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豐
(武漢大學 哲學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改革開放前黨總結經驗的基本特點及啟示
——讀《中國共產黨歷史》的體會
劉慶豐
(武漢大學 哲學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中國共產黨是善于總結經驗的政黨。改革開放前,黨總結經驗的基本特點主要有:從宏觀對象看,堅持分析成績與反思不足相結合;從具體方式看,堅持分散總結與系統總結相結合;從主要成效看,促進了黨的理論與實踐同步發展。這啟示我們,新形勢下,深入總結黨的經驗,要堅持客觀全面原則,堅決避免走入某種極端的傾向;要針對不同實踐和事件,一邊分散總結,一邊系統總結;要深入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增強國際社會對它的廣泛理解與認同,增強人民大眾對它的自豪感與自信心。
中國共產黨;總結;歷史經驗;啟示
《中國共產黨歷史》①《中國共產黨歷史》(兩卷本)由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著,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出版。記述了從成立到改革開放前(1921年至1978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開展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
品讀黨的這段波瀾起伏的歷史,我們深深感到,善于總結經驗,是黨的重要特點和優勢,是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不同歷史階段取得勝利的基本經驗。中國共產黨正是在不斷總結經驗中走向成熟的。從這個角度說,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自我反思與總結經驗的歷史。
依據《中國共產黨歷史》,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角度,概括改革開放前黨總結經驗的基本特點,探索黨總結經驗的一些規律性認識,不僅有利于我們繼續發揚光大黨的這一執政優勢,從而進一步加強黨的自身建設,而且有利于我們加深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從而進一步堅定跟黨走的理想信念。大致來看,改革開放前,黨總結經驗的基本特點,至少有以下三個環環相扣的方面。
所謂的總結經驗,就是人類主體對作為客體的歷史實踐的反思和審視,進而獲得一種相對的理性認識。這里,歷史實踐是“總結經驗”的宏觀對象,人們總是試圖在對這一對象的總結與反思中,得出某種可以指導下一步行動的原則即“經驗”。
從不同視角,我們可以區分出“歷史實踐”的不同的內在構成。從其對社會發展所起到的作用看,“歷史實踐”可相對地簡要區分為:“成功的歷史實踐”和“失誤的歷史實踐”。如果說前者是在歷史上起到相對積極作用的一種特殊實踐,那么,后者則反之,它是在歷史上起到相對消極作用的一種特殊實踐。
與一些政黨不同,中國共產黨在總結經驗時,始終堅持把上述兩類實踐同時納入到“總結”與“審視”的視野之內,堅持既從成功實踐中提煉認識成果,鼓足前進動力,又從失誤之處全面分析原因,汲取深刻教訓。這構成了中國共產黨總結經驗的首要特點。
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在總結經驗時,把視角置于成功的歷史實踐領域。任何成功的實踐,從來都是各種主客觀因素有機作用的結果。從成功實踐中總結經驗,就是要撥開并“蒸發”掉復雜的實踐表象,探尋并抽象出蘊含于表象之中的本質因素,并將這些因素予以重新整理、評估和排序,從而上升至“經驗”之地位。
中國共產黨就是按照上述路徑來總結成功經驗的。例如,1939年,在《共產黨人》發刊之際,毛澤東在深入總結黨成立以來十八年的一系列革命實踐,特別是較為成功的革命實踐時指出,“統一戰線問題,武裝斗爭問題,黨的建設問題,是我們黨在中國革命中的三個基本問題。正確地理解了這三個問題及其相互關系,就等于正確地領導了全部中國革命。”[1](p605-606)這里,毛澤東從錯綜復雜的中國革命“問題域”中,整理并總結出決定中國革命命運的“三大基本問題”,并提出分析與“理解”它們之間關系之任務。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毛澤東結合中國革命的總體形勢,具體地分別分析了這三大基本問題,正確指出了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而,毛澤東總結認為,“十八年的經驗,已使我們懂得: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成績,也是中國革命的偉大成績?!盵1](p608)顯然,經過一系列分析與剝離,毛澤東把“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提升到“法寶”型的經驗之位置。
