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對教師的角色提出了新要求,教師必須突破傳統的角色層面,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支持者和欣賞者,成為學生平等中的首席。
一、新課程要求英語教師轉變角色
1. 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傳統教學中語言只是被當作一門知識來傳授,教師手持課本,板著臉教學,學生靜坐聽講,這樣的教學方式越來越不被人們認同。新課程指導下的英語課堂,充分體現了“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是師生之間的雙邊活動”的特點。這就要求英語全面發展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2. 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在一個班級中學生素質參差不齊,英語教師要因材施教,從個人的實際出發,指導學生勤背誦,巧記憶,多總結。對于學生的點滴進步都要給予表揚。
3. 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可用問話作提示,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想說、敢說、會說,學生聽不懂時教師可以稍作解釋。教師提出新要求,作出示范以后,可讓學生同桌之間進行pair work或前后四人一組進行group work。教師走下講臺深入學生做好“聽眾”這個角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給予掌聲鼓勵,讓學生在對話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并讓更多學生有了上臺表演的念頭,通過大量操練,學生掌握了知識要點,達到了教學目的。
4. 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在傳統教學中,人們只注重學生學得怎么樣?作業完成的怎么樣?考試成績怎么樣?卻從未關注學生是怎樣學的?學習的自主性有多大?興趣有多大?熱情有多高?能否與他人合作學習?新課標要求我們要重學生的學習過程,淡化分數成績。
5. 由單向信息交流向綜合信息交流轉變。多媒體教學改變以往的舊模式,它使學生的聽說水平得到提高,教師的講解語法和操練句型等方面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除此之外,還可建立英語角,養成讀英語報,用英語寫日記和周記的習慣,不斷擴大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
6. 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洽轉變。教師要摒棄“師道尊嚴”,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當學生對教師產生好感,尊敬感時,就會對該教師所教的課程產生積極性,這對于學好英語來說很重要。英語教師要經常熱情主動,愛護學生,對學生態度要親切,在課內、課外都要對他們表現出滿腔熱情,循循善誘,耐心細致地回答他們的疑難問題。新課程倡導“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這里的合作,不僅是生生間的合作,也是師生間的合作。教學任務的設計、課堂教學、課后活動、課程資源開發等,都需要師生間的合作。在合作中,師生互相促進、共同發展和走向成功,并分享喜悅。
7. 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課堂學習是相對枯燥的活動,學生的注意力不是無限度的,如果不能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習的興奮點,必然會大大降低課堂質量,所以教師要在教學中突出個人特點,實施愉快教學法。比如在上課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聽一段歡快的音樂,或者說幾句話的幽默小故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很快進入狀態,在教新單詞和短語時,也盡量用一些明快、活潑、易懂的說詞讓他們掌握。
二、教師要成為學生的促進者
這是教師角色的根本性轉變,是新課程下教師角色轉變過程中的一個飛躍與突破。
1. 積極地旁觀
學生自主探究或討論時,教師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以便下一步更有效地指導。如在學習“比較級”時,解釋對象不一的關系,即是在比較句型中,比較對象必須一致,具有可比性,我舉了一個例子:“My bike is newer than Tom”,然后讓學生找出錯誤的地方,學生的思維還停留I am taller than Tom的基礎上,所以認為答案沒錯。我笑著說:“書包能和人比嗎?有誰愿意和豬比胖?”學生這才明白過來,物是不能和人比的,同類才能比,因而答案為“My bike is newer than Tom’s”,在笑聲中學生掌握了這個知識點。
2. 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老師要做學生的朋友,做學生最可依賴的人,使學生敢于思考,敢于嘗試,不斷的探索與創新。同時注重學生自律能力的培養。新課程給予學生前所未有的自由空間,但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的。因此,英語教師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讓學生與他人友好相處,特別是在pair work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