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月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 政法學院,廣東 廣州 510230)
中國政府績效評估研究的知識圖譜:基于對文獻的分析(2001-2010)
吳 月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 政法學院,廣東 廣州 510230)
在對近10年發表于學術期刊上的政府績效評估研究文獻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的基礎上,本文分析了現有政府績效評估研究的學科維度、研究主題、研究方法和研究規范,并指出雖然政府績效評估的相關研究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所改進,但是有關政府績效評估的研究視角單一,研究的資金支持不足;多數研究是概念取向的、非經驗性的,缺乏問題意識;總體研究質量不高,規范性不強;研究方法滯后,衡量研究質量的統一標準有待進一步完善。
政府績效評估研究;文獻;回顧
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了更好地應對全球化、技術進步以及越來越激烈的國際競爭,以英、美、新西蘭以及澳大利亞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借鑒了新公共管理以及政府再造的基本理論,普遍實施了強調效率以及對顧客負責的政府績效評估。受西方國家陸續開展政府績效評估這一大趨勢的影響,中國各級政府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重視政府績效評估這一新興管理工具,并開展了各種不同形式的政府績效評估實踐活動。作為上述政府實踐在公共管理研究領域的反映,國內學者也紛紛對政府績效評估開展了不同層面的研究。經過十余年的努力,有關中國政府績效評估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進展。從研究數量來看,有關政府績效評估的專著、論文不斷增多;從研究主題上看來,有關政府績效評估的范圍也不斷得到拓展;而研究質量也得以不斷提高。但是,為避免有關政府績效評估的研究陷入 “一種缺乏反思的自說自話的境地”,[1](p73-76)進行恰當的回顧與評估是很有必要的。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對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發布中收錄的2001到2010年間的1454篇政府績效評估文獻進行了全面分析及評估,并詳細闡述這些論文在研究主題、研究方法、研究規范問題等方面的特點及變化,以期更好地理解政府績效評估的研究現狀,并促進該領域的知識累進以及相關研究的完善和改進。
觀察組患者在采取雌激素聯合甲硝唑治療后,所取得的治療效果明顯要高于對照組單純采用甲硝唑,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66.7%,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一)樣本來源及選取過程。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文獻主要來源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具體是指近十年以來(2001-2010)發表在期刊上的論文,但是與政府績效評估相關的著作、在會議上提交的論文、碩士及博士論文不在本次評估范圍之內。本研究之所以選取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所檢索的政府績效評估文獻作為分析對象,主要是由于目前國內并沒有專門研究政府績效評估的刊物,大部分有關該領域的學術論文都分散發表于各學術期刊上,而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作為基本集合了國內所有期刊論文的數據庫,其內容更加全面、完整,因此有利于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本研究選擇樣本的基本過程如下:
首先,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搜索政府績效評估的相關文獻,按照檢索項為“篇目”,檢索詞為“政府績效評估(評價)”與“公共組織績效評估(評價)”,從而減少因為與“政府績效評估”一詞表述略有差異而遺漏文獻的可能性。同時,以2001年到2010年為時間區間,根據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提供的全部期刊范圍作為搜索項,最后剔除論文內容與政府績效評估不相關或相關度不高的文獻,共得到原始樣本論文1454篇。
(二)評估指標設計。
為了深入探討有關政府績效評估的文獻,本研究設計了一些評估指標,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從研究方法上看,規范性的研究占文獻總數的比重高達94.64%,但是這種研究也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規范性研究,而是遵循從“概念、特點到對策分析”的教科書式寫作方式,類似于“發現問題——分析原因——對策分析”式的三段論模式。有關政府績效評估的量化及質化研究很少,僅占文獻總數的5%,這似乎表明研究者更多傾向于坐在書房里做研究(見圖5)。這種在方法上比較滯后的現狀直接導致研究質量長期停滯不前,評價失范,知識的積累性不強。[9](p187)
(1)發表時間。
設計“發表時間”這一評估指標主要是為了了解在2001到2010年間,不同年份發表的有關政府績效評估方面的期刊論文的特征表現。
(2)作者的工作單位。
第二相電泳根據蛋白質分子量進行分離。NuPAGE 4%~12% Bis-Trid ZOOM 電泳膠 (Invitrogen)用于第二相電泳分離,電壓125 V下持續電泳90 min。經過兩相電泳分離的蛋白質使用考馬斯亮藍G-250進行染色6 h后,使用ImageMaster 2D Platinum進行電泳膠內染色蛋白定量比對。
設計“作者的工作單位”這一評估指標主要是為了了解從事政府績效評估工作的研究主體,以及研究者的學術旨趣是否會受到其所屬的單位的影響。作者信息這一概念具體操作化為七大層次,主要包括高校、社科院、黨校/行政學院、民間研究機構(學會、協會等)、政府部門、政府研究機構、其他或無標明。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論文是由兩位及兩位以上的作者合作完成,則將第一作者認定為主要作者,作者信息主要采用該作者的資料。
(3)研究資助來源。
1986年,Perry&kraemer在其發表于 PAR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的論文中曾提出“對研究的支持的最主要指示器是財政資助”。[2](p215-226)在政府績效評估領域是否有足夠的制度支持(大學和校外資金、有組織的研究機構、外部獎勵)十分重要,研究支持來源這一評估指標的設置正是為了檢驗資金支持的影響。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六個層次:國家及部級基金、省市級政府基金、校級基金、特定基金會等非營利組織、企事業單位橫向項目以及無經費支持。需要指出的是,是否有資金支持主要是依據論文中是否注明接受相關基金項目的資助,如果沒有注明,則視為無經費支持。
(4)資料收集方法。
政府績效評估研究所獲得的資助水平是對該領域研究的一個重要的聲譽性指標,因而考察公共行政研究獲得的資助情況也很有必要。從圖3可以明顯看出,有73.0%的樣本沒有指明制度性的支持來源。最重要的資助來源是國家及部級基金,占比為12.3%;其次是省市級政府基金,占比為10.7%。這一定程度上也說明政府績效評估研究已經引起了各方的重視。然而來自于校級基金、特定基金會等非營利組織及企事業單位橫向項目的資助比較少,分別占比為3.2%、0.34%及0.41%。
通過對有關政府績效評估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可以發現,有91.47%的學術論文都沒有標注出其所使用的資料收集方法,這說明有關政府績效評估的相關研究極不規范。而在明確給出資料搜集方法的學術論文中,有超過二分之一的論文使用的是文獻搜集法。采用經驗主義的資料收集方法的論文數量極少,問卷法、觀察法、訪談法以及座談法分別占比僅為 1.72%、0.21%、0.69%、0.55%(見圖 4),沒有一篇學術論文采用實驗法來收集資料。經驗主義資料收集方法的欠缺,表明現有的政府績效評估的研究水平較低。
在有關政府績效評估文獻的研究視角方面,主要選擇研究方法、研究的學科維度、研究議題、研究主題、研究階段及研究規范等幾個維度對文獻樣本進行分析。各維度的分類標準說明如下。
(1)研究方法。