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在總結經驗時,把思維觸角展延至自身的不足之處。如果說,從成功實踐中總結經驗,需要理論抽象能力,那么,從自身不足中總結經驗,不僅需要這種抽象能力,更需要理論勇氣。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具備這種能力和勇氣。早在成立早期,黨就鮮明提出,“我們黨公開承認并糾正錯誤,不含混不隱瞞,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證明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力量”。[2](p237)《中國共產黨章程》更是明確規定,“勇于揭露和糾正工作中的缺點、錯誤”,[3](p24)是每一個共產黨員必須履行的義務。中國共產黨清晰地認識到,只有勇于認識不足,善于自我反思,才能真正做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那些只總結“成績”,只展望“光明前景”,看不到“問題”和“矛盾”的自我反思和經驗總結,是無效的,其結果,只能是表面轟轟烈烈,實際卻危機四伏。
正是在此認識指導下,黨在前進的大道上,不斷及時發現不足,努力糾正、彌補。這一點,在黨的幼年時期,表現特別明顯。由于歷史與實踐局限,加之主觀主義、教條主義等影響,黨的早期某些領導人,在革命領導權、武裝奪取政權、反“圍剿”等問題上,曾作出一些錯誤決策。經歷了實踐挫折后,黨總是及時發現錯誤,并予以糾正?!蛾P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就是黨對自身的階段性不足所作的全面分析與總結。它詳盡地闡述了歷次“左”傾錯誤在政治、軍事、組織、思想方面的表現和造成的嚴重危害,并著重分析了產生錯誤的社會根源和思想根源,指出了繼續前進所必須堅持的思想路線和政策路線。[4](p651)在此基礎上,為了使得這種對問題的自我反思得以長期貫徹執行,七大把黨在革命實踐中形成的這種優良傳統,概括并上升為黨的三大作風之一,即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
值得一提的是,與某些政黨不同,中國共產黨對自身失誤的反思與總結,絕不是完全否定和背叛自身歷史。中國共產黨人認為,對于失誤的總結,要堅持歷史的實事求是的原則,而不是任意打擊他人;要著重于分析失誤產生的社會根源、歷史根源和思想根源,而不是歸結于某一個人。這正如鄧小平總結晚年毛澤東失誤的教訓時所說的那樣,毛澤東的“錯誤是從五十年代后期開始的,比如說,大躍進是不正確的。這個錯誤不僅僅是毛主席一個人的,我們這些人腦子都發熱了。完全違背客觀規律,企圖一下子把經濟搞上去。主觀愿望違背客觀規律,肯定要受損失?!盵5](p346)
一般而言,一些政黨愿意且善于從成功實踐中總結經驗,卻缺乏勇氣、毅力和能力從失誤中探尋教訓。中國共產黨卻完美地同時做到了上述兩點。之所以能夠如此,主要是因為,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馬克思主義認為,在探索未知世界過程中,在特定時空內,由于受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展開程度與深度所限,加之人自身認識能力的局限和歷史發展的局限,人們發現和掌握真理需要經歷艱辛過程,付出艱辛努力。只有在不斷探索中才能漸進式認識真理、把握規律、改造世界。人類認識的這一辯證發展過程,被毛澤東概括為“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從這個角度看,在認識世界和探索未來過程中,一個人或一個組織既能取得成績,也難免犯錯誤。鴉片戰爭后,對于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來說,如何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沒有先例和固定模式可以借鑒與套用。在此情況下,中國共產黨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與建設實踐中,難免會走彎路。問題在于,如何正確對待與認識前進中的彎路與不足。由于明晰了人類認識發展的辯證過程,在不足和失誤面前,黨不是掩飾,而是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適時開展自我反思與經驗總結,認真分析過去,努力糾正不足。
人們的認識,總是在特定條件下發生與發展的。這些特定條件,包括認識主體的自身素質、能力和客觀環境。因此,采取什么樣的認識方式方法,不是主體任意決定的,而是由各種條件綜合決定的。
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從總體上看,中國共產黨一直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方式。但在不同歷史階段,革命與建設的形勢與任務不同,黨的總結經驗(認識)的具體方式便不同。大體看來,這些方式可以概括為,分散總結與系統總結交錯進行。這構成了改革開放前黨總結經驗的又一特點。
