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芬
(上海立信會計學院 思想政治教研部,上海 201620)
當代社會思潮視閾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李玲芬
(上海立信會計學院 思想政治教研部,上海 201620)
高校是各種社會思潮整合和匯集的重要場所。社會思潮對高校學生的影響具有雙重性,積極的社會思潮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有利于培養他們的理性思維。而消極社會思潮的出現,使青年學生的文化價值的參照系呈現出多變和不穩定的態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當代社會思潮的基本特征和總體走勢,把握規律,正確引導,使社會思潮朝著社會所預期的目標發展。
社會思潮;社會意識;思想政治教育
社會思潮屬于社會意識范疇,指特定社會時期影響和反映社會大眾思想意識和精神活動態勢的理論和觀點,作為一種復雜的群體意識,映射出了大眾的心理意識和社會需求。
高校是思想文化發源與傳承的重要陣地,是各種社會思潮整合和匯集的重要場所。大學生是社會大眾中思維最活躍的群體之一,作為一種非主流意識形態,社會思潮在傳播時并無主流意識形態的明顯政治傾向性和話語的強制性,迎合了青年受眾的客觀需求和社會心理期待,易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
社會思潮的產生,有著深刻的社會政治文化背景。當代中國,正處于社會轉軌的重要時期,隨著新舊體制的交替和利益格局的分化整合,社會的各個領域和各個層面都經受著前所未有的變革,體現在思想意識領域,各種社會思潮跌宕起伏,社會思想意識的表達呈現出多維度和多層次的復雜態勢。不同思潮之間的多元共生、激蕩碰撞,有利于青年學生解放思想、拓寬視野,從更廣闊的視閾、更博大的胸襟去審視不同的文化價值理念,促進青年學生的理性、開放思維的形成。
社會思潮對青年學生的影響是雙方面的,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西方的一些落后、錯誤的思潮也隨之涌入,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極端自由主義等思潮,使青年學生的文化價值參照系呈現出多變和不穩定的態勢,影響了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
1.價值取向的無序性。
各種紛繁復雜、立場迥異的社會思潮是社會多元發展的產物。當代大學生大多出生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或90年代初,他們的成長歷程正是我國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也是各種社會思潮風起云涌、尋求釋放的時代。傳統的和現代的、理性的和非理性的、進步的和落后的,各種社會思潮相互交纏,形成一種復雜的集織,對青年學生構成了現實的沖擊和影響。
在各類社會思潮中,對青年學生影響較為深遠的是以強烈的批判性和反思性為主要特征的當代西方社會思潮。當代西方社會思潮是在現代性危機日益凸顯并不斷激化的語境中提出的,對西方工業文明的理性至上、中心主義、科學主義等都提出了批評,宣揚個性解放和自由。當代社會思潮是對現代主義的解構與超越,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它具有一定的積極方面,可以喚醒青年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激發青年學生對現代西方社會的表象繁榮的深層次反思。但是當代西方社會思潮是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精神折射,不可避免地包含了許多消極因素,易引發青年學生理想信念的迷茫和價值觀的混亂,它所宣揚的懷疑主義、批評主義,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陷入了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的窠臼;否定理性的意義,過分強調個體的情感和體驗,反對一切外在的束縛和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青年學生的責任意識。
受價值多元化趨勢的影響,學校的應然教育和一元價值教育被消解,傳統價值標準被顛覆,既定信仰和終極意義價值面臨著極大的挑戰。青年學生既不愿遵循傳統的道德價值觀,而新的價值體系又未能及時有效地建構,造成了道德領域的真空現象,部分學生的價值取向呈現出無序性、盲目性和易變性等特征。
2.文化認同危機。
社會思潮承載了社會文化心理,社會思潮給高校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互聯網的出現,使社會思潮的傳播和影響突破了時空的限制,持不同立場和觀點的社會思潮不斷引入,從思想上和實踐上影響著青年學生的社會文化心理。作為一種文化意識,社會思潮在國與國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應該是平等的和雙向的,不同國家之間的輸出與輸入應基本保持動態平衡的態勢,但是對于在全球化經濟中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的國家和民族而言,社會思潮呈現出單向輸入的情境。就我國而言,當代中國的社會思潮大多只是世界思潮的一種映照,其來源主要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即使是盛行國內多年的社會思潮,如新自由主義思潮、市場經濟思潮,也僅是對西方社會思潮的中國化表述而已,缺乏獨立、鮮明的中國話語表白,很容易在話語權上和價值標準上受制于他人。
文化是維系一個國家統一和民族傳承的重要精神力量,有深層次的內涵。文化認同包含著對制度、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認同,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社會思潮的不斷涌入,使得一個在思想上高度統一的同質化社會,面臨著多元異質思想并存的局面。立場迥異的社會思潮大量集結,容易使經驗和理性認識都缺乏的青年學生眼花繚亂,喪失理性辨別能力,對傳統文化價值輕易做出否定的態度,出現文化認同危機。