1992年,Alavi&Carlson提出了研究方法的分類系統,具體來說,他們將研究方法分為兩大類,即經驗研究與規范研究 (Empirical&Non-empirical)。[3](p45-62)經驗研究一般會撇開預設立場,主張完全的價值中立,強調可觀察到的事實根據以及實證材料,致力于在經驗事實中證明某一種解釋或者建構某一種理論;而規范研究往往先提出符合預設立場的標準,然后提出如何達到這些標準的對策,并以此作為解決問題和制定政策的依據。[4](p94)需要指出的是,經驗研究可以進一步劃分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二種基本路徑。定量研究立足于對大量實驗、調查或二手數據的統計分析,以分析結果證真或證偽理論假設,是驗證性的研究思路;而定性研究則立足于對一個或多個研究現象的深入觀察和分析,從而得出具有普適意義的結論,屬于探索性的研究思路。[5](p147)
(2)研究的學科維度。
設計研究的學科維度這一評估指標主要是為了了解政府績效評估研究的學科基礎。具體說來,這一評估指標主要包括以下六大層面:公共行政學、政治學、財政學、法學、管理學和無明確門類。
(3)研究議題。
設計研究議題這一評估指標主要是為了從宏觀層次上了解政府績效評估的既有研究。根據Perry&kraemer的研究,這一評估指標主要包括兩大層面:理論類(文獻以理論的構建、擴展或修正為主要議題)、實踐類(文獻以討論、說明或調查專業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或難點為主要議題)。①Perry&kraemer在1986年合作發表的論文“Researchmethodology in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1975-1984”中提出有關文獻焦點的變量,他們認為文獻焦點主要由兩個要素構成,一個是理論構建或以理論為主;另一個是問題解決或以實用為主。本文在Perry&kraemer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有關研究議題的變量。
(4)研究主題。
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確立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指明了方向,一個半世紀以來,在東西方的無產階級革命斗爭中、在“三個國際”的奮斗歷程中充分展示了理論魅力和實踐效應。與此同時,馬恩的后繼者們也在不斷地進行著把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與本國國情相結合的具體化工作,不斷豐富和發展著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到目前為止,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共識性理念已基本形成,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根據2008年張巖鴻在《政治學研究》上所提出的我國理論界對于政府績效評估研究的主體分布,并結合樣本文獻的實際情況,在此將政府績效評估的主體劃分為以下五個領域:對國外政府績效相關實踐與理論研究成果的介紹;對我國政府績效評估理論體系的框架建構研究;從演進的視角對我國政府績效評估實踐的回顧與反思;對我國政府績效評估的實證研究(包括程序設計、指標建構、信息處理、具體評估等);對我國政府績效評估問題的獨選視角分析,包括從價值取向、理論內涵、可行性研究、程序設計、制度障礙、運行機制、評估方法選擇、指標體系建構以及信息處理等方面開展的思考與探討。[6](p109)
(2)作者的工作單位。
(5)研究階段。
據悉,“美麗農墾萬里行”第一站是走進北大荒。接下來,活動主辦方又組織農墾直供店會員走進河南農墾黃泛區農場,走進廣東農墾國家熱帶農業公園,賞美景,品美食,傳美德。
Rogers&Agarwala-Rogers認為研究階段描繪了社會科學研究的階段,反映了進行研究的目的。[7]據此, Perry&kraemer提出研究階段可以分為問題描述、變量識別、確定變量之間的關系、建立變量間的因果關系、為政策的形成而控制變量、評估替代性政策或者項目六個階段。[8](p215-226)借鑒Perry&kraemer的分類,本文將研究階段分為三大層次:概念界定、問題描述、變量分析(包括闡明相關變量、描述變量之間的可能關系、建立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為政策制訂而控制變量)。
海外項目施工所需要的各項資源匱乏,尤其是高素質的勞動力資源。海外工程所在國大多數是一些欠發達的國家,工業基礎薄弱,環境惡劣,資源匱乏,民眾受教育水平低,屬地化員工素質較低。例如:在筆者所參與的馬來西亞RAPID 煉廠建設項目中,技術工種都是以中國工人為主,輔以部分屬地工人配合。大量雇傭當地工人輔助施工雖然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項目的勞動力需求,并且滿足當地的勞工保護政策,但是屬地工人的勞動習慣、與中國工人的交流障礙也給安全管理帶來了很大困難。