一方面,分散總結。對于那些在實際而具體的工作中涌現出來的新實踐、新事物、新問題,需要邊實踐、邊總結、邊提高,正如鄧小平所說的“一步步地走,一步步地總結經驗”。[6](p99)革命戰爭年代,形勢瞬息萬變,任務千頭萬緒,黨要隨時隨地總結斗爭經驗,以便指導新的革命實踐。正是這一次次的經驗總結,黨的軍事戰爭的戰略戰術逐步形成并趨于完善。建設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沒有專門論述,況且,“蘇聯模式”不是萬能模式,不可套用。所以,社會主義建設也需要有針對性地及時總結,以便隨時把好的做法上升為經驗,把失誤迅速予以糾正。例如,在“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早期,實踐中的一些問題陸續反映到黨中央。針對這些具體問題,黨中央、毛澤東展開了一系列的反思和總結。一是多次召開專門工作會議。1958年10月中旬到11月期間,黨中央先后召開的比較重大的會議,是第一次鄭州會議和武昌會議。這兩次會議分別研究人民公社問題、全國農業發展綱要問題、1959年國民經濟計劃問題、注意群眾生活的問題等,這些問題都是實踐中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難題。在第一次鄭州會議上,毛澤東“闡述的關于區別兩種所有制、劃清兩個社會發展階段的界限,關于和不同社會制度相聯系的商品生產性質的觀點和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思想,是對已經覺察到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出現的問題的反思”,[4](p513-514)是對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步總結。二是下發專門文件。在第一次鄭州會議期間,黨中央分別針對實踐中的具體問題,制定了《關于人民公社若干問題的決議(草案)》和《十五年社會主義建設綱要四十條(1958―1972年)(草案)》這兩個文件。在武昌會議上,這兩個文件被繼續討論和完善。這些文件都是黨對實踐中反映的問題的自我反思、初步糾正和經驗總結。
這種分散式總結經驗,也存在不足。如,依據這種方式所總結的經驗,大多數是就事論事,具有零散性、局部性,它們的可適用的程度和范圍有限,進而對實踐指導缺乏普遍性、長期性和權威性。正因為此,才需要在更高層次上開展系統總結。
另一方面,系統總結。這種方式,要么是對分散總結的經驗的再總結,要么是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全面總結。它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審視以往的實踐歷程,揭示特定歷史時期的階段性特征,分析面臨的具體矛盾,指出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為進一步開展新的實踐提供完整而科學的理論依據,以及具有說服力的合法性論證。
其一,從途徑看,黨主要通過召開大會和整風運動來系統總結經驗。黨的六大、六屆七中全會、七大、八大和十一屆三中全會等,就是這類會議的典型。這些大會,分別總結了不同時期的革命或建設實踐,獲得或重新確認了一系列重大認識成果,主要包括:“現階段的中國革命依然是資產階級革命性質的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作風以及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是黨的三大作風”,“中國共產黨以毛澤東思想作為一切工作的指針”,“建設社會主義,要處理好十大關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等等。這些重大認識成果,常表現為黨對革命形勢和建設任務的一系列重大判斷。這些判斷,建立在黨對歷史事實的深刻反思與對形勢的認真分析基礎之上,體現了黨對中國社會性質、中國革命性質、社會主義建設原則和標準等的認識,它們以科學理論的形式,以獨特的物質力量,指導并推動著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
1942年開展的全黨整風運動,也是黨系統總結經驗的重要途徑。從主題看,這次整風運動是全黨總結思想路線和作風的重大活動,它批判了黨內存在的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和黨八股,總結了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教訓。從形式看,它以座談討論、自我反省、自我批評等為主要途徑來總結經驗教訓。從效果看,它達到了認識不足與統一思想、“懲前毖后”與“治病救人”之目的,為黨在不同形勢下如何統一思想提供了有效經驗。
其二,從過程看,黨往往在廣泛征集意見基礎上系統總結經驗、形成決議。重大事件具有時空范圍廣、利益牽涉面大、具體內容繁雜、功能地位重要之特性,總結這些事件,頭緒多,任務重,難度大,需要集全黨乃至全國人民的智慧。據此,黨在總結分析這類事件時,往往采取自上而下的征集意見方式。舉例而言,為了起草和形成《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黨中央成立了黨的歷史問題決議準備委員會。在毛澤東領導下,這個委員會由任弼時主持,劉少奇、康生、周恩來、張聞天、彭真、博古等人參加,陳云、李富春、葉劍英、聶榮臻、劉伯承、陳毅、胡喬木等人參與。同時,在六屆七中全會期間,黨的許多高級干部也參加了“歷史決議”的修改和討論。[7](p12)這一集思廣益的過程,既是充分發揚民主的過程,更是進一步統一思想的過程,這使得通過這種方式總結出的經驗,能夠在更大范圍、更長時間和更大程度上得到認同,進而得到很好運用。
人類的認識形式和認識成果,一般具有兩種形態,即理論形態和實踐形態。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共產黨的所有活動,可以大致區分為理論活動和實踐活動?!皩嶋H上,我們黨一經誕生,便始終把總結經驗作為自己全部理論和實踐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這種從跌宕起伏、生動豐富的歷史和現實生活中提取經驗教訓,將其上升到理性高度的工作,在黨的發展歷史上一天也沒有停止過?!盵8](p6)由此觀之,黨的每一次經驗總結,既是黨的理論活動和實踐活動的具體表現,又是理論活動和實踐活動的重要成果,黨的每一次總結經驗的過程,就是推動黨的理論與實踐雙向互動、辯證前進的過程。這也是改革開放前黨總結經驗的重要特點。
