現問題。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個體依據一定的道德標準,對現實的道德關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為等所產生的愛憎好惡等心理體驗。從課程文化的平級性與活動性分析,道德情感受到了積極方面的影響。首先,由于課程間的平等與平級,德育課程的教學不會受到歧視性對待,為學生所忽視;其次,課程的平級關系讓學生更容易獲得一種樸素的道德教育,培養學生公正的道德情感;再次,由于課程文化的活動性,學生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能夠存在更多的操作或活動,在此過程中,遵循規范和秩序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能進一步增進學生的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指個體在履行道德義務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自覺克服一切困難和障礙、做出抉擇的頑強毅力和堅持精神。從課程文化的活動性與綜合性分析,學生道德意志的培養能夠受益于課程文化。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必須克服困難和障礙,才能完成活動任務。在綜合性的課程里面,專業技能的整合需要與意志結合起來,如果缺乏堅強的意志則不可能獲得全部的專業技能。學生在一次次完成活動任務,提高專業技能的過程中,培養了頑強的毅力和堅持的精神,實現了道德意志的磨礪。
4.道德行為。
道德行為是個體道德認識的外在具體體現,也是品德作評價依據的外在具體表現,是實現道德動機的手段。包括道德的行為和不道德的行為兩大類。課程文化對道德行為的影響是全面的深入的。高校課程文化的特性決定了對行動的推崇和褒揚,學生在課程中,教師鼓勵學生各種積極行為,這類行為亦可能含有道德行為的成分。因此,學生能夠在課程中踐行對他人和社會有意義的道德行為。但是,需要注意到是,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某些行為可能不具有積極的道德價值,有時候甚至屬于一種不道德行為。
從整體上來看,高校課程文化對道德教育產生的積極影響比較多,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課程文化也存在著對道德教育的某些消極因素。高校德育在相對主義、欲望主義與工具理性主義的合力作用下背離了大學精神和教化本性,持守價值中立、娛樂化和工具化的立場,導致了自身的異化。其結果是,以促進高校學生德性成長為目標的德育卻導致了學生人性的迷失和墮落。[7]因此,教育者需要消除這類因素的影響。從高校課程文化的概念與特性出發,以下方面是值得關注的。
1.重新審視德育課程的教學模式。
德育課程在高校課程體系里面占有重要地位。從課程文化的角度上看,課程編制者在設計課程體系時,并不排斥理論內容較多的德育課程,相反,其在高校課程體系里面的比重仍在上升。由于高校課程文化的實用性較強,學生也習慣于并易于接受與現實生活或未來專業需要緊密聯系的這類課程。因此,高校德育課程也應當注重課程的實用性,把道德知識與實際生活和未來職業道德需要緊密結合,審視與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因應社會轉型展開思考,把理解人尊重人促進學生的德育發展放在第一位。[8]
2.重視學科課程的理論價值。
高校課程實施過程中,存在強調訓練而忽視理論學習的情形,表現在道德教育上則是學生對道德概念模糊不清,道德思維能力發展不夠。因此,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通過理論的教學,讓學生明了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意義之外,還要讓學生體會到理論本身的價值與魅力。并通過舉一反三等教學形式,讓學生能夠穿透理論的學習,思考理論之外的人生、價值和世界觀等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
3.挖掘活動課程的德育價值。
高校課程顯著的活動性綜合性這一特點,凸顯了高校主要的課程類型仍以活動課程為主。活動課程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圍繞活動展開,學生能夠在活動過程中得到充分發展。高校道德教育宜充分挖掘活動課程的價值,利用活動中的情感因素,適以時機加強學生的道德情感教育;充分挖掘出道德意志的教育內容,培養學生不畏困難,敢于奉獻的道德意志;在活動課程中,還需要警惕學生不道德行為,防止不道德行為的擴散與惡化,而對于學生的道德行為則要給予肯定和支持。
4.利用隱性課程傳播正確的道德信念。
信念是個體對某一判斷持肯定態度,并堅持這一態度。信念反映人們對判斷確信無疑的心理。道德信念涉及到個體對道德判斷的態度。高校可充分發揮校園各種隱性課程,尤其是課程文化中的因素,積極傳播正確的道德信念。當前,高校學生道德問題的根源在于存在著很多不道德的信念或者錯誤的道德信念。為此,高校可充分利用課程文化中的潛在價值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念。
[1]鄭金洲.教育文化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裴娣娜.多元文化與基礎教育課程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 教育發展研究, 2002(4).
[3]黃忠敬.課程文化釋義.一種分析框架[J]. 學術探討, 2002(1).
[4]陳樹生,李建軍. 課程文化: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J]. 教育發展研究, 2010(2).
[5]吳志勇,孫傳貴,趙娟. 課程文化:學校特色的內核——以湖南省長沙市南雅中學為例[J]. 現代教育科學, 2010(12).
[6]魯潔,王逢賢. 德育新論[M]. 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2.
[7]張夫偉.論現代大學德育的異化[J]. 江蘇高教, 2010(1).
[8]魯潔. 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礎:道德教育當代轉型的思考[J]. 教育研究, 2000(7).
ClassNo.:G641DocumentMark:A
(責任編輯:蔡雪嵐)
ImpactandEnlightenmentofCultureofCurriculumon
MoralE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Lu Xianpeng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culture of curriculu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 of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impact of culture of curriculum for moral education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discussion , we have got some enlightenments: 1. The modes of instruction curriculum on moral education should be reviewed ; 2.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theory value of discipline curriculum; 3.The value of moral education in activity curriculum should be excavated ; 4. Spreading the moral belief through some hidden curriculums.
culture of curriculum; moral education; influence;enlightenment
陸先鵬,碩士,講師,羅定職業技術學院。
1672-6758(2012)07-0050-2
G6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