3.理想信念面臨挑戰。
當代西方社會思潮是伴隨著全球化進程而得以廣泛的傳播和影響,必然受全球化的影響,使全球化思潮成為其重要的內容和組成部分。全球化思潮倡導超國界的整體主義,鼓吹“民族國家過時論”、“意識形態終結論”、“趨同論”等觀點,企圖消解和否定馬克思主義思想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這些理論最初出現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20世紀50年代在資本主義世界盛行。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蘇東劇變和冷戰的結束,以塞繆爾·亨廷頓、弗朗西斯·福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思想家對該理論進行了進一步的深化和發展,大肆鼓吹意識形態的沖突與矛盾在21世紀將不復存在,西方的自由民主價值觀將成為人類歷史的終結;“民族國家過時論”則認為在全球化時代,國家和民族將會趨于消滅。“意識形態終結論”、“民族國家過時”等論調是由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家提出的,其本質是企圖制衡社會主義意識形態。[1](p2)受全球化思潮的影響,青年學生的愛國意識淡化,出現理想信念不堅定、政治觀念模糊等嚴重不良后果。
從上述可以看到,消極社會思潮的存在,已經嚴重地影響了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社會思潮植根于社會的政治、經濟的背景,反映了社會需求和社會心理,是社會的風向標,同時也在一定層面上折射出社會的矛盾與沖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當代中國社會思潮的基本特征和總體走勢,把握規律,正確引導,使之朝著社會預期的目標和方向發展。
1.加強理論陣地建設,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各種社會思潮。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思想共識”。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都給當前多樣化社會思潮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社會思潮的大量集織,一方面反映了社會的開放性和寬容,另一方面也折射了社會的矛盾和青年學生的價值理念面臨的沖突。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正確對待,合理引導。在經濟全球化和網絡化的趨勢下,思想意識的傳播與滲透渠道不斷拓展,價值的沖突與整合已是不可避免,對各類社會思潮已不能簡單地采取堵、塞的方式,關鍵是發揮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凝聚、整合和引領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承載著意識形態教育,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尊重、包容非主流意識形態,并積極從這些意識形態中吸引積極有用的內容。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一個社會的方向盤和社會凝聚力的核心力量,是社會思想形成共識的重要載體。強調核心價值體系的回歸,強化人們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政治認同感,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同時在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基礎上達成最大程度的社會共識,顯得尤為重要。正確處理價值導向的一元性和學生價值取向的多元化的辯證關系,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社會的主導地位,幫助學生樹立起以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價值觀,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領域的指導地位,同時要尊重和包容學生價值取向的多元化趨勢,承認學生思想取向的差異性和層次性。
文化是民族傳承的精神支柱,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力量,其中意識形態更是其重要內容。文化的多元性和差異性對文化本身及社會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歷史發展證明,一個民族的文化之所以經歷風風雨雨而能繁榮依舊,在于其以博大的胸懷、海納百川的胸襟,不斷在汲取、整合異質文化的合理因素。馬克思主義理論就是在不斷地與其他各種社會思潮碰撞、沖突和整合過程中發展和完善起來的。文化的多元性還為個體的成長與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價值選擇與取向的機會。但必須注意的是,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特有價值觀念,是民族的基本象征,文化整合的宗旨在于增強本民族文化的活力與生命力,絕不可放棄文化的獨立性與特色。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層面的教育不僅包含著文化的自我認同,也包含著對異文化的承認和尊重;既要寬容和尊重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多元性,又能夠獨立審視本民族文化在全球體系中的位置,為民族文化的發展與創新提供豐富的精神資源。
2.正確引導,強化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的不斷發展,各國之間的競爭也日益加劇,為了搶奪話語權,搶占思想輿論制高點,思想政治領域的斗爭將更趨激烈。青年學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是中國未來社會的建設者,也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力圖影響的最重要的對象。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社會思潮本身也摻雜了利益因素和政治意圖,對一國的政治文化有著一定的解構性。