一方面,推進了黨的理論發展。黨的歷次總結經驗活動,大都取得了豐碩成果,這些成果的理論形態,集中體現在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系列成果。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初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決同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圣化錯誤傾向作斗爭,以獨特的理論勇氣和魄力,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深入總結和概括中國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飛躍,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凝聚著中國共產黨人的聰明才智,是對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革命與建設實踐的經驗總結,是黨的寶貴的理論財富。毛澤東思想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實現了黨的理論創新。
黨的總結經驗活動之所以能夠推動并實現理論創新,主要是因為,中國共產黨是一個用科學理論孕育催生、用科學理論武裝錘煉起來的政黨,黨對經驗的總結,從來都是站在思想路線、思想理論的高度展開的,而對思想路線和思想理論的總結與提煉,本身既是理論創新活動,又是理論創新的重要途徑。例如,抗日戰爭時期,為了清除主觀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的影響,以便使黨能夠在國共合作抗戰的復雜環境中,正確解決各種問題,毛澤東著重從思想路線的高度來總結經驗,進而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1936年底到1937年夏天,毛澤東先后寫出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實踐論》、《矛盾論》等重要論著。特別是后兩部著作,既是毛澤東對中國革命的艱苦卓絕的斗爭實踐經驗的哲學概括,又是中國共產黨批判“左”右傾錯誤特別是“左”傾教條主義錯誤的哲學總結,[2](p454-455)這些總結,構成了黨的理論創新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哲學角度看,認識的發生與發展,至少需要兩個前提,即價值立場和思維方式。即是說,任何認識的發生,都是主體在特定價值觀指導下,在特定思維方式導向下,對客體的理性把握。上文已指出,總結經驗是一種認識方式和認識活動,因此,黨的總結經驗活動,需要堅持正確的價值立場和正確的思維路徑。黨的思想路線問題、理論問題,解決的是黨為誰服務、如何服務和以什么樣的態度服務的問題,它內在地蘊含了價值立場和思維路徑??吹搅诉@一點,我們就不難理解,黨為什么一直從思想路線、思想理論的高度來總結經驗,進而促進了黨的理論發展。
另一方面,促進了黨的實踐發展。改革開放前,黨的歷次總結經驗活動,不僅系統分析和概括了以往革命和建設實踐,還認真研究和剖析了當前形勢,制定了實踐發展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正是憑借這些路線、方針和政策,黨的總結經驗活動間接地促進了黨的革命實踐和建設實踐的有序有效開展。例如,八七會議期間,毛澤東在總結大革命失敗經驗時深刻指出,“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斑@個論斷是從大革命血的教訓中取得的,它指出了中國革命特點,實際上提出了以軍事斗爭作為黨的工作重心的問題”。[2](p239)同時,這個論斷得到了大部分與會同志的共識。在此基礎上,八七會議討論了下一步黨的工作任務,確立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在此方針正確指引下,黨深入農村,帶領中國人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進而開創了中國革命新局面,促進了中國革命新發展。又如,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際上是對一段時間以來黨的建設社會主義實踐和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系統總結,它全面認真糾正了“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堅決批判了“兩個凡是”錯誤方針?!霸诳偨Y經驗的基礎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一系列新的政策”,[6](p116)即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這一偉大決策,直接推動并創新了黨的建設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總體而言,黨的歷次經驗總結活動,不僅是重要的理論活動,更是重要的實踐活動,不僅是理論創新成果誕生的重要手段,更是新的實踐探索的思想前奏。黨在總結經驗過程中,之所以能夠做到同時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主要是因為,理論活動與實踐活動、理論成果與實踐成果永遠都是辯證對立的矛盾范疇,二者在不斷的自我否定、相互超越、相互驗證中實現共同發展。即是說,真正的理論創新,從來都是從實踐中概括出來并指導實踐前進的理論,真正的創新實踐,從來都是在正確理論指導下并可以上升為新的理論的實踐。