(6)研究規范。
該車異響故障實際上是由兩個部位引起的,分別來自輪胎軸承和變速器差速器。此類故障的診斷難度相對比較大,需要我們維修時,耐心地逐一進行仔細檢查和診斷,才能徹底排除故障。
Based on Eqs. (6) and (7), the parameter value of C2 can be obtained,
設計研究規范這一指標主要是為了判斷現有政府績效評估研究是否具備一定的規范性特征,這一指標包括以下四個層面的要素:是否有理論假設、是否有明確的問題意識、是否有文獻引用、是否有文獻評估,文獻評估主要是指論文在進行文獻引用時也開展了學術對話。
1.樣本基本情況。
(1)發表時間。

圖1 政府績效評估文獻逐年分布情況(2001-2010)
從數量上看,在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中搜索到的政府績效評估文獻(2001-2010年)基本上呈現出逐年增長的態勢。2008年的政府績效評估文獻最為密集,2009年及2010年略有減少,如圖1所示。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從中央到地方均開始重視政府績效評估這一新的公共管理工具,這使得政府績效評估成為一個研究熱點。隨著各種政府績效評估實踐活動的陸續開展和新問題的不斷涌現,政府績效評估研究獲得了研究者較為持續的關注。2006年到2008年間是政府績效評估研究的一個高潮時期,2008年的政府績效評估文獻數量最多,有300余篇,占全部文獻的比重為20.6%。其中的原因可能在于,從2006年開始,實踐領域越來越重視政府績效評估。2005年,人事部中國地方政府績效評估課題組發布了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國政府績效評估體系”。2006年9月,溫家寶總理在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推進政府管理創新電視電話會議上指出:“績效評估是引導政府及其工作人員樹立正確導向、盡職盡責做好各項工作的一項重要制度。”2007年2月,溫總理在國務院廉政工作會議上強調:“今年要在全國推行以行政首長為重點對象的行政問責制度,抓緊建立政府績效評價制度。”而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雖然2009年及2010年政府績效評估的文獻有所減少,但是文獻發表的數量相對比較穩定,維持在200余篇的水平,遠遠多于2001年以前的發表數量。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進入21世紀以來,政府績效評估研究已經逐步進入研究者的研究視野,成為一個相對固定的研究領域。
論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基于“中國方案”的視域…………………………………………………………………孫竹雪(1):14
每位患者制定一位家庭成員,將所有成員組織定期培訓,培訓內容主要是有關2型糖尿病的醫學知識,血糖監測方法,用藥方法等,提高家屬的知識水平和認知程度、重視程度等。
6.為增加鋼護筒抗傾覆穩定性,每一節段鋼護筒施打完成后,需及時利用低潮位對鋼護筒進行加固,鋼護筒中心間距為5m,采用12m[14槽鋼單面聯樁,待回填完成后回收槽鋼重復利用。
(2)研究的學科維度。

圖2 政府績效評估研究的作者信息
(3)研究資助來源。

圖3 政府績效評估研究文獻的資金支持情況
一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有賴于作者所搜集資料的全面性及準確性,而后者又離不開科學有效的資料收集方法。通過了解與政府績效評估有關文獻的資料收集方法,也可以從側面考察論文的研究質量。具體來說,資料搜集方法可分為以下七大層次:實驗法、問卷法、觀察法、深度訪談、座談會、文獻資料、沒有或無標明。一般而言,前兩種屬于定量研究中經常使用到的資料收集方法,后五種屬于定性資料收集方法的基本范疇。
(4)資料收集方法。

圖4 政府績效評估研究文獻的資料收集方法情況
2.研究視角。
2.研究視角。(1)研究方法。

圖5 政府績效評估研究文獻的研究方法情況
1.樣本基本情況。
