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學法是教師運用典型事例,組織學生學習、討論、研究、鍛煉能力的一種方法,它強調以案例為載體,以學生為中心,以課堂討論為主要的教學形式,同時也體現了思想品德課理論聯系實際的基本原則。
一、教師應熟悉、了解教學目標和教材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定位,教學目標所規定的三維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方向指揮棒”,教師只有對教學目標和教材作了全面深刻的分析基礎上,才能選擇適合的、正確的事例,然后找出該事例與教學目標的結合點來編寫案例,案例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是相輔相成、互為依托的,這是案例教學成功的第一個因素。
二、教師精選案例
案例的取舍主要取決于教學目標和內容,面對豐富的社會資源,教師必須站在教學目標的角度,精心選擇案例并恰當地引入課堂,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一般來說,選編思想品德課的案例應遵循以下條件:
1. 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案例要貼近教學目標和教材
選取的案例要貼近目標和緊扣教材內容,具有對教學內容作正確無誤說明的性質,不至于被學生誤解或產生歧義,即要選取那些說明教材觀點、緊扣教材內容,對教材內容進行延伸或擴展的案例。我在講授八年級《知識助我成長》課題時,引用中央電視臺在9月1日播放的教育片《知識守護生命》的視頻,尤其引用四川安縣桑棗中學葉志平校長所說的話:“4年以來堅持組織安全教育及安全演習”。在汶川大地震中全校2300多名師生只用1分36秒全部安全逃離教學樓,被網友稱為“歷史上最牛的校長”。他用智慧和責任換來師生的生命安全。讓學生明白知識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
2. 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家鄉變化、師生之間的事例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一般都非常喜歡聽和自己有關的人和事。學生所熟悉身邊的案例,有來自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也有從新聞雜志、報刊、電視所知道的案例,教師選擇學生事先感知的案例,會增強學生的親切感,有利于引起學生在認識上的共識和情感上的共鳴,學生也因熟知其人其事而更容易理解教材內容和加深印象。
如我在九年級講授《給未來插上翅膀》時引用海泉灣變化的事例。
平沙建場時它只是一個小海島,當時叫三虎山,遠看簡直就是裸島、荒島一個,在珠海眾多島嶼中名不見經傳,后來人們發現它具有多種有益人體健康元素、優質天然海底咸水溫泉,通過引資開發,一座海泉灣度假城拔地而起,使它從荒島演變為全國首家“國家旅游休閑度假示范區”,不同性質階段的跨越式變遷,演繹了一個時代的發展和進步,說明平沙是有前途的,如何建設得更美好,如何去為旅客服務,如何在其中就業時爭取一席之地也頗有教育空間。我引用這事例,希望學生樹立自己的理想,包括學業成就、未來職業、家庭生活等方面的目標,并通過各種方法來克服所遇到的困難,全力以赴地向自己的理想邁進。
3. 選擇近期社會熱點問題、國內外大事,具有新穎性,符合當今時代的案例
盡可能選擇最新案例,過去陳舊的事例可能會因時間太久使學生缺乏新鮮感,甚至會因是老生常談的事例而導致學生沒有學習的勁頭,所以選用的案例應求新,學生更感興趣,案例的可信度更高。我在講八年級《做誠信的人》課題時引用了三鹿奶粉添加化學品三聚氰胺的事例,同學們都很感興趣,紛紛議論起來說三鹿集團為了眼前能獲得更大的利潤而出現不誠信行為,這樣就是不尊重你的消費者,失去消費者的信任,企業也就不能發展下去,以倒閉告終,教學效果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三、加工編寫案例
思想品德課所需的案例并非俯拾即是、信手拈來的,它要求我們勤于積累、銳意窮搜。這主要取決于教師平時多看書、勤閱覽,本人常閱讀雜志(如《讀者》、《意林》、《青年文摘》等)和報紙(如《珠海特區報》、《南方日報》等)所敘述的事例,還有從電視、新聞媒體知道的事例,發現與教材內容有關的事例就將其收集起來,用以備課、上課之需。
1. 敘述案例力求做到語言簡潔、生動、準確
文字過多的案例學生需花大量的時間閱讀,影響其它環節學習,文字過少或殘缺不全的案例又影響對案例的理解,所以教師要抓住案例與教學目標和內容的結合點來重新編寫案例,詳略恰當,表達的內容要完整、意思要清晰。