以上論述,從對象、方式和成果三個方面,對相關議題作了較為詳盡的總結。這三個方面,是人們認識發生與發展的層層遞進的過程,是黨總結經驗的必經環節,它們從宏觀層面構成了改革開放前黨總結經驗基本特點的整體性面貌。
綜觀改革開放前黨總結經驗的基本特點,我們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三點啟示。
其一,新形勢下,要客觀全面總結黨的歷史經驗及教訓??偨Y成績之于黨執政的最大功能在于,它為黨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基本經驗和精神動力。發現不足之于黨執政的功能則在于,它使黨能夠及時找到差距,明確努力方向。因此,新形勢下,總結黨的新鮮經驗,仍然要堅持總結成績與反思不足相結合。這不僅是黨總結經驗的基本特點,更是黨史研究的基本規律和要求。當前,在黨史研究中,大多數學者都是按照這一規律和要求,客觀辯證地總結黨的經驗教訓。然而,少數學者卻拋開這一基本要求,似乎走入了某種極端。例如,在總結黨的歷史時。少數人肆意夸大黨在前進中的某些矛盾、失誤與不足,歪曲和丑化黨的歷史及黨的歷史人物。對此,我們必須予以堅決反對和糾正,“堅持實事求是研究和宣傳黨的歷史,……堅決反對任何歪曲和丑化黨的歷史的錯誤傾向。這是黨史工作必須遵循的黨性原則,也是每一個黨史工作者應該履行的政治責任”。[9](p5)
其二,新形勢下,要繼續堅持分散總結與系統總結相結合的方式。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我們在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所肩負任務的艱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見,我們在改革發展穩定中所面臨矛盾和問題的規模和復雜性世所罕見,我們在前進中所面對的困難和風險也世所罕見?!盵10](p33)因此,在復雜多變的改革實踐中,對于那些具體而實際的問題,要及時總結,“對的就堅持,不對的趕快改,新問題出來抓緊研究解決”。[10](p30)對于那些宏大的、長期的、具有戰略地位的、我們正在探索中的問題,不宜過早定論,要認真分析與系統總結。
其三,新形勢下,要在總結新鮮經驗基礎上,進一步推動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充分借鑒人類文明成果基礎上,從我國國情出發,依靠自己力量開辟的創新之路,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偉大創舉。對此,我們要從實踐與理論兩個層次、兩個方面,深入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經驗,積極回應國際社會對“中國道路”、“中國經驗”的關切,增強國際社會對我國發展道路的理解與認同;要進一步進行理論創新,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說服力、感召力、凝聚力,增強人民大眾對我國發展道路的自信心與自豪感。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1卷(上)[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
[3]中共中央.中國共產黨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1卷(下)[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
[5]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中共天津市委宣傳部.關于中國共產黨科學總結歷史經驗若干思考[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
[8]姚潤皋.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總結經驗的基本特點[J].學海,2011,(3).
[9]習近平.在全國黨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摘要)[J].中共黨史研究,2010,(8).
[10]胡錦濤.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D2
A
1003-8477(2012)01-0014-04
劉慶豐(1983—),男,武漢大學哲學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博士研究生。
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和武漢大學2011年博士生學術新人獎提名獎資助。項目編號:201111301020004
責任編輯 張曉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