從作者的單位看來,高等院校作為政府績效評估研究的重要領域,在近十年這內共發表文獻共964篇,占全部論文總數的66.3%;來自政府部門及政府研究機構的文獻共有177篇,占總數的12.2%,這說明政府績效評估作為一個實踐性較強的研究領域,與政府部門有極高的關聯度,因此公務從業人員及研究人員也高度關注政府績效評估問題;來自于黨校(行政學院)系統的研究也比較多,發表文獻共138篇,僅占總數的9.5%;來自于民間研究機構(如協會、學會等)的政府績效評估文獻有37篇,占總數的2.5%;值得注意的是,來自于社科院系統的政府績效評估研究非常少,僅占文獻總數的1.0%。具體情況如圖2所示。
本設計配備攝像頭2套,安裝在地磅兩側與電腦同步,可監視駕駛室人員上下車情況、刷卡情況、車輛上磅情況,車輛挺穩后自動拍攝,避免重復過磅的作弊現象,如圖3所示。
從研究的學科維度上看,管理學視角的政府績效評估研究數量最多,占總文獻比重為64.3%。相比較而言,公共行政學、政治學、經濟學和法學視角的政府績效評估研究比較少,分別占比16.7%、2.2%、12.5%和1.03%(見圖6)。這說明政府績效評估的公共行政學、政治學、經濟學和法學意義還有待進一步挖掘,政府績效評估的多學科維度的研究模式還未形成。需要指出的是,從公共行政學及經濟學角度考察政府績效評估的研究較多,這主要是由于政府績效評估與政府財政以及行政機構的運行、公務人員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此外,全國各級政府部門的公務人員從自身角度關注績效評估問題,這也導致他們成為從公共行政學及經濟學視角考察政府績效評估的主要群體。

圖6 政府績效評估研究文獻的學科維度分布
(3)研究議題。

圖7 政府績效評估研究文獻的研究議題分布
從研究議題上看,以理論為研究議題的學術論文占文獻總數的比重為15.9%,探討實踐類問題的學術論文最多,占比高達84.1%(見圖7)。這說明當前的中國政府績效評估研究缺少理論研究和理論化努力,對績效評估發展的廣闊議題和發展趨勢的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入。
(4)研究主題。

圖8 政府績效評估研究文獻的研究主題分布(1)
從研究主題上看,對我國政府績效評估問題的獨選視角進行分析的學術論文最多,占文獻總數的比重為68.3%;對我國政府績效評估理論體系的框架建構進行研究的學術論文有177篇,占比12.17%;從演進的視角對我國政府績效評估實踐的回顧及反思的學術文獻有169篇,占比11.62%;對國外政府績效相關實踐與理論研究成果進行介紹的文獻最少,僅占比7.9%(見圖8)。

圖9 政府績效評估研究文獻的研究主題分布(2)
而在對我國政府績效評估問題的獨選視角進行分析的學術論文中,以政府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為主題的文獻近三百篇,占總數的比重為29.51%,而涉及政府績效評估的價值取向、理論內涵、可行性研究、程序設計、制度障礙、運行機制、評估方法以及信息處理的文獻分別占比為8.86%、12.79%、9.77%、4.33%、7.96%、11.58%、10.37%、4.83%(見圖9)。從中可以發現,雖然有少數研究者在關注政府績效評估的“價值取向”方面的問題,但目前的文獻多數集中在對政府績效評估的“技術性細節問題”進行研究,存在就事論事以及缺乏系統思考的問題。這說明對政府績效評估的考察主要集中于行政體系內部,而對外部的政治控制和政治責任的關注較少。
(5)研究階段。
基于互聯網+實現創業型企業的共享型人力資源平臺的信息化,建立“開放、集成、高效”的企業需求共享平臺,構建基于企業群的人力資源共享模式;構建“融合、協同、共享”的高校人才培養聯盟,實現跨校際的人才培養模式;同時,融合了創業型企業、高校、社會人力資源等多利益主體協同發展,必將促進創業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圖10 政府績效評估研究文獻的研究階段分布
Perry&kraemer在對 PAR(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上發表的學術論文進行分析時提出大部分研究都處于發展的初始階段,即為概念界定與問題描述。同樣,在政府績效評估的相關文獻中,有87.8%的樣本處于問題描述的研究階段,只有5%的政府績效評估研究者能將問題推進至更高的階段:即建立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見圖10)。雖然處于問題描述階段的學術論文都會涉及一些變量識別問題及對政策方面的探討,但大多都是籠統的一般性討論,理論創新并不多見。規范的解釋性研究、詮釋性研究以及批判性研究的缺乏,使得大多數政府績效評估研究文獻都處于研究的初始階段,從而導致在政府績效評估的研究中形成低水平的重復建設。
(6)研究規范。