如我在講授九年級《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時引用沈陽一名普通送奶工———王秀珍的事跡。2009年11月29日早晨,王秀珍接到老家的報喪電話,父親因病去世,要求她立即回老家。她忍著悲痛將所有牛奶送到訂戶家中。她想:“我回老家,訂戶怎么辦?”于是,她給訂戶寫留言:“對不起,因我父親去世,11月30日—12月6日停送奶,12月7日繼續送奶。送奶工:王秀珍。11月29日上。”一共寫了165張留言,因時間來不及就吩咐兒子挨家挨戶貼通知,兒子冒著嚴寒、從早晨貼到晚上才完成任務?!渡蜿柾韴蟆酚浾呖吹搅粞詶l,被送奶工的敬業精神感動,《沈陽晚報》刊登了她的事跡。
這個事例告訴我們即使是生活中一些小節也需要有強烈的責任心來對待,不一定要做驚天動地的事情才能感到別人,同時,每個人都向王秀珍學習敬業愛崗、具有高度責任感、誠實守信、默默奉獻、勤勞善良的品質。
2. 重新編寫的案例要具有真實性,其實質一定不能變
教學用的案例大多數都要經過修改,但案例的中心要點和結果須與真實情況相同。因為有些學生會事先略知案例當中的一些情節,所以真實的案例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發學生主動地思考。另外,真實的案例更有說服力,令學生產生一種感覺:事實勝于雄辯。
3. 重新編寫的案例要體現教學目標和內容所包含的概念和知識點
案例教學法主要是引導學生學習、討論、探究案例,在整個過程中,學生所生成知識的多少,直接受到案例所涉及知識范疇的影響,因為學生基本上是從教師提供的案例當中搜集信息、提煉信息和處理信息過程中生成新的知識。
如我在講八年級《珍惜學習機會》和九年級《百年大計 教育為本》時就引用本校舊貌換新顏的事例。
近幾年,政府投入超過1600萬對本校校園進行整體改造,興建可容納24個標準教學班的綜合大樓及多功能報告廳。每班均配有電教平臺,泥沙跑道的運動場改造成400米標準塑膠跑道的新運動場,增建105級大階梯將山上高中部與山下初中部相連接,改建學校圍墻、校門和校道,改造后的校園,環境優雅、布局合理。
通過學生談論本校的變化,來體會本鎮政府如何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戰略的地位?讓學生親自感受國家重視、關心、支持教育事業發展,同時指導學生思考:國家不斷增加教育經費的投入,作為學生是否應該珍惜讀書機會?應該怎樣做?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我要求學生樹立遠大志向、認真履行受教育義務,把握好學習時機。
四、進行問題設計,提高提問的有效性
教師先要吃透教材、了解學情,才能提出優質的問題,才會激發學生思維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新的知識。課堂因提問、回答和思維點撥而精彩,學生因此而得到收獲和感悟,所以,教學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課堂上的問題設計要遵循以下原則:
1. 在學生原有知識的基礎上設問,處理好新舊知識的銜接,達到溫故知新。
2. 備教材、處理好問題的難易度,做到由淺入深、由簡到難,步步深入。
3. 具有趣味性,增強吸引力。
4. 結合時政熱點,社會生活焦點,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2009年8月,初二(5)梁某某同學被確診“急性淋巴白血病”,9月7日全體師生開展為該同學獻愛心的捐款活動,共捐了32057.6元。病魔無情,人間有情,這是一堂愛心教育課,希望每個人熱愛珍愛生命、善待生命,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傳統美德。前段時間,梁某某家長捎信給學校說:“治療效果不錯,她也很勇敢地面對病魔。”我講七年級上冊《珍愛生命 善待生命》時,我引用師生獻愛心捐款和本校同學的打架事件來引導學生該怎樣珍愛、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講述事例后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以下問題:
①一個班級、一個團體要成為優秀的集體,靠的是什么?
②你怎樣看待同學們之間打鬧行為,有何感想?
③你怎樣看待師生捐款行為和梁某某與病魔作斗爭的行為?
④在珍愛自己生命的同時,應該如何善待其他生命?
⑤你覺得怎樣才能延伸自己的生命價值?
同學們踴躍地討論起來,有的說大家要齊心合力、互相幫助,團結一致;有的說同學間的矛盾不應該用武力來解決,傷害別人身體既不尊重他人生命,也毀了自己的生命和前途;有的說當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或遭遇困境時要勇敢面對,不輕言放棄生的希望;也有的說當他人的生命遭遇威脅和困境時,我們應盡可能伸出援助之手,讓人道和善良的品德灑滿人間……在同學們的激烈討論中,教育效果也漸漸生成,我馬上肯定學生們的正確觀點,并引出課題和學習教材相關的知識。
責任編輯 龍建剛