社會思潮在傳播過程中,它的理論外形往往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特別是對于青年學生,由于對外界社會認知的缺乏,青年學生往往在一知半解的狀態下接受了各類社會思潮并對之賦予理想化的解讀和理解。因此,首先要提高青年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者可通過學術講座、課堂滲透等方法,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立場、方法,對其做出客觀的解讀和評價,讓學生對這些思潮產生的社會語境、理論體系、精神實質做全面的了解,提高他們的政治鑒別能力。對于積極的進步的思潮,要作正面的教育和引導,鼓勵學生把社會思潮從心理層面或不完整的理論形態提升到理性層面;對于錯誤思潮,要注意進行及時疏導和教育,幫助青年學生認清其理論的本質及欺騙性。如“意識形態終結論”、“去意識形態化”等社會思潮,其本質是“意識形態一統論”,目的是把社會意識形態統一到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上。實際上,“意識形態終結論”本身就是一種意識形態,其目的是要與資本主義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放棄對自己意識形態的信仰,以達到意識形態滲透和侵略的目的。“意識形態的終結”論無論在理論中還是在實踐中,都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它掩蓋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意識形態滲透和侵略的意圖。
事實上,在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意識形態不僅沒有終結,反而更顯激烈。赫爾科默指出:“人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從來沒有像現在這個所謂的后意識形態時代那樣,有這么多種類的意識形態。”[2]而且民族國家的作用也會進一步加強。美國學者安烈森指出:“長久以來被預言的要到來的‘民族主義時代的終結’根本還遙遙無期,事實上,民族屬性是我們這個時代中最具有普遍合法性的價值。”[3](p2)海斯也強調提出:“‘民族主義’現在是一個基礎穩固的傳統,也是現代文化的一個特征。 ”[4](p249-250)
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占領思想政治教育制高點。
高校是思想文化發源與傳承的重要陣地,匯集了眾多的社會思潮,進入校園文化陣地,搶占文化制高點,是各類社會思潮的目標。
校園文化是高校師生們的群體意識的載體,是高校在長期發展中逐漸形成的并為師生們所普遍認同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精神信念的總和,體現了各高校所特有的文化理念和內涵,是學校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所在。校園文化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社會思潮在校園的廣泛傳播,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青年學生的精神需求的不斷增強與校園文化建設的滯后所引起的。受社會現實的影響,校園文化的底蘊和厚度缺失,網絡文化、快餐文化、娛樂文化在高校盛行,撞擊著青年學生的文化選擇,但這些文化不能解決師生們思想上的困惑,更無法給師生們提供終極的關懷。在高校文化缺失的情境下,各類社會思潮趁虛而入。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是抑制消極不良社會思潮的關鍵。
校園文化建設是龐大的體系,必須要準確定位,注意層次性和載體的多樣性。校園文化建設要以物質為載體,良好的物質文化環境提供了青年學生健康成長的氛圍;要以精神文化建設為核心,精神文化是核心和靈魂,是校園文化的最深層次的積淀。課程滲透是精神文化建設的主載體,通過學術講座、論壇交流等方式,提升校園的文化品位;社團活動、文體娛樂活動是精神文化建設的有益補充,把優秀的文化滲透于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活動中,以增強校園文化的吸引力與感染力;要以制度文化建設作為保障,制度文化通過準則和規范的方式把校園精神文化外顯出來并積極影響著高校師生,同時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設提供制度的保障。
隨著社會的變遷與發展,社會思潮的各種理論形態也在不斷的融合與沖撞之中,在不同的社會語境中呈現出不同的形態和特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把握社會思潮的總體走勢,厘清各類社會思潮的實質和根源,抑制錯誤社會思潮對青年學生的影響和沖擊,使社會思潮朝著有利于社會和諧的方向發展。
[1][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2][美]杰里爾·A·羅賽蒂.美國對外政策的政治學[M].周啟明,傅耀祖,等,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
[3][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M].吳睿人,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美]海斯.現代民族主義的演進史[M].帕米爾,譯.上海: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大學出版社,2005.
G64
A
1003-8477(2012)01-0186-03
李玲芬(1972—),女,上海立信會計學院思政教研部副教授。
責任編輯 周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