從研究規范上看,既有的政府績效評估研究在理論假設、問題意識、文獻引用以及文獻評估等方面顯示出規范性不足的問題(見圖11)。馬駿及劉亞平在對中國公共行政學的身份危機進行研究時曾提出形成有價值的研究問題是學術研究的第一步,[10](p8-12)但從本文考察的學術論文看,僅有21.8%的學術論文可以被認為有一個明確的問題意識。此外,提出明確的研究假設,在此基礎上檢驗研究假設的正確性是判斷研究科學性的通用標準之一。[11](p74)而本研究考察的文獻中,具有明確研究假設的學術論文占文獻總數的比重僅為9.07%。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文獻引用一般認為是學術論文最基本的規范,而文獻評估則是研究的問題意識得以厘清與新的理論得以構建的重要前提。但是,在所有文獻中,有文獻引用的學術論文占文獻總數的比重僅為25%,有75%的文獻沒有明確的文獻引用。只有12.2%的文獻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文獻評估。而且多數文獻評估屬于與研究問題缺乏緊密聯系,僅簡單地羅列文獻而非進行批判性評估的“虛假評估”,[12](p8-12)這說明既有的政府績效評估研究的學術規范性已經成為一個特別突出的問題。

圖11 政府績效評估研究文獻的研究規范情況
哲學家尼采曾經說過:“當我們拒絕在言語的束縛下思考時,我們就不能再思考,理性的思想是依據我們不能擺脫的范式進行的闡釋。”[13](p15)雖然近年來,政府績效評估的相關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顯示出它作為公共行政的重要研究領域之一的價值與潛力,但從上述對政府績效評估文獻的描述性統計分析看來,近十年以來的政府績效評估的相關研究主要是碎片化、概念化、非積累性、非經驗主義的,其研究質量與研究品質都存在極大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有關政府績效評估的研究視角單一,研究的資金支持不足。來自管理學的政府績效評估研究占文獻總數的比重近65%,這表明公共行政的、政治的、法律的和經濟學科維度中的政府績效評估研究仍然比較少。就研究的資助水平來說,沒有獲得任何資金支持的文獻占總數的比重高達73%,這意味著當前對政府績效評估研究的制度性資金支持并不多,而有限的資金支持水平將影響政府績效評估研究的進步。
其二,多數有關政府績效評估的研究是概念取向的、非經驗性的,缺乏本土性。大部分有關政府績效評估的學術論文并不是實證取向的,這些文獻主要是討論概念性的應然問題。具體來說,即討論政府績效評估的概念、功能、原則,以及合理的政府績效評估體系應該如何構建等對策性研究。只有少部分論文對理論問題進行驗證,而開展理論建構的文獻更是少之又少。到目前為止,很多政府績效評估的研究尚停留在對西方國家的理論進行介紹的層面,在未有將其本土化的基礎上將西方理論看作真理,缺乏原創性。正如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所說,:“研究如想有效,必須適合一個國家,就像為個人量體裁衣;否則,對費城而言是好的東西可能對巴黎而言是壞的,對圣彼得堡則是荒謬的。”[14](p32)因此,找尋真實世界的政府績效評估問題,在對中國政府績效評估的制度背景和運作過程、政府績效評估的基本理念、政府績效評估所需要的各種制度性支撐等具體問題進行深入考察的同時,對相關理論也開展深入探究,才能走出一條真正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政府績效評估之路。
(1)檢測最大靜制動力。將固定樁用手動葫蘆與無軌膠電車相連固定,再用電子數顯拉力計串入,在熄滅發動機之前使得連接裝置張緊,之后人工操作手動葫蘆使得車輛出現相對位移,觀測拉力計上所顯示數值,最大靜制動力即為此數值。
其三,研究的質量不高,研究的規范性有待進一步提升。從總體上看,中國政府績效評估的研究品質仍亟待提高。目前,大部分研究是非積累性的,多數學術論文都沒有明確的研究問題及真正意義上的文獻評估。文獻評估的匱乏,必然導致重復研究,進而致使政府績效評估研究成果的整體累積性不強,這樣一來,也就無法形成高質量的、并能為后續研究提供可供證實或證偽的研究基礎。正如Perry&kraemer所說:“無視過去的經驗和研究,這導致今天積累的成果都是亂七八糟的大雜燴。”此外,大部分政府績效評估的學術論文都處于問題描述階段,僅有少數論文考察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階段意識的缺乏,導致多數文獻研究的內容極為抽象,看似全面,然而深度不夠。
