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和諧”是一種美 ,“和諧”能產生美。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應始終致力于創建“和諧的課堂”,讓課堂成為思維碰撞、情感交流、釋放活力、展示自己的空間。在和諧的語文課堂里,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宰”,而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參與者、組織者,是知識發現的引導者,是對話的啟發者。教師所應做的,就是用自身的和諧發展去創造和諧的教學,用自己的和諧底蘊去發展學生的個性。
一、樹立“生本”理念,融洽師生關系,彰顯魅力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營造和諧課堂的支柱。大量研究表明,環境氛圍是發揮或阻礙、加強或削弱、培養或摧殘學生創造力的關鍵。構建一個和諧的課堂,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和各種能力的培養,對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則是構建和諧課堂的核心。這就要求教師在工作中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我在上課時曾試用送“表揚信”的做法,盡量地挖掘學生的優點,并把它寫成激勵性評價語,以紙條的形式贈送給他。有一位學習、紀律都較差的學生,我給他送過這樣的“表揚信”:“雖然你紀律不好,但你在運動場上為我們班掙得了榮譽,全班感謝你,若你不再搗亂,相信你會贏得更多的掌聲。”記得當時他對這些簡單、肯定和飽含溫情的話語感動異常,從那以后,自信心增強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在課堂上不再“搗亂”了,學習成績也上去了。
在我的課堂上,師生之間是平等的,關系是融洽的,形式是多樣的,可以是我講,也可以是學生講;可以是我問,也可以是學生問;可以是講解式,也可以是討論式,甚至可以請學生考我自己。在這種學習模式里,學生的每一個活動都能體現出其應有的價值,都能引起師生的共鳴,都能對其思維能力的培養起到推波助瀾大作用。學生們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既激發了興趣,又鍛煉了才干,整個課堂呈現一片寬松、和諧、民主的氣氛,比較充分地體現了“和諧課堂”的精髓。
二、改變教學策略,激發學習興趣,增添活力
興趣是學習的出發點。沒有學習的興趣就沒有學習自覺性,就沒有內在原動力,也就沒有智慧和靈感的突現。我曾做過一次“小學生閱讀情況問卷調查”,結果如下:
從表中可以看出,表示喜歡閱讀的學生達到了89%,但不喜歡上語文課的卻占了57%,說明目前的語文課對學生缺乏足夠的吸引力,也說明培養學生學習閱讀的興趣是構建和諧的語文課堂的首要任務。為此,我努力在教學中踐行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解放頭腦,使他們能想;解放雙手,使他們能干;解放眼睛,使他們能看;解放嘴,使他們能談;解放兒童的空間,使他們能接觸社會、接觸大自然;解放兒童的時間,不要把兒童的功課表排滿……),給學生體悟、創造、表演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全員參與,激勵學生自主學習。我在教學中非常注重設計材料情境、問題情境、故事情境、音樂情境等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巴班斯基說:“做認識性游戲的方法可稱為重要的刺激學習興趣的方法。此法依靠在教學過程中創造游戲的情景來進行。游戲是活躍學生學習活動本身的興奮劑。”因此,在教學中我結合教材進行一些有效的游戲性活動,提高學生的參與精神和實踐能力。通過游戲,學生更加深刻理解音樂的多樣和多種表現形式,培養與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并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之中,進一步學習掌握知識。
三、增強自信心,提高創新力,體現價值
信心是成功的動力和保證,創新力則是課堂教學所追求的目標。在構建和諧課堂的過程中,重要的是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創新力。我的做法如下:
鼓勵學生多提問題。斯皮爾曼教授說過“每一個人都可能是天才,每一個人都可能是白癡。他在某些事業上是天才,但在另一些事業上是白癡,一個人不可能在同一職業上又是天才又是白癡”。換句話說人人是“天才”,人人是“白癡”。學生在學業上,也都是如此。我們作為教育者應尊重學生現有狀態,“放飛”學生。學生只有敢于說出疑惑,發表見解、提出問題,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生活的主人。
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求異思維就是從常規思維的逆向去思索問題,探求不同的方法和答案, 激活學生的興趣和開闊學生的視野。在教學中大膽地認同學生說“不”,不斷地鍛煉學生的求異思維, 幫助學生挖掘創新潛能。如《鷸蚌相爭》一課中,有學生就提出疑問:“為什么鷸被夾住了嘴還可以說話?這些寓言故事是不是騙人的?”這說明經過努力,學生具備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敢于質疑“權威”的勇氣,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養成了良好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
四、科學評價,形式多樣,提供保障
評價是制約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評價也是影響學生發展的關鍵所在。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我們只是單純地把考試成績作為課堂的教學效果的統一標準,把學習成績高低作為評價所有學生的唯一標尺。但教學的出發點,不是禁錮人、束縛人、約束人,而是以學生為本,創造條件發展人。在評價的過程中,教師不能隨心所欲,不能以個人喜好為標準,不能帶有主觀偏見,要盡量少一點權威式的居高臨下式的裁定,多一點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充分考慮學生的綜合素質,過程與結果并重,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采取綜合性的評價內容和方式。評價的主要內容有:對學生思想、行為習慣的評價;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及生活態度的評價;對學生意志品質的評價;對學生創新意識的評價等方面。比如,在課堂上,對學生積極回答問題、發表個人看法有創意的、思維角度獨特的、學習方法新穎的,我都加以激勵、賞識;對學生的不足、缺陷,我誠懇地指出來,讓學生愉快地接受我的意見,并自覺地進行反思;在小組合作活動中,根據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的注意力、學習興趣、參與討論等表現以及完成任務的情況進行評價。此外,我要求立足語文課的規范內容,做一份學生成長記錄,以真實呈現成長經歷以及感受,并鼓勵他們在成長記錄中大膽地進行自我評價。事實說明,綜合性評價使語文課更貼近生活、融入生活,體現了對學生的一種人文關懷,為學生全面的、健康的發展提供動力,為和諧的課堂提供了保證。
責任編輯 黃日暖
實習編輯 崔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