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時代的要求.為了適應社會發展,作為基礎教育的小學教育,就應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將來打下基礎.如何發揮數學課堂這一“主渠道”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呢?
一、創設情境,激發創新興趣
課堂氣氛可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心理學家曼德認為:“環境刺激引起認識解釋,認識解釋引起喚醒的知覺,喚醒的知覺導致情緒體驗.”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在寬松、和諧的環境下學習,學生才有充分表達的機會.輕松愉悅的教學情境,可以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積極參與到“探索、嘗試”的教學中來,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如教“平行四邊形面積”這一內容時,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正確的答案,而是讓全體學生先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再小組交流、合作探究,學生興趣盎然,結果出現了兩種答案,一種是:底×鄰邊;另一種是:底×高.這一探究結果,使課堂氣氛頓時活躍,充分激起了學生求知的欲望,達到了讓學生親身體驗,動手突踐獲取成功的目的。
二、激勵質疑,保護創新意識
巴甫洛夫說過:“懷疑,是發現的設想,是探究的動力,是創新的前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營造良好的質疑氛圍,引導學生在問題情境、閱讀自學、交流評價中質疑,滲透質疑方法的指導,同時不失時機的引導學生釋疑,從而在質疑、釋疑中保護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如教學“一臺磨面機5小時磨小麥250千克.照這樣計算,磨2000千克小麥,需要幾小時?”時,大部分學生列出2000÷(250÷5),我便對學生說:“誰還有不同的算法?”學生思考一會后,有個學生大膽質疑:“為什么要先求每小時磨小麥多少千克?不先求它,行嗎?”我順勢將問題拋給學生:“你們認為呢?”緊接著,有學生提出可以先求2000千克里有幾個250千克,再求需要幾小時,即5×(2000÷250);也有的提出可以先求磨每千克小麥需要幾小時,再求磨2000千克需要幾小時,即5÷250×2000.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創造思維火花競相綻放。
三、重視訓練,拓展思維空間
在不斷地學習中進行比較鑒別,領悟解題思路,通過一系列方式進行嘗試,給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空間,誘發他們各種各樣帶有創造性的設想.引導學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進行大膽的思考與探索,以求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教師可將現成的題目改組、放大、縮小、添加、重疊和顛倒.這種改變體現了思維的活躍性,往往會帶來發現和創造.例如:半夜12點正在下雨,96小時后是否會出太陽?這個問題通常來講不僅對于一般人無法做出肯定的回答,即使是搞氣象工作的人也難于作出肯定的回答(指按天氣預報的方式).我讓學生變換一下思考方式,引導得出:“會不會出太陽不僅與天氣的晴雨有關,還與晝夜有關.若是黑夜,則一定不出太陽.”從該題可知現在是半夜12點,再過96小時就是再過4晝夜,即又是一個半夜12點,分析到了“點子”上,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教學中倡導求異,有利于開闊學生的思路,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為此,教師要培養學生從小養成不拘泥于一種答案的習慣,應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如推導梯形面積公式,教材提示仿照推導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方法,旋轉平移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推導出面積公式.教學時,有的學生提出意見,認為這樣做費勁麻煩,并提出只要連接梯形上底任一頂點與對角頂點,將梯形轉化成分別以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為底、以梯形的高為高的兩個三角形,運用已有的三角形面積公式,就可以迅速推導出梯形面積公式.對此,教師應該及時給予表揚鼓勵,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最大限度的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四、動手操作,培養創新能力
動手操作、善于創新是未來人才的重要素質之一.我們在課堂中要多讓學生進行“試一試”、“ 畫一畫”、“ 換一換” 和“ 擺一擺”、“ 加一加”、“變一變”等創造技法的嘗試,引導學生不斷探求知識,尋求規律,不斷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創新.例如教“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我讓學生運用數方格的方法得出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再通過“剪一剪”、“ 拼一拼”動手活動,找出平行四邊形與相應的長方形的內在聯系,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并讓學生在學習三角形、梯形、圓的面積中動手拼折,以求“舉一反三”。
在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創設情境、激勵質疑、重視思維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的訓練,能為學生提供充分發揮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有所創新.長期下去,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定會在教學過程中得到培養和發展。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