其四,研究方法滯后且單一,衡量研究質量的統一標準有待進一步完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研究方法是一篇好的學術論文的立身之本。然而,多數政府績效評估的研究都未標明明確的資料搜集方法和研究方法。論文的問題意識、研究假設、文獻評估以及概念化、操作化步驟均有所缺失。一語概之,現有多數政府績效評估文獻既沒有遵循嚴格的規范性研究方法的思維路徑,也沒有遵循真正的實證性研究方法的基本思路。此外,多數文獻都沒有在文中提出符合預設立場的標準以及滿足這些標準的基本對策。科學研究方法和研究質量標準的缺位,導致我們難以生產出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并推進相關知識的積累。
總之,盡管近年來政府績效評估的相關研究取得一定進展,但相關研究的學科維度單一,多數研究的資金支持水平較低,研究多半是概念化的、非經驗性的以及非本土化的,研究方法的科學性不強,研究的規范性不夠,積累性研究很少。這一方面與政府績效評估研究在我國起步較晚,基礎薄弱有關。另外一方面也與我們缺少對真實世界的了解有關,可以說,廓清事實是政府績效評估研究亟待突破的瓶頸與關鍵所在。正如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所說:“我們的世界中,真正短缺的不是資源,更不是美德,而是對現實的理解和把握。通向繁榮世界的唯一重要的結構性障礙,正是那些盤踞在人們頭腦當中的過時的教條。”[15](p231)中國政府績效評估研究的進步也有賴于遵循科學的方法論,按照科學的研究規范深入中國的政府績效評估的實際過程,以創建出兼具本土性與國際性的中國政府績效評估研究模式。
[1]馬駿.中國公共行政學研究的反思:面對問題的勇氣[J].中山大學學報,2006,(5).
[2]Perry J L,Kraemer K L.Research methodology in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1975-1984[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86,46.
[3]Alavi M.Carlson P.A Review of MIS Research and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J].Journal of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1992,8(4).
[4]何艷玲.問題與方法:近十年來中國行政學研究評估(1995—2005)[J].政治學研究,2007,(1).
[5]張楠,孟慶國,等.電子政務研究回顧1999-2009:基于SSCI文獻的分析[M].公共管理評論,(9).
[6]張巖鴻.政府績效評估:述評、探究及改進策略[J].政治學研究,2008,(5).
[7]Rogers E M,&Agarwala-Rogers R.Communication in organizations[M].New York:Free Press,1976.
[8]Perry JL,Kraemer K L.Research methodology in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1975-1984[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86,(46).
[9]陳輝.中國行政學研究評估:基于高校學報的分析[M].公共管理研究,2008,(6).
[10]馬駿,劉亞平.中國公共行政學的“身份危機”[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4).
[11]武玉坤.中國公共預算研究述評:對期刊論文的評估(1998-2007)[J].公共行政評論,2009,(1).
[12]馬駿,劉亞平.中國公共行政學的“身份危機”[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4).
[13][美]戴維·約翰·法默爾.公共行政的語言——官僚制、現代性和后現代性[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14][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15][美]保羅·克魯格曼.蕭條經濟學的回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D63-3
A
1003-8477(2012)01-0022-05
吳月(1983—),女,廣東技術師范學院政法學院公共管理系講師,中山大學中國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申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