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是“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兒童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是在逐步擴大的生活領域中,通過與各種社會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實現的。”
一、回歸生活,重視體驗
在開展教學時,作為教師,特別要注意把握:學生是在生活體驗中學習,在參與中學習,教學的目的是要學生活學活用知識。比如學習五年級下冊《我為集體添光彩》(北師大版,下同)一課,我讓學生先反思、調研,再把小結和征詢的有關班級的優勢和不足之處進行歸總,以朗朗上口的形式形成班規,通過全班投票選出大家都認可的班規,組織全班同學學習,并張貼在班級宣傳欄上,倡導大家依此執行,行成良好班風。我們通過教學,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集體中不可或缺的、獨特的一員,意識到個體在集體中的權利與義務。學會傾聽自己的聲音,體驗自己在集體中的重要性,從而實現自我;同時,也要讓學生體驗到集體的需要,感受到因為自己的參與,使得大家共同擁有了成功與快樂,進而形成集體榮譽感。校園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如學校的各種活動實踐、紀律等等,都是有效的《品德與社會》教育資源。
二、利用媒介,巧設情境
學習五年級下冊《歷史告訴我們》一課時,我在教學中就增加了如“三國人物”“宋朝科技”“諸子學說”等內容,并把學生分成小組,各小組分別研究一個歷史朝代或者一個歷史現象等。這些知識的獲得必須通過查閱資料、整理信息、分析辨別等多種方式方法去探究、體驗、領悟與表達,才能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得收獲和提高,體會我中華的偉大。當然,在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不可忽視教師的正確引導。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采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發展提供充足的空間。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對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產生的“奇思妙想”和大膽嘗試要及時鼓勵,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經過各個小組的探究和感悟,學生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學習成果:手抄報、PPT展示片、小話劇等等形式,他們或者研究一個朝代,或者研究一個歷史現象,或者一個歷史主題。
三、聯系實際,鼓勵創新
學習四年級《歡迎你到我家鄉來》一課,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家鄉的自然環境、人文風貌及人們的生活,從而體會家鄉的變化和發展,對家鄉產生熱愛之情。如果單純依教材內容來講授的話,會比較枯燥和空洞。結合我校學生來源地多元化特點,我事先做了一個調查,得知九十幾名學生中,有一多半來自不同的地方,因為學校周邊遍布各類科研院校,所以相當一部分學生來自不同省份。針對這種情況,我和學生一起討論,制訂了一份詳細的調查表,學生回到家,了解爸爸媽媽眼里的家鄉、爺爺奶奶眼中的家鄉,再利用節假日回到家鄉,親自體驗,調查一下家鄉的過去和現在。此外,我還專門組織學生就近參觀、訪問,真切地感受別人的家鄉。在整個體驗的過程中,讓學生用自己的筆墨和音像器材記錄家鄉各處的風景名勝、現代建筑、發展變化等,最后,在全班舉辦了一個“誰不說俺家鄉好”的展示會,學生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介紹自己的家鄉,有的孩子甚至請來家長一同參與。
四、立足社區,開拓資源
社區有著不可小覷的教育資源,只要我們開發和利用得當,將會在學生的品德發展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如在學習《我們生活的社區》一課時,學生在社區調查時了解到,我校附近坐落著非常有名的“廣州芭蕾舞團”。我積極和街道文化站聯系,得到大力支持后,有了和張丹丹團長的接觸。在系列活動之“芭蕾明星進校園”活動中,舞臺上翩翩起舞的芭蕾明星們帶著親和的笑容走進了校園,與老師、學生以及家長們進行了零距離的互動接觸。佟樹聲、傅姝、王志偉等演員戴著同學們獻上的紅領巾,為大家講述了自己的成長故事和學習芭蕾的艱辛歷程,分享著芭蕾演出的成功和喜悅。這種面對面的訪談問答、現場互動示范的形式,受到了大家的歡迎,孩子們在真善美中得到了熏陶和教育。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